青年舞蹈家、鄉村振興踐行者、新知青藝術公社發起人、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福建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三明市青聯委員……這些“標簽”與榮譽,都屬于同一個人——周青。
懷著對藝術、對鄉村的熱愛,她和愛人洪緯一起從浙江來到福建鄉村,從“藝術家”變成了“新農人”,他們攜手在半山村創辦了致力于以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鄉村建設的新知青藝術公社,搭建起青年人與鄉村之間的橋梁。
經過5年耕耘,半山村有了新氣象,新知青藝社成為尤溪縣網紅打卡地,這里還培育了一批愿意扎根鄉村、建設鄉村、振興鄉村的青年藝術家和大學生。文化藝術作為一種獨特而強大的力量,如春風般重新浸潤這片鄉土,半山村距離周青心目中的“青年第二家園”越來越近。
躬身入局啟“興”程
“周圍人都無法理解我們,放棄了優渥的生活條件,從城里來到鄉下,但這些質疑的聲音沒有影響到我們。”當現代人與鄉村變得遙遠和生疏時,周青則希望用藝術與鄉村建立關系,建構充滿生機的新業態。
13年前,周青夫婦雙雙從浙江歌舞團“裸辭”,在杭州外桐塢村成立藝術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2019年,周青開始在福建省寧德市的一些山村復制“畫外桐塢”模式,僅僅一年,原本寂寥的村莊在春節里竟辦起“村晚”,好不熱鬧。
2020年,在寧德南巖古村的一個鄉村交流會上,來自三明尤溪縣半山村的村支書林上斗盛情邀請周青夫婦到半山村開辦藝術工作室。自此,周青開啟“藝術點亮鄉村”的新篇章。
“我們第一次來到尤溪半山村,就被古民居的建筑之美和朱子文化深深吸引了。”回想起和半山村的“初見”,周青仍歷歷在目。即使當時的古民居已經閑置、雜草叢生,但仍給予他們藝術創作的靈感和沖擊,當下,他們便決定留下來。
2021年5月,在半山村一座一百多年的老宅院里,新知青藝社正式揭牌。從浙江到福建,從外桐塢村到半山村,“新農人”周青帶著她扎根鄉村八年的豐富經驗,開始全新的鄉村文化志愿工作。
通過在互聯網上發起駐村活動號召,在高校進行鄉村振興宣講,周青成功組建起一支鄉村文藝志愿服務隊,在周青、洪緯和志愿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半山村有了美育課堂、鄉村振興人才驛站,他們還發動村民成立半山白鷺藝術團,在古民居拍攝小劇場短視頻,利用互聯網將這里的點滴故事傳播至五湖四海。
5年過去,周青完成了“外鄉人”到“當家人”的身份轉變,與她一起改變的還有腳下的這片土地——漫步半山村的田間地頭,院落民居都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一幅“生活美家園好”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文藝“百花”綻四野
起舞田野間,逐夢鄉村里。周青正帶領她的團隊蹚出一條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如何讓村民“藝”起來?
“我們是一群喜愛樂器的農民,有了新知青藝社老師的專業指導,我們技能有長進,也有了更大的舞臺。”農民樂隊成員周茂淋是一名摩托車維修工,喜愛笛子、電吹管、電子琴等樂器。經過勤勉練習,他登上了新知青藝社策劃的“遇見半山·首屆村晚”舞臺。這個由新知青藝社和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村晚”,讓半山村在“福建發布”平臺上露了臉,讓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半山村的古韻與新生。
談及“村晚”,周青連用了三個“又”字來形容這場演出——又要創作、又要組織、又得照顧。在表演者、策劃者、組織者的身份里來回切換,周青沒有三頭六臂,擁有的只是純粹的熱愛與無私的付出。
扎實的工作獲得了認可。2023年9月,新知青藝社收到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的邀請,周青和洪緯帶著村民們從小山村登上大舞臺,參演《鄉村振興協奏曲》節目,用藝術形式分享鄉村振興故事。
如何讓鄉村“興”起來?
2021年“五一”期間,周青和洪緯動員業內好友,為半山村帶來了一場以“靈秀半山”為主題的水上舞臺晚會。連續5天的晚會,載歌載舞、歡聲雷動,慕名而來的游客達12萬人,村集體收入達16.8萬元。
2024年7月4日,新知青藝社參建的國際青年文創硅谷項目基地開工儀式在書京村隆重舉行。書京村是中國首批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這里擁有眾多古跡和80余幢古民居。新知青藝社與書京村已簽訂合作協議,未來,將號召更多大學生青年來到這里,參與實施國際青年文創硅谷、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等項目,并打造非遺手工體驗坊、星空露營等熱門景點。
與此同時,村里的牛欄咖啡與樸青書屋的改造工程即將圓滿完成,進入試營業階段。該項目的所有裝修改造均采用工料法,不僅能節約項目資金,縮短施工周期,還能實現古村落古建筑保護、農民就業增收、傳統技藝傳承的多方共贏。周青團隊希望從書京村動工的項目做起,重新組建一支“工料法”建設隊伍,讓以后的鄉村項目建設更精準高效。
當藝術之風刮過鄉村,沉寂已久的土地,有了更美麗、更美好、更富裕的樣貌。根據不同村子的特性,因地制宜留住文脈肌理,周青以藝術為筆墨,讓鄉村振興畫卷充滿質感。
“雙向奔赴”逐夢田
流水潺潺的庭院里,古樸的老宅被劃分成不同的工作區間,根據青年志愿者的特長,設有繪畫、書法、設計、手工、直播等工作室。隨著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來到這里,如今的新知青藝社安放著五湖四海志愿者的“詩和遠方”,更是“變志愿者為創業者”的孵化基地。
“和陌生人產生羈絆,讓生活實在起來。”這是王哲宇加入新知青藝社后的真實感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手機上看到新知青藝社的直播,屏幕里的年輕人們正在福建的鄉村里過著一種他從未設想過的生活。他們的熱情和專注深深吸引了王哲宇。經過深入了解,王哲宇決定放棄國企的穩定工作,成為新知青藝社的一員。現在,王哲宇負責藝社在沙縣黃溪坑村的新項目,他將協助當地設立閩臺大學生青年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并攜手村民探索新型鄉村文旅業態。
腳踩福建土地,用藝術激活鄉村。從一束光到滿天星,在新農人周青的感召帶領下,五湖四海“新知青”相聚藝社,他們運用影視、音樂、舞蹈、手作等各種藝術語言,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傳承者。目前,已有2000多名大學生參與到她的鄉村振興實踐中,和鄉村、村民相互滋養,共同成長。
“短期來看,我們的志愿者可以在藝社的麥兜奶茶店里幫忙,也可以在庭院里售賣自己制作的手工皂。藝社里還有專門做民宿的客房,志愿者清理房間后也有額外的收入。”周青說,“放眼長期,我們鼓勵志愿者學會藝社發展、運營的經驗后飛出藝社,飛出尤溪,利用自己的才智點亮一個又一個鄉村。新知青藝社愿與每一位熱愛鄉村、充滿活力與創意的青年們攜手并進,共同照亮鄉村的未來!”
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是一條艱難而漫長的路,但對周青而言,路雖遠,幸有明燈。她始終牢記“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未來,她將呼喚更多“青春力量”,讓更多人看見福建鄉村的秀美風景,看見藝術與鄉村的巧妙融合,看見一個又一個文化藝術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