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選擇
時間:2024-05-09 09:05:2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李中 劉璐明 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為解決農業經營主體“小、散、亂”、農民收入較低等問題,北京市延慶區四海鎮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發展戰略,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為主線,堅持鄉村農商文旅體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在激發鄉村經濟活力、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

  盤活村莊閑置資源。過去,四海鎮及所轄各村對本地資源缺少統籌,政府系統規劃不足、信息感知滯后、產權界定模糊等問題突出,對閑置資源不了解、不理清、不界定,導致本鎮資源被較多浪費。如今四海鎮通過對全鎮各類資源、資產進行全面核查,最終形成17.4萬畝土地資源清單和2.57萬平方米可利用資源臺賬。其中,僅可利用閑置地塊就有20余處,面積達2.34萬平方米。在理清閑置資源后,四海鎮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借鑒浙江省安吉縣等全國農村集體經濟優秀案例,充分結合本地資源和區域特色,通過租賃、承包、投資等方式,開發經營村莊閑置資源,實現資源的資本化、收益化。例如,對于擁有豐富生態資源價值的7個村莊,四海鎮創新性地提出“綠水青山使用費”生態權益市場化交易的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將“生態權益”轉化為“生態產品”進行市場化交易,促進村集體經濟創收47萬元。王順溝村利用本村閑置小學資源,開發菊花山谷旅游綜合體項目,一年為村集體增收17.4萬元。這種模式下,資源從“閑置”變為“活水”,資源利用效率極大提高,村莊發展潛力得到充分挖掘。

  多元產業共生。以農業為主的單一鄉村產業結構,不僅無法實現村民增收,還造成村莊產業體系韌性降低、村莊集體市場競爭能力及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四海鎮以大吉祥村為試點,利用大吉祥村區位、生態環境及特色產業優勢,圍繞“主體結合共贏、產業要素共融、多元文化共育”的集體經濟發展理念,以精品民宿建設為主線,打造涵蓋鄉村旅游、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農文旅等多元產業構成的“共生產業”體系,包含生態旅游、精品民宿、文化活動、特色農產品售賣等多種業態,推動鄉村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已建成精品民宿34處,年接待游客達到1.2萬次,全村旅游總收入330萬元。同時,大吉祥村集體不斷完善勞動力、土地、房屋等要素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產業體系內各方主體聯系,最終形成由企業、游客、村集體、村民等多方主體參與的緊密“共生社區”體系,為本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全村人均增收達2萬余元。這種多元產業共生模式不僅極大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同時為村民提供豐富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

  社會化服務。四海鎮黑漢嶺村以紅薯種植業為主,每年的成熟季,紅薯銷路和價格不穩定成為村民頭疼的問題。在市場參與中,分散的小農戶部分存在經營能力弱、交易成本高、話語權缺失等問題,導致鄉村經濟活動效率低下,農民利益受損。黑漢嶺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采用黨建與集體經濟組織融合的方式,由村干部牽頭,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統籌代表作用,從紅薯的推銷、搬運到配送,為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徹底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不僅通過紅薯銷售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同時幫助村集體增收12萬元。除了提供銷售服務,四海鎮集體經濟社會服務模式還包括生產服務。例如在以農作種植為主要產業以及勞動力流失較為嚴重的村莊,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托管、半托管、農機調配、農資供應、技術推廣等形式為農戶提供生產性社會化服務,有效降低了小農戶在資源獲取、信息接收、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困難,有助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農村土地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跨村聯合發展。四海鎮政府堅持“先富帶后富,一起謀共富”的發展思路,由鎮政府牽頭組織,將全鎮18個村按照“基礎條件互補、集中連片”,分為6個集體經濟組團。通過構建多村抱團集體經濟聯合體,實現村村之間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互通,化“零錢”為“整錢”,達到“1+1>2”的效果。其中,資源相對匱乏的樓梁村與區位資源優勢突出的黑漢嶺村通過“飛地”模式聯合,將本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30萬元投入到黑漢嶺村“花海集市”項目,以資本注入的方式,通過項目分紅,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2萬元。除了這種強弱互補的發展模式,跨村聯合集體經濟還包括強強聯合、弱弱抱團等形式。跨村聯合發展模式對于增強村村之間資源互通和資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開拓出一條共同富裕新路子。

  引入外來要素發展。同許多鄉村一樣,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四海鎮發展集體經濟同樣面臨鄉村勞動力流失、人才缺失、資金匱乏等問題。四海鎮政府圍繞“保障村民主體地位,優先維護村民權益”理念,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中介,一方面,村民通過資金、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加入村集體合作組織;另一方面,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技術合作、投資入股、資源聯動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外來資本展開合作,從外部向集體經濟內部引入人才、技術、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融入村集體經濟活動,助力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例如,四海鎮與企業合作發展“休閑農業”項目,由企業提供技術、人才、材料等要素,承辦項目開發,以一個項目帶動全鎮村莊發展。西外溝村與希森薯業達成合作,利用企業提供的優質馬鈴薯種子和先進種植技術進行種植,實現馬鈴薯畝產7000余斤,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