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東盟的農業合作(上)
時間:2024-05-09 09:09:37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牛盾 字號:【

  中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是農業農村部農業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自2004年以來,我開始全面負責和分管我國與東盟的農業合作交流工作,組織實施和管理東盟“10+3”(東盟10國+中日韓),東盟“10+1”(東盟10國+中國)機制中農業合作交流的有關項目,多次考察東盟10國的農業情況,在東盟10國重點實施和推進了沼氣生態家園、畜牧業良種、雜交水稻、農機化技術推廣和橡膠園項目的建設工作。

  多年來,我在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交流的實踐中,有了一些工作思考和研究,現整理總結如下。

  東盟“10+3”合作機制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東南亞國家聯盟(以下簡稱“東盟”)的成立。隨著東盟的發展壯大,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五國先后加入東盟,使這一組織形成一個人口約6.7億、面積約479萬平方公里的10國集團。經過多年的合作與發展,東盟已日益成為東南亞地區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并形成了一系列合作機制。東盟最高決策機制為東盟峰會,綜合協調機制為東盟協調理事會,執行機制為東盟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個共同體理事會及下屬各領域部長會議機制。東盟峰會自1995年召開首次會議以來每年舉行一次,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

  20世紀90年代初,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東盟國家逐步認識到啟動新的合作層次、構筑全方位合作關系的重要性。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更促使東盟加快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大國的合作步伐,決定開展“外向型”經濟合作。1997年12月,首屆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東盟各國領導人和中日韓三國領導人主要就21世紀東南亞地區的前景、發展和合作問題坦誠、深入地交換了意見,取得了廣泛共識。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東盟“10+3”合作機制正式形成。

  東盟“10+3”合作機制以經濟合作為重點,并逐漸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領域拓展,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良好局面。東盟“10+3”在18個領域建立了50多個不同層次的對話機制,其中包括外交、經濟、財政、農林、環境、打擊跨國犯罪、衛生、能源等15個部長會議機制。在東盟“10+3”合作機制下,每年均召開領導人會議、部長會議、高官會議、司局長會議和工作組會議。

  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機制和功能

  2000年11月,在第四次“東盟—中日韓”(東盟“10+3”)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政府倡議:東南亞國家在農業領域互補性突出,中方希望盡快啟動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機制,以推動東南亞農業合作邁開步伐。2001年10月,在東盟各國與中日韓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首屆東盟與中日韓農林部長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召開。

  此后,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按國家英文名稱首字母順序在東盟國家輪流召開,一般在每年9-10月份舉行。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回顧上一次部長會議所確定的有關項目的執行情況,交流各自國家農業發展情況和經驗,審定新的合作計劃,討論一些熱點或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在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上做主題發言的有東盟農林部長會議主席(東道國農林部長),及中國、日本和韓國的代表團團長等。這些發言的主要內容包括各自國家農業的最新發展、國際和區域糧農的熱點問題、與東盟農業合作的回顧、各方倡議開展的合作項目等。

  經過多年努力,東盟與中日韓農林部長會議已經成為東盟“10+3”合作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間的農業合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是中日韓與東盟各國在農業政策交流、人力資源開發、技術交流和農業經貿促進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平臺。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及日韓在農業領域高層次交流與對話的重要機制,該機制對加強區域農業合作,促進中國與東盟的農業技術交流,提升農產品貿易水平,增進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傳統友誼,擴大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等發揮了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

  我國在東盟“10+1”機制中開展的農業合作

  2002年以來,特別是我國與東盟簽署《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呈現了多邊、雙邊并舉的良好局面,帶動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農業合作進入了實質性發展階段,重點在農業人力資源培訓、境外農業技術試驗示范、農業技術交流、農業經貿促進等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合作與交流活動。迄今為止,東盟“10+1”機制已經成為我國與東盟合作的主要渠道,是我國與東盟開展農業合作的重點工作內容。

  農業人力資源培訓。農業人員培訓是我國發揮農業技術優勢,幫助東盟國家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我國農業部門為東盟各國舉辦培訓班,培訓農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涉及種植、畜牧、水產、農機、農產品加工、動植物衛生(疫病防控)、農村能源、農業信息等領域。培訓班廣泛采取專題講座、交流研討、實踐操作、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組合的做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為東盟國家培養了一批掌握農業技術的骨干。

  境外農業技術試驗示范。境外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是向東盟國家展示中國農業發展成就,推動中國農業“走出去”的重要載體。我國在東盟國家實施了小型農業技術試驗示范項目,涉及種豬繁育生產、優質飼料生產、雜交水稻栽培、農村戶用沼氣、現代園藝等先進適用技術。這些項目的實施既展示了中國的相關技術和產品設備,又有效地增加了項目國對農業技術、設備及生產管理經驗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境外農業技術試驗示范活動帶動了企業的參與,為進一步推進項目的延續和擴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農業技術交流。農業技術交流是我國與東盟農業雙向互利合作的主要形式。本著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原則,我國與東盟國家開展了技術交流項目,涉及農產品加工、農產品質量安全、可再生能源推廣等領域。農業技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增進了相互了解,為鞏固和深化中國—東盟農業合作提供了機遇和橋梁。

  農產品貿易促進。農產品貿易促進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與東盟在農業貿易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溫帶農產品、優良作物品種、優質高效安全的農藥及小型多功能農機具等,價格適中,競爭力較強,適合東盟國家的需求。我國農業部采取農業“走出去”的方式組織實施農產品貿易促進項目,增進了東盟國家對中國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環境、加工水平和品質特色的了解,有力配合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了中國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的出口,也使東盟國家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消費者受益。

  基于中國與東盟農業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2007年,我國農業部與東盟秘書處續簽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為2007-2011年中國—東盟農業合作明確了方向和重點。

  我國在東盟“10+3”機制中開展的農業合作

  在我方積極參與和主動倡議下,我國農業部在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機制下實施了一系列農業合作與交流項目,重點開展了以下常設項目:

  東亞大米緊急儲備試驗項目。該項目在2002年第二次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上通過,于2004年起開始實施,旨在通過各國捐贈和專門儲備一定數量大米以應緊急災害發生時之需,從而保障區域糧食安全。作為東盟“10+3”農業合作的主要參與者,中國一直堅持在自愿參加的原則下,實施試驗項目,進行更具體的實證研究,在試驗項目良好運行的前提下才可考慮正式啟動項目運行。為此,中國每年都派員參加東亞大米緊急儲備試驗項目指導委員會會議,積極發揮中國在該試驗項目相關問題上的作用和影響。

  2009年4月4日和5日,我代表中國農業部兩次參加了國務院內部協調會,專門研究中國如何進一步參與和引導東亞大米緊急儲備試驗項目的工作,發揮中國在區域農業合作中的牽頭作用。這次協調會議作出了相應決定,并于2009年4月12日,由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向東盟10國駐華大使通報了中方有關合作設想和建議,包括中方決定為東亞大米緊急儲備試驗項目專儲30萬噸大米。2010年3月1日起,該項目正式進入東盟與中日韓大米緊急儲備試驗項目的準備期階段。

  東盟糧食安全信息系統項目。該項目于2002年10月在東盟“10+3”農林部長會議通過審定,2003年啟動,旨在通過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傳遞和管理糧食安全數據和信息,促進東盟糧食安全的規劃、評估、監測和實施。通過建立東盟糧食安全信息網絡系統,聯接東盟及項目參與國有關信息中心進行數據交換和信息分享。中國連續舉辦該項目培訓班,對來自東盟秘書處、東盟各國、日本、韓國的技術人員和項目聯絡人進行了培訓和交流。

  東亞植物新品種保護論壇。該論壇由2007年第七次東盟農林部長會議批準,旨在促進東亞地區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發展。2008年在日本舉行了第一屆會議,2009年4月22-24日在北京成功舉辦了第二屆東亞植物新品種保護論壇,討論通過了中方倡議起草的主席聲明,并對第一屆會議通過的論壇行為規則進行了修改。

  上述三個項目由東盟組織實施,我國農業部積極參與。為了進一步發揮我國農業在東亞區域的牽頭作用,我國農業部還主動倡議并組織實施了以下兩個項目:

  一是東盟與中日韓糧食安全合作戰略圓桌會議。我率中國農業部代表團出席2008年10月在越南河內召開的第八次東盟“10+3”農林部長會,會上提出了要積極探索建立有關加強區域糧食安全合作的常設機制,并通過東亞領導人峰會由我國領導人于2009年4月對外宣布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行動計劃”,其中包括東盟與中日韓糧食安全合作戰略圓桌會議。首屆東盟與中日韓糧食安全合作戰略圓桌會議于2009年4月21-22日在中國北京成功舉辦,會議討論通過了《東盟與中日韓糧食安全合作北京倡議》,并決定定期召開圓桌會議。

  二是東盟“10+3”生物質能源論壇。該機制由中國發起倡議,旨在推介中國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促進區域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構建本地區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與農村經濟發展交流合作的平臺。經過與東盟及日韓的充分溝通磋商,2008年6月在北京舉辦了首屆東盟與中日韓生物質能源論壇,討論通過了《東盟“10+3”生物質能源論壇北京聲明》,同意在東盟“10+3”范圍內建立生物質能源常設論壇,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在中國設立論壇秘書處。由此,構建了中國與東盟及日韓進一步開展生物質能源交流與合作的機制。2009年8月中國舉辦了第二屆東盟與中日韓生物質能源論壇暨農村可再生能源技術交流與設備展示活動,討論通過了工作機制,為下一步開展合作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