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云南省西南邊陲的元陽縣南沙鎮呼山村最近火了,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的游客,一邊嘖嘖稱贊呼山村又大又甜的鮮嫩枇杷,一邊拿起手機定格黃紅相間、格外搶眼的美景。呼山村萬畝枇杷基地果實累累,枇杷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真是“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2023年底,呼山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是“群眾增收走在前,產業振興作示范”的生動寫照。
攻堅克難為人先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產業之要。呼山村黨總支書記羅華說:“在呼山村種植枇杷,放在2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呼山村委會距南沙鎮政府12公里,共有916戶哈尼族、彝族、漢族、瑤族、苗族群眾聚集在這里。呼山村屬于干熱河谷地帶,生態脆弱,土地貧瘠且水資源缺乏,在以前,只能種一些木薯、玉米、花生、黃豆,做一些零星點點的傳統產業。收入不高導致一些群眾甚至需要回到幾十公里之外的老家背米吃。此外,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的困難也客觀地擺在面前。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元陽縣委、縣政府打響“呼山大開發”攻堅戰,下決心幫助呼山村民解決水的困境。目前,在呼山村已經陸續建起5座水庫。第一個水利工程是從30公里外的肥香村小型水庫引水,第二個水利工程是2017年建設的148萬立方米的伍家寨水庫,同年還分別建設了70多萬方、50多萬方的兩個小型水庫。
有了水,村民就開始思考致富的事。對于呼山村民來說,2006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因為這是他們發展枇杷種植的第一年。黨員李開義,還有現在已經擔任元陽縣幸福枇杷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社長的張財仙等6位村民,當時都是20多歲的小伙子,他們敢為人先,走出大山,來到100公里之外的蒙自市新安所街道考察,用1600多元的成本帶回了200棵枇杷苗。由于呼山村的海拔只有500多米,地理優勢使得這里的枇杷比外面還早熟20天,三年后枇杷初掛果,銷路不錯,讓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趁熱打鐵,說干就干。2012年呼山村枇杷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多畝,將近100戶村民種上了枇杷,2015年種植面積已接近4000畝。脫貧攻堅戰開始后,政府扶持種苗,免費栽種,使得2016年成為呼山村枇杷種植規模發展最顯著的一年,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1.4萬畝。
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呼山村枇杷的種植規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全村有880戶農戶有了自己的枇杷種植基地。到2023年,全村實現2.8萬畝枇杷連片種植,其中掛果面積已經達到1.5萬畝。
攜手共進強合作
筆者找到種植大戶張財仙時,他正帶著一家人打理著80多畝枇杷地,還要時不時接聽村民的電話,幫助回答和解決一些種植上的難題。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是真富。現在,呼山村的明白人、帶頭人由原來的6戶拓展到68戶。像村民黃志忠,他地管得好,人也勤勞,不誤農時,一家子種了40多畝枇杷。還有王盛光、張才先、楊有亮等致富帶頭人,都實現了由“門外漢”到“專家”的轉變。當然,身份轉變最大的還是張財仙,除了80多畝的枇杷地,他還開發出一個30多畝的育苗基地,既是技術指導員,也為村民提供種苗和農資。
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2023年10月,呼山村黨總支牽頭,把村民組織起來,創建元陽縣幸福枇杷水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540多戶加入了合作社。南沙鎮黨委書記李家亮介紹,黨組織引領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共贏模式,統一規劃種植、統一施肥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帶領鄉親們產業聯動、抱團發展、合作共贏。黨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還對因病、外出等勞動力出現臨時短缺的農戶給予幫助。村民白云松家里種了6畝枇杷,生病后無人下地,村黨總支組織41個黨員幫助施肥、松土。他們還采取“強村帶弱村”的辦法,組織幸福村小組與呼山村小組、團結村小組結成幫扶對子,實現三個村的共同發展。
為了解決枇杷銷售上的難題,實現群眾利益最大化,合作社向上積極爭取資金,2023年9月投入財政資金270萬元,建設3000平方米的農產品交易市場。村集體還拿出一部分資金,由群眾投工投勞,修建了近百公里的產業路,讓農產品搭上了銷售快車道。
科技賦能促轉型
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枇杷銷售遇到了扎堆的新難題。采摘枇杷的時間集中在3月初到4月中旬,前后只有40多天,能否把采收期延長到100天以上,并保證其質量和產量?在致富帶頭人的倡議下,呼山村開始嘗試在不同的海拔栽種不同的品種。在福建農科院教授、枇杷種植專家鄭少泉的精心指導下,為了改良品種,延長采收期,村里選擇了900畝地用于嫁接試種。如今,枇杷在每年的9月份就開始熟果,到第二年的4月份才基本結束,采收期能達到150天。
目前,3個新品種已在呼山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全國最早熟的品種“三月白”,之后再是中熟的“白雪早”,還有晚熟的“香妃”。同樣是每畝500公斤的產量,但由于品種優質、錯峰銷售,產值翻了3倍。特別是“三月白”品種,因其香甜、細棱、粉白的特點備受消費者青睞,遠銷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等省份。
科技賦能,培訓在先。呼山村黨總支充分利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組團式幫扶的契機,依托國家科技特派團、陳厚彬專家工作站、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元陽黃精果業開發有限公司等技術力量,指導品種改良及嫁接技術培訓。種植大戶蘭金明等人肯學肯問肯鉆,從種植戶變為技術員。他們還嘗試著把雞、鴨、鵝等養殖在林下吃害蟲,5畝地的規模只需要8只鵝,就不再需要人工除草,實現循環農業、綠色環保,也降低了種植成本。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勤勞樸實的呼山人民,用勤勞換來豐收,靠雙手掬來甘甜,枇杷樹真正成了村民的搖錢樹。2023年,呼山枇杷的產值達到4500萬元,年收入最高的農戶已突破45萬元。缺乏勞動能力的10多戶群眾,也從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作者單位: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