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科技范” 激發現代特色農業活力——基于福建省農業農村科技工作的調研
時間:2024-03-27 15:50:55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 字號:【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人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但生態稟賦優越,水光熱條件好,農業資源豐富。多年來,福建省認真貫徹黨中央有關決策部署,堅持把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特色農業,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農業農村科技工作成效顯著

  福建省立足自身優勢,統籌各方資源力量,堅持農科教一體推進、產學研用協同融合,不斷強化創新突破與推廣應用,推動農業農村科技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科技創新邁出堅實步伐。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立攻關領導小組,構建產業部門牽頭、多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聚焦產業發展關鍵問題,在核心種源、農業關鍵技術、現代農機裝備等3個領域設立了20個專項78個專題,明確任務方向。將攻關作為財政支持重點領域,2023年財政新增安排1.4億元,強化資金保障。培育壯大、組建一批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由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組成領導小組,協同創新、資源共享,打破部門分割、學科界限、區域隔絕。加強前沿技術布局研究。聚焦產業長遠發展,布局前沿技術研究。支持福建農林大學成立未來技術學院,聚焦基因組學、遺傳改良、人工智能等9個方面開展前沿探索。

  科技與產業協同融合更加有力。健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組建水稻、水果、茶葉、蔬菜、食用菌、生豬、家禽7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設有7個首席專家工作站、27個崗位專家工作站和63個綜合試驗推廣站。各體系團隊以產業問題為導向,開展科研攻關,取得新突破。目前已選育新品種172個,引進新品種1787個,審定新品種38個,研發新技術84項。如蔬菜體系設施瓠瓜和茄子新品種填補了福建省設施專用品種的空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充分發揮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以及企業等各類優勢力量,加強彼此的交流合作,聚焦產業發展重點難點,合力攻堅突破,支撐促進茶葉、食用菌、茄果類蔬菜等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持續加強。實施“雙百”培養計劃。采取“定向培養”等方式,在相關涉農專業,每年招收100名鄉鎮農技推廣緊缺專業定向委培生(公費農科生);開展成人高等教育自主招生試點,每年招收100名非農專業或具有專科學歷的縣鄉農技員參加農業專升本學習。提升推廣服務能力。每年組織開展省、市、縣分級培訓,確保全省1/3以上在崗基層農技員接受連續5天以上的脫產業務培訓。打造科技示范載體。按照“選好一個、帶動一片、致富一方”原則,打造一批科技推廣主陣地。2023年全省新增科技示范基地286個,培育科技示范主體2萬多個,農技員對接指導農戶44673戶。

  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深化。機制上有新探索。在全國率先制定科技特派員服務規范并已確立為國家標準,首創建立科技特派員利益共同體備案登記保護制度,首創選認金融科技特派員、首創推出“科特貸”等科技特派員金融產品。模式上有再突破。改科技特派員由“選派”改為“選認”,推動“單人單點”服務向“組團聯動”服務轉變,加強科技特派員線上線下聯動服務。進展上有實效。目前,全省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將近9萬人次、團隊科技特派員5954個、法人科技特派員1218個,全年在基層一線開展服務的超過1萬名,實現鄉鎮和重點行政村全覆蓋、一二三產業全覆蓋。

  此外,福建省在區域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比如在打造縣域示范樣板方面,2023年光澤縣成功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福建省農科院與光澤縣聯合成立“先行縣光澤研究院”,為白羽肉雞、優質稻等33個項目提供全產業鏈指導服務。在閩臺農業科技合作方面,加強與臺灣地區在農業生物技術、品種選育、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交流,圍繞閩臺兩岸特色農業,開展合作研究。率先選認臺籍科技特派員,近五年共有477名臺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基層一線開展創業和技術服務。

  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福建省農業農村科技工作也面臨階段性困難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工作推進機制尚不健全。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精神,福建省專門成立了科技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省科技廳。但是在職能劃轉、人員轉隸上,并沒有隨之調整,基本保持不變。比如科技特派員工作,在中央層面已由科技部門調整至農業農村部門,但在地方層面依然保留在科技部門,客觀上導致上下銜接不暢。這也是福建省農業農村部門和科技部門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

  科技支撐產業發展不夠有力。從整體上看,福建省農業農村科技在支撐引領產業發展上仍然存在不少弱項和短板,突出表現在: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少、跟蹤式模仿式研究多,點上突破多、面上突破少,點連不成線、線拼不成面。比如設施栽培方面,茄果類高端蔬菜、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葡萄、梨、柑橘等果樹主栽品種主要靠引進;農機裝備研發和生產能力較弱,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以及冷鏈物流等技術滯后。

  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落地難。農業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生產一線和企業急需攻關的技術難題往往難以入選科研課題,品種選育低層次、同質化重復研究較為普遍,科研成果市場認可度低、轉化落地少。如水稻育種,2022年福建省審定通過134個品種,但是真正在種業企業推廣應用的不足10%。

  科技人才隊伍還不夠強。科研人才實力總體偏弱,以福建省農科院為例,目前全院具有博士學位人數154人,僅占科技人員總數的19%,與華東其他省市農科院的博士比例30%~50%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此外,鄉鎮一級農技推廣人員存在“混編混崗、一編多崗”現象,未來三年即將退休的縣鄉農技員將近1100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老化斷層問題十分突出。

  思考與建議

  今年是機構改革落地后的第一年,也是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工作的關鍵之年。在此背景下,福建省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亟需在機制、導向、舉措及方式上進一步發力。

  在體制機制上,更進一步,大膽探索。首先是工作領導機制。目前,中央機構改革已基本完成落地,但是地方改革,農業農村科技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探索。上下銜接不暢并非個例,而是一個共性問題。對此,各地還是要立足實際搞創新。可探索借鑒農業農村部做法,成立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將科技部門等吸收納入進來,統一謀劃部署農業農村科技工作。其次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時至今日,依舊沒有破題。很多科研機構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什么就考核什么,只要有支持什么都可以做。福建省可結合實際,大膽開展機制模式探索、先行先試,明確農業科研機構、農業大學等各類科研主體功能定位,該干什么、考核什么,為中央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地方經驗。

  在創新攻關上,再加把力,打出特色。目標定位方面,福建省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但在科技創新方面,卻少有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成果。對此,福建省要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打造一批區域性科技亮點,培育一批“隱形冠軍”。任務凝練方面,產業科技理念已逐步成為共識,關鍵是要貫徹落實好。要逐步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選題和立項機制,確保科研任務從生產中來、從需求中來、從市場中來。核心攻關方面,始終堅持以產業急需為導向,統籌用好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等各類資源,緊盯全國性、區域性關鍵問題,遴選組織優勢科研力量合力攻關。

  在成果轉化上,統籌考慮,全鏈條推進。建立健全兩種機制。緊盯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進一步完善農科教、產學研融合發展機制,發揮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建立以市場占有率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機制,支持推動科研單位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成立科企創新聯合體等,破解科研與生產脫節問題。比如丘陵農機研發,就得重點考核市場銷售量這個硬指標。建好用好兩支力量。強化農技推廣公益性定位,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繼續實施好“雙百”培養計劃,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堅持好完善好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機制、加強規范,促進創業和技術服務向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延伸。統籌處理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與科技特派員之間的關系,明確二者功能定位,基層農技推廣重點聚焦大宗農產品,科技特派員則重點聚焦特色產業高附加值產品。

  在人才培養上,循序漸進,引育并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在農業科研項目立項、科研資源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農業科研高層次人才長期穩定支持,避免“撒胡椒面”。做好引才交流文章。立足沿海區位優勢,加強與華東地區其他省市、臺灣地區以及國外交流合作,支持農業高校、科研單位和涉農科技領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在這一方面,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突出實踐成果。堅持用實踐成果評價人才貢獻。特別是在基層農技人員職稱評審方面,探索將在生產一線從事推廣服務時間、服務實效等作為重要評價依據,調動基層農技人員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