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安全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近年來“倒春寒”頻發普發且逐年加重,對小麥的生產造成很大危害。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成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原站長、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柴守璽長期從事冬小麥和春小麥栽培和育種工作,他說:“相比于干旱、爛場雨、病蟲害,‘倒春寒’的危害常帶有毀滅性,它是決定收成‘有與無’,而不是‘多與少’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講,它已上升為影響許多地區冬小麥安全生產的頭號災害,應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
柴守璽解釋說,“倒春寒”的頻發普發,可能與全球氣候加快變化背景下的氣溫不穩定波動有關。它比冬季凍害造成的損失更大。冬小麥遭遇“倒春寒”后,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甚至絕收,還會造成化肥、農藥、勞力等投入的浪費。同時,“倒春寒”對花蕾期的多年生林果(蘋果、桃、櫻桃、核桃、花椒等)也常造成巨大危害。
目前,“倒春寒”在我國幾乎年年發生,甚至一年多次發生。柴守璽說,從12月到翌年終霜期前,都有可能發生。在西北寒旱區終霜期結束要等到5月中旬前后。“倒春寒”一旦發生,挽救余地較小,挽救措施效果也有限。這期間種植小麥和林果的農戶會一直提心吊膽。
不過,柴守璽也說,廣泛的生產實踐表明,不同品種的冬小麥抗“倒春寒”能力差異明顯,有些品種安然無恙,有些則死亡嚴重且絕收比例高。選用抗“倒春寒”能力強的品種是預防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簡單有效的首選途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柴守璽認為,加大冬小麥品種抗寒性研究十分必要。因此,他建議:
啟動冬小麥抗“倒春寒”重大研究專項。研究制定冬小麥品種抗“倒春寒”性能的技術標準;研究“倒春寒”抗性的生理生化和遺傳控制機制;研發防控“倒春寒”的栽培技術、化控技術以及良種良法結合技術。
成立國家冬小麥品種抗寒性鑒定基地?;匾M快對我國主產區應用面積較大的冬小麥品種做出抗寒性評價,為各地選用抗“倒春寒”品種提供依據,并在時機成熟時,作為農業農村部授權的認證鑒定機構。此事宜盡早啟動,可先行先試、邊試邊改、逐步完善。鑒定基地適合選在海拔1700~1900米、年均氣溫7.0~7.5℃的西北寒旱區,該區域的氣溫條件適合在大田自然條件下進行抗寒性的鑒定和抗“倒春寒”品種的篩選。在鑒定篩選技術上,可采取秋播和春播雙重鑒定篩選法。長期研究和廣泛實踐表明,通過秋播和春播雙重鑒定,可以比較可靠地鑒選出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較強的冬性品種,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立馬見效的辦法。該方法可常年進行,無需等“倒春寒”發生年份才進行鑒選和評價。凡是秋播能安全越冬和抽穗正常的品種,可判定為冬性或半冬性品種,淘汰春性品種;再次通過春播,凡不能抽穗的屬于冬性品種,抽穗不正常的屬半冬性的品種,抽穗正常的屬于春性品種。春播可再次驗證哪些品種是冬性或半冬性的、同時可對抗寒性進行量化分級。
國家種子管理部門出臺相關規定。今后凡是申請國家和省級冬小麥新品種審定,必須提交認證機構的抗寒性鑒定結果,并作為確定新品種適宜推廣范圍的主要依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