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全球農業的“南南合作”
時間:2024-03-27 15:53:2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牛盾 字號:【

  2004-2015年,我作為中國農業部分管副部長,負責與聯合國糧農三機構的合作交流工作。多年來,我經常參加他們組織安排的各項工作與活動,多次與其主要負責人一起研究工作、交流深入推動聯合國糧農三機構成員國之間加強農業合作的意見。其中,談及最多的內容,就是全球農業的“南南合作”。自農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機制與平臺,加強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農業合作交流工作。

  “南南合作”形成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南南合作”是指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為主的聯合國發展系統所倡導的發展中國家間的技術合作。由于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位于南半球,故稱“南南合作”。隨著形勢的發展,技術合作已逐步發展為經濟合作。“南南合作”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基于共同的歷史遭遇和獨立后面臨的共同任務而開展的相互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面對不平等的南北經濟關系,實行聯合自強,共同發展。

  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確定了南南合作磋商的原則,促進了原料生產國和輸出國組織的建立,提出了在發展中國家間實施資金和技術合作,因此被認為是“南南合作”的開端。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是“南南合作”兩個最大的國際組織,其通過的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為“南南合作”規定了合作的領域、內容、方式與指導原則。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發展系統把“南南合作”作為國際性技術合作的新領域,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負責組織實施,于1978年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了首次“南南合作”會議,通過并發表《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綱領》,使“南南合作”成為由聯合國直接領導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推進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末,發展中國家團結自救、合作自強的努力取得重大進展。西非經濟共同體、拉丁美洲經濟體系、南部非洲發展協會、海灣合作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發展中國家謀求經濟合作,增強集體自力更生能力的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1982年、1983年和1989年先后在印度新德里、中國北京和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南南合作”會議,這三次會議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國際社會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對傳統的多邊發展合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也影響到技術合作將來的前景。隨著市場和生產結構迅速全球化,加上對創設一個自由化國家貿易制度的日益重視,這樣的大環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特別的挑戰和機會。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出現兩大趨勢:一是世界新技術革命加速了資本與技術在全球的流動從而加速了經濟的國際化、一體化;二是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世界市場競爭日趨劇烈,全球經濟區域化加速形成。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受其影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游離于全球或區域經濟之外,因而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就成為新時期的客觀需要。

  基于這種需要,1995年5月,第九屆聯合國大會南南合作會議討論并通過《南南合作新指南》,新指南強調指出,“南南合作”領域應該從技術合作擴大到經濟技術的全面合作,特別要加強開發性投資、產品貿易、現代管理、宏觀經濟調控、減少污染、消除貧困、解決債務等方面的合作和援助,并為此增設了聯合國信托基金,以便為“南南合作”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聯合國“南南合作”工作領域的轉變,在合作內涵和外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一是在內容上從技術合作為主轉向經濟合作;二是在形式上從技術培訓、技術考察,轉向投資與技術開發,包括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以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及其管理機制等。《南南合作新指南》是面向21世紀推進“南南合作”的行動綱領。

  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主要任務

  “南南合作”涉及范圍甚廣,包括農業、衛生、醫療、能源、貿易、經濟合作、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農業方面的“南南合作”特指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以下簡稱“糧農組織”)于1996年在世界“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提出的。

  “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是糧農組織為幫助低收入缺糧國家解決饑餓與營養不良問題于1994年提出的一項重大倡議,主要針對低收入、糧食不足的國家,目標是通過國家糧食安全計劃和區域糧食安全計劃提高生產率和增加糧食生產,減少年際間的生產波動,在環境可持續基礎上提高國家糧食安全水平。該計劃由國家糧食安全計劃、地區糧食安全計劃以及“南南合作”三方面內容組成。國家糧食安全計劃由國家主導,目的是讓更多的當地居民擺脫饑餓,在該計劃中糧農組織與接受國合作,尋找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方法,同時幫助受援國尋找愿意為其提供資金的援助國。地區糧食安全計劃主要在地方經濟共同體內進行,進一步加強臨近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域合作以及農業經濟發展,擴大國家糧食安全計劃的作用范圍。“南南合作”則是發展中國家間加強農業合作,特別是農業技術交流,其目的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農業“南南合作”的運作方式主要是通過在農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協作關系,由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派遣專家和技術人員到貧困國家,對其提供技術援助,直接指導當地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此外加強典型案例的推廣,從而提高貧困國家的農業水平,緩解糧食安全問題。

  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農業“南南合作”取得不少成就,現已出現很多成功案例,農業“南南合作”的實施將會幫助更多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我國在全球農業“南南合作”機制框架下發揮的作用

  我國是最早參與農業“南南合作”的國家之一。自1996年以來,中國已先后向非洲、亞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區20多個發展中國家派遣了3000多名農業專家和技術員,成為派出人員最多的國家。2006年5月,中國政府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的糧農組織第28屆亞太區域大會上與糧農組織簽署了《中國政府與糧農組織“關于建立南南合作戰略聯盟意向書”》,成為首個與糧農組織建立農業“南南合作”戰略聯盟合作關系的國家。

  中國參與實施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項目對促進受援國的農業發展、解決當地糧食安全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發展中國家間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贊譽。通過積極參與糧農組織的農業“南南合作”,中國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在國際機構的地位和發言權進一步增強,國際活動空間進一步拓寬,為中國農業“走出去”項目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項目進一步促進了受援國農業發展。一是改善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通過農業援助,幫助低收入缺糧國家解決了饑餓與營養不良問題,提高了當地糧食供給能力,促進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當地農民生活條件。二是提高了當地農業生產水平。實施示范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提供輔助性農業投入品并開展技術培訓和交流等農業合作活動,中方項目人員為受援國引進了大量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傳授了價格低廉、簡單實用和經濟效益明顯的實用技術,大大地提高了受援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三是改變了當地農民的傳統生活習慣。中國援非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在全球農業“南南合作”中勤奮工作,言傳身教,為受援國農民傳授的先進生產理念,帶來了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地老百姓靠天吃飯的傳統生活習慣。四是增強了受援國政府發展農業的信心。在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項目中,我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推廣的作物新品種、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當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強了當地政府發展農業的信心,一些受援國政府希望能夠長期與中國開展“南南合作”以促進其農業發展。

  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項目對我國同樣發揮著很大作用。首先,展示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我國農業援外專家和技術人員在境外克服工作、生活上的種種困難,與受援國政府、糧農組織和當地人民一起針對當地農業發展的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農業活動,他們的勤勞、智慧、熱情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優秀品質。第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業“走出去”。農業“南南合作”項目示范點吸引了受援國眾多農業官員和農民前來學習和觀摩,并通過世界糧食日、當地農業博覽會等活動機會,積極宣傳合作項目,為推動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加強雙邊交流與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第三,提升了我國國際地位和聲望。我國參與的農業“南南合作”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政治效益,擴大了我國在非洲地區乃至整個第三世界的影響力。第四,全球農業“南南合作”工作是我國領導人高級別訪問之后重要的后繼行動。通過簽訂農業“南南合作”協議,可進一步鞏固高層互訪取得的成果,增強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互信,同時還可增進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第五,全球農業“南南合作”工作提升了我國在糧農組織農業合作中的地位。我國利用糧農組織這個多邊國際舞臺,介紹了解決我國14億人溫飽、實現小康生活的成功經驗,也宣傳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闡釋了中國政府對解決糧食問題和實現糧食安全的基本立場和主張,加強了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互信與合作關系,提升了我國在糧農組織的影響力。

  我國參與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更多形式與展望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和糧農組織就我國向糧農組織捐贈的信托基金用于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達成了共識。我國連續多次向糧農組織農業“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捐款,與糧農組織緊密合作,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成員國一起努力,推動受援國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我國也向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捐資,分別建立農業“南南合作”信托基金,開展有各自特點的全球農業“南南合作”活動。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需要以更多形式的組織方式參與“南南合作”。

  加強通過多邊渠道開展全球農業“南南合作”,必須統籌考慮在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大框架下開展農業多邊援助。除參與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的“南南合作”外,我國還應積極參與全球性機構開展的糧食援助、削減貧困人口、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行動計劃,利用和拓展更廣闊的多邊渠道開展農業“南南合作”。

  豐富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形式和內容。我國可考慮在與糧農組織的對發展中國家農業援助合作中,采取技術資金和設備援助相結合、預算內資金(會費)和預算外資金(針對特別國家和項目)互相補充的靈活方式,開展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培訓工作,以提高受援國農業生產力水平。

  確定重點合作國家和區域。根據我國進行全球農業“南南合作”的總體目標,在援助和合作的重點地區布局上應堅持為我國全面參與全球農業治理工作服務的原則,堅持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走出去”的原則,堅持與合作意向明確、政局穩定的國家合作的原則,突出重點,深入地推進全球農業“南南合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糧食安全仍然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利用有限的農業自然資源,成功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糧食安全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政府在做好本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事務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利用全球農業的“南南合作”機制,充分發揮我國農業優良動植物品種、先進實用組裝配套技術,一機多能、復式作業的中小型農機裝備和擁有豐富經驗的農業專家技術人員隊伍的優勢,熱情地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加強在農業領域的全面合作,以共同應對和解決糧食安全的危機與挑戰。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