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縣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北靠青海湖,南臨“母親河”黃河,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共和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有脫貧人口4410戶14762人,監測對象總計331戶1229人。近年來,共和縣始終把鞏固拓展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擺在重要位置,推動重點監測對象核準率、重點監測對象患者救治管理率、監測對象簽約率、慢病患者年度隨訪率均達到100%。圍繞“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在縣解決”的目標,做好患病群眾幫扶工作,建立上下貫通的緊密醫共體,完善醫療服務軟硬件設施,不斷筑牢群眾因病返貧“防護墻”,織密服務基層群眾“健康網”,打造群眾便捷就醫“新體系”,患者縣域外轉診人次由2021年660人次下降至2023的302人次,縣域內就診率由2021年的90.1%提高至2023年的95.8%,群眾就醫體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醫防聯動
筑牢群眾因病返貧“防護墻”
疾病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路上的攔路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以來,共和縣堅持“四個不摘”,落實落細基本醫療保障政策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為了減少患病群眾因看病住院返貧或致貧風險,除了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困難戶這三類重點人群,共和縣還將一般脫貧戶列入支持范圍。共和縣衛生健康局局長才項介紹:“針對這類群體,縣鄉各醫療機構均開通了綠色通道,全面實行‘先住院后結算’‘一單式’結算服務,以及‘六減免’政策,像他們去醫院看病,掛號費免除,床位費、檢查費、檢驗費等減免10%,做一個心電圖20元,只需要付18元。如果住院,醫院不收押金,再加上‘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上可以報銷90%的費用,大大降低醫療費用。”
截至目前,共和縣累計完成防止返貧監測對象35種大病救治871個,納入已入院或納入簽約管理病例871例,救治或管理率達100%;全縣各級醫療機構共減免2208人次,減免費用達9.6萬余元。
從源頭上防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共和縣還積極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和“兩病”閉環管理。從2022年開始,由財政出資,按照每人100元的標準,將18~59周歲的人群也納入體檢范圍,自此,實現了全民免費體檢全覆蓋。
才項說:“對于體檢結果,實行分類健康管理和干預,尤其對于‘兩病’重點預防。如果查出有高血壓、糖尿病初期癥狀,需要在門診用藥治療的,我們為其免費發藥。對體檢發現的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我們對其進行免費治療。對發現的腫瘤患者、特殊重大疾病患者建立‘1+1+1’精準健康管理體系,每1名患者由1名村干部、1名鄉村醫生結對服務,村干部落實患者年度醫保繳費、大病救助、家庭困難救助申請,協助醫務人員開展隨訪工作。”
在恰卜恰鎮衛生院,下塔邁村村民王志財剛剛用妻子范玉香的社保卡從藥房領完藥,他說:“她是在上次體檢中查出血糖高,今天幫她領了一盒二甲雙胍,吃這個效果還可以。關鍵不花錢,對我們來說沒有啥經濟負擔。”在衛生院“兩病”免費藥品展示欄上,記者還看到高血壓和糖尿病藥品各有5種,每個人都可以根據醫生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藥。
對于為什么如此重視全民體檢,共和縣中醫院副院長祁海德解釋:“體檢就是把疾病篩查出來,提前進行干預,如果高血壓、糖尿病不加以控制,有可能引發腦出血、腎臟透析等重病,不僅病不好治,而且花費多,也容易致貧。”
上下貫通
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值”
大醫院患者扎堆,小醫院門可羅雀,長期以來,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仍存在短板、亟待提升。
為了讓更多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共和縣組建以縣中醫院牽頭、各鄉鎮衛生院和各村衛生室為成員的緊密型醫療服務共同體,建立人才流動、雙向轉診等七項機制,實行人事、財務、資產、業務、藥品、績效、信息、醫保“八統一”管理,將中藏醫藥、全民健康等服務貫穿其中,實現縣鄉村上下貫通、一體化運行、連續性服務。
在沙珠玉鄉衛生院,26歲的醫生穆海赟,正在有條不紊地給村民做X光數字攝影檢查,很快東主才讓和格日卓瑪一對夫妻就做完了檢查。衛生院院長王希珍開心地說:“這個年輕人,去年到總院不僅學習了中醫適宜技術,還學了如何拍片,像今年我們衛生院新配備的DR設備,他就可以很熟練地操作使用了!”
王希珍介紹,自從建立醫共體后,總院和分院(衛生院)人員之間的交流更多了,不僅分院的醫生可以到總院進修學習,總院的醫生也會到分院坐診指導。“今年總院的一位B超大夫來我們院坐診了3個月,手把手教,很快提升了我們的診斷能力,現在回總院后,還隨時指導我們業務。”對于醫共體內人員雙向流動機制,王希珍感觸很深,她認為,雙向流動能夠有效地提升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服務水平。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共和縣還發揮援青專家的作用。江蘇省常州市是共和縣的對口支援單位,先后派駐了“組團式”幫扶團隊9人。共和縣中醫院及時組織援青醫療專家及院內業務骨干,到所屬14個醫共體分院,開展醫療幫扶、巡回醫療和義診活動,受益群眾達3000余人。
共和縣中醫院黨委書記西熱尖參說:“今年5月,我們還與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完成了首次遠程會診,2例疑難病例通過線上很快獲得了上級專家的會診,為患者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治療方案。今后,我們將繼續建立緊密聯系,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好服務基層各族群眾。”
中醫診療歷史悠久,藏醫治病方法獨特。共和縣大力支持基層中藏醫館(閣)建設。在恰卜恰鎮加拉藏醫館,64歲的藏族群眾仁多,一大早就從四五公里外的城區趕到這里,等待著做針灸治療,“這個村的藏醫館技術特別好,我肩膀有點疼,今天專門開車過來看看。”聽到病人的夸獎,鄉村醫生斗拉本有點不好意思,不過他說:“一般村級的都稱為藏醫閣,而他們因為鄉鎮衛生院的大力支持,派駐了4名醫護人員,能服務周邊3個村莊,所以稱之為藏醫館,現在能提供艾灸、拔罐、刮痧、針灸等6類10項適宜技術。”
在藥房,記者看到既有常見的消炎藥、中成藥,還有一瓶瓶排列整齊的粉末狀藏藥,以及成盒包裝的藏藥。據了解,這些藏藥都是海南州藏醫院統一采購,統一配送,醫共體成員只需要每個月報需求就行。藏藥管用還便宜,得到了周邊很多農牧民的認可。
如今,在醫共體總院的帶動下,全縣14個分院相繼建立了“中藏醫館”,100所村衛生室中提供中藏醫服務占比達75%以上,為農牧民群眾提供了優質的中藏醫藥服務。據統計,全縣有四分之一的患者選擇中藏醫藥治療。
軟硬結合
打造醫療服務質量“新高地”
硬件強筋壯骨,軟件活通經絡。共和縣不斷改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信息化項目,為醫療服務質量提檔升級注入了強勁動能。
每到一個鄉村衛生室,都可以看到診斷室、治療室、藥房標識得清清楚楚,藥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恰卜恰鎮衛生院二層獨立樓房,大廳、內科、外科、消化科診室寬敞明亮;沙珠玉鎮衛生院既有門診樓,還有住院樓,鹽療室、沙療室、蠟療室一應俱全。
據介紹,共和縣不斷加快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在縣級層面,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700萬元,醫院自籌290萬元,建設縣中醫院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持續推進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建設,共和縣中醫院胸痛中心順利通過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在鄉鎮層面,投資1160萬元建設黑馬河鎮中心衛生院業務用房,投資486萬元完成石乃亥、江西溝、鐵蓋衛生院完善工程項目。在村級層面,升級改造全縣99個行政村100所衛生室,實現標準化建設。同時,還投資1164萬元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備的配備,實現14所衛生院DR、生化分析儀、彩超、心電監護儀等醫療設備全覆蓋。
一個個數字,既彰顯了共和縣對醫療衛生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群眾就醫環境的改善。一個覆蓋面廣、建設規范、服務到位的鄉村醫療服務設施體系基本建成。
信息化項目的建設,也提高了醫療服務整體效率。共和縣開發了“E+”衛健智能管理系統,農牧民下載“醫家掌上”APP就可以查詢到自己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在給村民體檢中,像血壓、血糖、胸片、心電圖、B超、兩癌,這些檢測項目都是通過機器直接上傳到系統中,在總院醫生的質控下,最終會形成一份居民健康體檢報告。”恰卜恰鎮衛生院院長力石加一邊從電腦上演示系統的功能,一邊解釋,如果體檢發現村民有高血壓、高血糖,他們還會將村民的信息移入“兩病”閉環式管理平臺。“像范玉香檢查出來高血糖,我們會為其發放一個血糖儀,讓她每10天檢測一次,結果自動上傳平臺,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對病人進行健康管理。”
除此之外,共和縣還搭建了遠程診療平臺,醫共體總院和各分院實現遠程影像、心電及多學科會診,通過分院檢查、總院診斷,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數據信息互通互享,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像我們最遠的石乃亥鎮離縣城有200多公里,有了遠程診療,可以讓病人在家門口享受縣級醫院的服務質量。”祁海德說。
鄉村醫生隊伍是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不可缺失的一支主力軍。尤其在藏族聚居的村莊,有一名會藏語的村醫,更是方便藏族群眾看病。為了保障鄉村醫生隊伍相對穩定,共和縣實行鄉村醫生“鄉聘村用”政策,全面提升鄉村醫生薪資待遇。
鄉村醫生斗本拉說:“我是2019年通過鄉鎮衛生院招聘進來,2022年被派駐到加拉村當鄉村醫生的,雖然是村醫編制,但是社保都是衛生院負責繳納。原先一年工資只有1萬多,現在提高到2.6萬元,還有每月績效600元以上,以及參加公共衛生項目發放的補貼,還是比較滿意的。”
如今,在共和縣財政的支持下,全縣鄉村醫生工資待遇年人均提高12260元,每個行政村基本都有2名以上的村醫,他們工作積極性、主動性顯著提高,全心全意地做好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