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重慶市巫山縣 圓安居夢想 展樂業畫卷
時間:2024-09-24 10:13:2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王婷婷 字號:【

  “點擊—錄入—提交審核”,一條農村住房安全巡查情況信息便通過“渝快政”一表通系統上傳完成,這樣的操作重慶市巫山縣水流村黨支部書記助理謝清艮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而在另一邊,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村鎮建設科的王力則能立刻查看系統里的農村住房安全巡查信息。“我們常態化開展農村住房動態監測,要求各個鄉鎮、村社每個月至少要開展一次農村住房安全排查。”王力說,“通過排查,我們基本上就能掌握轄區內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是不是存在房屋安全隱患了。”

  據介紹,2024年1-8月,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已累計向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推送行業數據篩查比對預警信息8次,涉及135戶;報送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部門相關信息比對情況8次,涉及13戶;推送農村危房改造對象信息,涉及93戶199人。巫山縣切實守住了“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底線,實現了老百姓的宜居和樂居。

  住有所居 危房換新顏

  “以前老房子那一片兒,整個就只有我一家,就是個土泥巴屋,交通也不方便,哪兒像現在,衣食住行都有保障了。”家住巫山縣建平鄉云臺村的魏耀美老人說起住進新房的感受,高興不已。

  老人是村里的低保戶,年輕時摔斷了腰,喪失了勞動能力,無兒無女一個人住在父母留下的土房子里。去年年底,在全縣農村危房情況摸排中,魏耀美老人的情況被排查出來,被列入了2024年危房改造計劃,成為2024年第二批危房改造中的一戶。如今,魏耀美老人如愿住進了新房,這個一室一廳一廚一衛的房子建成總共花了3萬多元,其中政府就補貼了2.1萬元。走進老人的房子,新粉刷的白墻還未染上歲月斑駁的痕跡,堂屋里家具簡單,但寬敞明亮。

  “魏耀美老人這種情況,就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對象。對這類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危房改造,會按照房屋危險等級和對象類別開展一系列改造,比如定為C級的改造補助標準為每戶七千五,定為D級的補貼標準為每戶兩萬一。”王力說。2024年,和魏耀美老人一起被列入巫山縣2024年度農村危房改造計劃任務的共93戶。截至目前,已竣工74戶,竣工率80%。

  和魏耀美老人情況差不多,房屋同樣被評為D級危房的還有家住巫山縣官渡鎮三堰村的胡永菊老人。胡永菊曾因喪偶致貧,年輕時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長大。“以前住的那個房屋是用石頭砌的自建房,正經的門都沒有,就像豬圈那樣用木欄圍起來。”回憶起以前的居住條件,胡永菊老人直言,“那個房子看著都要垮了,房屋裂了口,外面一刮風下雨,屋里就要漏風漏雨,我就要經常上房頂撿瓦。”胡永菊老人的子女害怕她摔下來,不準她去撿瓦片,老人便賭氣地說:“摔死算了。”

  而如今,這樣賭氣的話再也沒聽老人說過。通過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胡永菊老人住進了干凈寬敞的三室一廳,居住條件極大改善,房子也從沒有路的“山坡坡里”,搬到了“馬路邊邊”,生活更加便利。“以前的老屋沒有路進去,一包肥料還要請年輕力壯的人幫忙扛過去,現在車就能直接開到院壩里,方便得很。”胡永菊說。

  在住房安全常態化監測下,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每個月23日前都會核查當月新納入的農村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安全保障情況,然后把有關數據信息推送給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由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匯總后反饋相關鄉鎮進一步核實。同時還會對可能遭受自然災害區域的農房做好信息預警,采取提前維修加固、監測居住、勸離搬離危房等方式解決。

  住有安居 預警護家園

  時間往前推到2023年10月9日上午,家住水流村三社的梁紅蓮剛送完孩子上學,就聽見自家的車子被石頭砸中的聲音。還沒來得及出去看,便接到了村干部的電話:“滑坡要來咯,不要帶任何東西,趕緊撤!”

  20分鐘后,梁紅蓮和左鄰右舍全部被疏散轉移。1小時后,出門時還好好的房子已經混著紅色泥沙被沖得不見蹤影。

  “還是我們村干部和政府及時通知,不然的話,死人都說不定!”梁紅蓮說。一場泥石流,讓水流村42棟房屋全部被沖毀,但是全村196位村民卻一個都沒少。當傷痛漸漸平息,人們回過頭試圖尋找其中的緣由時,發現其中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點,那就是預警機制。

  基層干部謝清艮平時負責地災監測、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就遇上了此次重大災害事故。“10月7日,我們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就監測到了震動,緊接著就有預警信息發送到手機上了。”回憶起當時情況,謝清艮說,“再加上我們的群訪員平時每兩周就要報一次巡防信息,要是哪段時間在落雨,他們就會天天去巡防。”

  地質災害隱患點是巫山住房安全保障監測重點關注的區域。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對地災點上的房屋提前做好“技術監測+群訪員巡查”的信息預警工作,預警信息一出現,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與村里的干部就馬不停蹄地“轉”起來了。“剛開始一有滑坡的跡象,我們的村干部就帶著我們老百姓準備撤離,當時有路被沖了,我們村的曾主任就帶著大家開路,第一天搞到了半夜十二點,第二天凌晨三點多還在搞。”最先受到滑坡影響的家住水流村二社的毛澤勇說。王力也表示:“每到自然災害高發、易發期的時候,我們會特別警惕,會派出工作組下沉一線,與鄉鎮村社一起做好日常24小時應急值守、巡查巡防工作。”

  人保住了,可“以后啷個辦?”成了包括梁紅蓮在內所有受災老百姓心里的一塊大石頭。

  “全沒了,什么都沒了,當時真是死的心都有了。”回憶起那段記憶,梁紅蓮紅了眼睛,聲音微微顫抖。梁紅蓮家里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智力有問題,家里的收入來源就是靠丈夫和小兒子,自己在家帶大兒子和孫女。以前還能種點自家的地補貼家用,而一場天災,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再次面臨貧困。

  “政府這邊給災后重建安排得還是很周到的。當時準備集中安置,但是地勘報告出來后,選址地的土層還是不適合建房,于是縣里決定按照當時的政策統一分散安置。”水流村黨支部書記曾宜軍說,對于符合條件的,巫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委還會安排有關人員指導農戶申請“農房巨災保險”“金土工程”地質災害搬遷補助、自然災害應急救助等資金。“比如,‘金土工程’地災搬遷補助,一戶能補貼9萬塊;‘農房巨災保險’按照房屋結構進行補貼,土木結構的給兩萬五,磚粉結構的給6萬,石粉結構給三萬五。”曾宜軍介紹。

  “還是國家政策好,政府的幫助讓我們又有房子可以住了!”說起自家住上新房的事兒,梁紅蓮有些激動。災后,梁紅蓮一家在鎮上重新買了房子,自己出了部分錢,政府又補貼了一部分,按照每人5萬元的補貼標準,梁紅蓮家五口人一共補貼了25萬元。“現在住的新房子和以前住的差不多,沒有什么差別。”梁紅蓮說。

  住有樂居 鄉村更和美

  安居才能樂業。如果說,水流村的例子展示什么是“住得安心”,那么,下莊村的例子則讓人看到了什么是“住得開心”。

  “要宜居還要樂居。”談起下莊村住房整體規劃,巫山縣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建川說。憶起以前下莊村的居住環境,那就三個字“臟、亂、差”;要說過去的住房條件,那就一句話“房子看著都垮了半邊”。

  雖說此話是人們常用的夸張說法,卻真實反映了下莊村在住房安全保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下莊村因一條“天路”被世人熟知,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推動了天路品牌的誕生,村民的收入得到不少提高。住房方面巫山縣也決定跟上步伐,在保障老百姓住房安全的基礎上,將住房改造與深度挖掘下莊傳統村落資源相結合。

  “這個屋外二層有點像陽臺的構造是下莊住房建筑的特色,叫望樓,以前是用來晾曬衣服的,我們在修繕過程中也把它保留了下來。”走進周樹青老人的院壩里,楊建川指著二樓的木欄介紹。

  周樹青老夫婦擅長制作大鼓,一進寬敞的堂屋就看見粉刷一新的墻上掛著一排各色樣式的鼓,鼓旁立著一個電冰箱。現在看著嶄新的三合院樣式的房子,在兩年前進行改造時,其實快垮了一半。“我們以前的老房子是自己拿木料建的,也沒什么質量,下雨的時候要準備一排桶放在梁下接雨。”周樹青老人說。而如今,房子按照原有的樣子進行了修繕改造,看著仍是個土房子,但在防水、墻體、地坪等方面的保障功能上卻大幅提升了。

  夯土結構是下莊村傳統建筑的特色。巫山縣在進行房屋改造時保留了這個特色,在原有基礎上“修舊如舊”,加強房屋結構安全維護、做好排水防潮措施、提升室內居住品質,使下莊老百姓的房屋在保留傳統建筑外部風貌的同時,提升內部的舒適宜居度。“我們委托了四川美術學院趙宇團隊負責下莊住房改造項目的規劃和設計,一家脫貧戶的房屋設計還獲得了川渝兩地設計大賽一等獎呢!”楊建川介紹。

  在下莊,房屋可以分為宜居和樂居兩個類型,宜居主要就是老百姓自己住,樂居就是在滿足自家生產生活的需要后,還有多余的空間可以拿出來經營。村里的第一家民宿“三合院”最初就是由三位貧困戶開起來的。當時下莊村的黨支部書記毛相林想借著危房改造的契機,讓村里的貧困戶開辦農家樂吃上旅游飯,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但是有意愿的幾戶人家資金又不足,于是村里便把幾家人聚在一起,合資辦起了村里第一家農家樂。

  從2018年第一家農家樂開辦到現在,下莊村的老百姓利用改造整治后的農房發展了特色餐飲3戶,特色民宿14戶149張床位,開辦1家下莊扎染傳統手工作坊。“去年下莊通過民宿共獲得18萬左右的分紅,老百姓高的能分四五萬,最少的也有兩千八。”毛相林說起村里的變化,感觸頗深,“村里大不一樣了!房子蓋好了,現在游客都愿意在下莊住下。”

  住房安全保障工程,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自2021年以來,巫山縣累計消除C、D級危房380戶,實現了農村危房動態清零;通過維修加固、拆除重建等工程措施以及“封閉停用+警示標識”等管理措施,完成全縣存在安全隱患的9237戶農村房屋整治,整治率100%。新家不僅成為老百姓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起點。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