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堅持黨建與產業融合、黨建與企業發展融合、黨建與農民就業融合、黨建與社會服務融合的原則,充分整合土地、資金、市場等資源,以基層黨組織領辦“微工廠”方式,累計建成生產加工式、倉儲物流式、電商直播式、農旅融合式、產業賦能式5類“微工廠”64個,吸引80個優質產業項目入駐,實現村級集體增收1000余萬元,有效解決2000名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集體、群眾共富雙贏。
強產業促就業興品牌
“微工廠”托起大民生
黨建引領與組織協同。無棣縣通過黨組織引領和支持,各村莊和鄉鎮的組織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形成了“微工廠”建設的強大合力。黨組織在“微工廠”建設中扮演了組織協調、政策支持、宣傳引導等多重角色,帶動了全體黨員和村民的積極參與,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局面。這種組織協同的模式不僅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廣大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
資金整合與多元化籌措。無棣縣在支持“微工廠”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為解決資金問題,采取了政府引導基金、銀行貸款、社會捐助以及農民合作社資金等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其中,政府引導基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縣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基金,用于支持“微工廠”的發展。這些基金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通過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調配和投資。政府引導基金的設立,為“微工廠”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來源,幫助它們在初期階段獲得啟動資金,并推動其快速發展。銀行貸款是另一個重要的籌資方式,無棣縣鼓勵“微工廠”與銀行建立合作關系。社會捐助也是資金籌措的重要途徑之一,無棣縣積極宣傳“微工廠”的意義和價值,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許多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紛紛捐款,為“微工廠”提供了資金支持,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共同發展的意識。
項目定制與精準對接。一是無棣縣注重對當地資源稟賦的分析和評估。在項目引進之前,縣級黨組織會組織專業團隊對當地的資源狀況進行全面調研,包括土地利用、產業結構、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情況,準確把握當地的優勢產業和潛力發展方向,為后續的項目定制提供依據。二是針對不同的村莊和鄉鎮,無棣縣進行項目的個性化定制,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地的優勢,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效益。例如,對于農業資源豐富的村莊,可以推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交通便利的鄉鎮,可以引進物流倉儲等相關項目。三是“微工廠”注重與當地產業鏈的精準對接,黨組織積極聯系當地的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等,了解他們的生產情況和需求,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例如,“微工廠”可以與當地的農民合作社合作,利用農產品原材料進行加工,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這種精準對接的做法不僅能夠提高項目的競爭力,還能夠促進當地產業的升級和發展。
信息提供與暢通渠道。一是建立了健全的市場信息發布平臺。縣級政府通過搭建市場信息發布的平臺,及時向“微工廠”提供市場需求、行業動態等信息,幫助“微工廠”了解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二是積極開展各類展銷活動。縣級政府組織和支持“微工廠”參加各類展覽會、交易會等活動,提供展示和銷售的機會。這些展銷活動為“微工廠”搭建了與客戶直接接觸的平臺,增加了產品的曝光度,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展銷活動也促進了不同“微工廠”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三是積極利用電商平臺推廣“微工廠”的產品。通過電商平臺,“微工廠”可以將產品推向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同時,電商平臺也為“微工廠”提供了便捷的銷售渠道和品牌建設的機會。
穩增長助就業共發展
激活鄉村“動力源”
資源盤活與閑置土地利用。在無棣縣,通過“微工廠”的引進和整合,原本荒廢的土地得以有效利用,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這些“微工廠”采用小規模、靈活多樣的生產方式,根據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開展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制作、農業科技推廣等產業活動。通過“微工廠”的運營,不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還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通過“微工廠”的運營,村集體獲得了穩定的經濟收入,進一步增強了村集體的發展能力和經濟實力。這些收入可以用于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教育醫療支持等方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社會福利。同時,“微工廠”的發展還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如農產品銷售、文化娛樂活動、技能培訓等,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就業機會增加。“微工廠”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為農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通過在“微工廠”從事生產、加工、銷售等工作,農民不僅能夠就近就業,減少了外出打工的需求,還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和創業,更好地照顧家庭和農村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有助于緩解農村就業壓力,還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留鄉創業,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村莊融合與協同發展。通過“微工廠”的引進和發展,不同村莊之間形成了以產業帶動的“抱團發展”格局。村莊之間通過資源、信息、人才、市場等方面的互補與協同,形成了合作共贏的局面。村莊之間加強了交流合作,共同開展農產品加工、農旅融合、農業科技推廣等項目,形成了產業鏈條和價值鏈條的延伸,提升了整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已建成的領辦“微工廠”中,有15個屬于聯建村共建共享。
社會治理與環境改善。“微工廠”的發展壯大增強了村民自治意識和組織能力,推動了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村莊內部形成了自治組織,通過村民議事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形式,加強了村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決策權力。同時,“微工廠”的發展也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減少了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微工廠”還積極參與鄉村環境整治,推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了鄉村的生態環境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棣豐街道辦事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