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只有進一步保護利用好鄉村文化遺產,注重專業化、數字化、產業化、聯動化,以現代理念激活鄉村文化價值,才能更好留住鄉村韻味,持續推動鄉村繁榮發展。
鄉村文化遺產各具特色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福建閩越遺風、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共同孕育出各具特色、體量巨大的鄉村文化遺產,是八閩文脈的重要載體、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家國情感的重要依托。
鄉村以山區村落為主,村落文化景觀差異較大。受“東南山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影響以及多元的歷史積淀,福建呈現出山區村落多、鄉村聚落形態多樣等特點,鄉村地域之間的人文景觀差異較大,但人文風情十分濃郁,特別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都獨具魅力。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傳統文化村落、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游名村、革命老區村、僑鄉村、臺灣村等。
鄉村文化資源稟賦高,遺產資源儲量豐富。農業文化遺產方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尤溪聯合梯田”“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等3項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擁有7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鄉村聚落景觀方面,現有中國傳統村落552個,居全國第6。永泰縣莊寨群、屏南縣壽山村、泉州市葉厝村、連城縣培田村、尤溪縣桂峰村、永定區洪坑村等一批典型村落,充分展現了福建傳統村莊聚落和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樣性。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福建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43名,其中絕大多數非遺項目都與鄉村地區有關或在鄉村地區,尤以民居古建、民俗信俗、傳統工藝技藝、民間音樂與戲劇見長。
文化遺產品牌知名度高,鄉村文化旅游活力煥發。福建是我國唯一在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優秀實踐名錄等三個國際非遺保護系列中獲得“大滿貫”的省份。世界知名文化遺產武夷山、福建土樓、閩浙木拱廊橋、萬里茶道等項目主要分布在閩北、閩西鄉村地區,考亭旅游度假區、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2項鄉村地區項目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連城縣連史紙非遺工坊項目被列入文旅部“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安溪世界藤鐵工藝之都、永春中國香都等特色區域品牌逐步形成,“閩茶”已成為“福建文化”重要標識之一。當前,福建省著力推進非遺傳承保護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整體連片集聚效應凸顯。福建在鄉村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探索和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成1個(閩南文化),在建1個(客家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覆蓋泉州、漳州、廈門等三個高度城鎮化的設區市,保護區內鄉村文化遺產得以重現光輝,并進而反哺城市文化;在建的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惠及龍巖、三明等兩個山區市210多萬人口。此外,連城縣、永泰縣、屏南縣、晉江市入選財政部、住建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區”。
在傳承中保護好鄉村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為推動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做出了重要探索與實踐,既為八閩大地的鄉村文化傳承和復興注入了時代活力,也為后來者薪火相傳傳遞文明之光、建設文化強省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業化”推動文化傳承,加快培養儲備一批鄉村傳統傳承人才。福建健全完善鄉村文化遺產人才保障機制,健全省、市、縣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完善省、市、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定期舉辦鄉村文化傳承人年會,組織評選“鄉村文化遺產榮譽傳承人”。增設地方鄉村傳統文化實踐課程,探索在本地高校中開設鄉村傳統文化課程、增設選修課、增加學分等方式,鼓勵支持高校學生參與、融入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鼓勵學生將論文 “寫在大地上”,形成傳承有序的校園文化品牌。實施村落原住民“種子工程”,加強匠藝采集整理,遴選一批優秀傳統村落原住民,讓其作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和講述者,通過獎勵、補貼、扶助等方式提升村民傳統文化素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留在當地。
“產業化”加快文旅融合,創新鄉村文化資源再生模式。探索創新“農業+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將鄉村文化元素融入“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宣傳,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鄉村文化遺產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拓展“鄉村文化+”體驗式主題旅游潛力,鼓勵依托鄉村文化特色項目引導村民開設手工作坊,開展非遺展示、手工體驗、農產品展銷等城鄉互動活動,讓更多鄉村文化遺產在被觀賞、被分享中得到傳承和延續。打造一批代表性鄉村文化IP。支持鄉村文化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支持各類文旅企業充分挖掘海絲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客家文化、畬族文化等文化標識內涵,通過創意動漫、數字文化藏品、文化盲盒系列開發、元宇宙新技術呈現等多樣方式,創新表達福建鄉村文化精髓,打造培育更多鄉村文化“網紅打卡點”。
“數字化”活化文化資源,提高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整體水平。加快構建全省鄉村文化遺產數據倉,制定鄉村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標準,利用系統采集、人工錄入、物聯網技術等拓寬數據采集渠道,推動市級以上名錄項目資料百分百錄入,實現省、市、縣數據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加快推進“鄉村文化遺產智慧大腦”建設,建立數據可視化平臺,對鄉村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狀況實施實時監控、智能化分析評估、危機預警,構建非遺項目、傳承人、保護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創設一批鄉村優秀文化傳播平臺,加強5G、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推動福建省鄉村文化公共服務平臺、鄉村文化體驗旅游平臺、鄉村文化數字影像館等建設,鼓勵支持傳承人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直播帶貨”,培育推出一批傳承人“網紅”。
“聯動化”挖掘文化價值,建立鄉村文化資源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提升鄉村文化產業的集聚效應,采用交叉宣傳、聯票通票等形式,打破對“門票經濟”和“項目收費”的依賴,推動由“搶蛋糕”單一盈利向“做蛋糕”綜合盈利模式轉變。支持和鼓勵推行“陪伴式鄉建”,發揮臺灣鄉建團隊擅長鄉村設計和社區營造的優勢,探索出臺福建拓寬臺資、臺企相關鄉創人才來閩入村等政策措施。引導村民共建共管共享,讓文化遺產“活”在鄉村的日常里。支持鄉村原住民通過土地入股、集體投資和自籌等方式參與到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鼓勵在非遺傳統手工作坊等非遺作坊中打零工、學技藝、實現長期就業。可宣傳推廣永泰縣嵩口鎮通過對古民居實行托管式、租賃式、補助式開發,成立古民居管理理事組織、完善村規民約等,鼓勵群眾參與“共建”“共管”。因地制宜地在鄉村生產生活空間中,對相關文化遺產進行集成導入,讓消費者和村民感受到更加生動、更加豐富、更加充實的文化遺產的美。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加快我省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FJ2024X01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龍巖學院古田鄉村振興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