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湖南省長沙縣剛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平坦無垠,滿眼翠綠,行人和車輛來回穿梭。農田里怎么能開車呢,水稻不會受到影響嗎?記者不禁疑惑起來。走近一看,原來田塊間新修的機耕道縱橫交錯、平整寬闊,在稻田里邊開車完全沒有問題。“這是今年3月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我們在建設時重鋪水系、重劃田塊、重架桿線、重筑田埂,實現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大型農機下田更加方便了。”長沙縣青山鋪鎮農業農村辦主任李再介紹。
在湖南,農田的新變化隨處可見。作為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湖南省創新工程設計、招投標、組織實施以及后期管護舉措,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建設和田間道路配套等綜合措施,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糧食生產增添底氣。目前已建成4250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65.47%。
把好“設計關”
“這兩塊地里的水稻其中一塊已經抽穗了,一塊還沒有抽穗,這兩塊地對蓄水等方面的要求就不一樣。你看我們腳下的田埂硬化了,就充分考慮到了水稻生產過程中的要求,可以保證兩塊地里的水肥不亂竄。”站在金健種業路口科研基地萬畝良田旁,長沙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事務中心副主任許自立指著他面前的萬畝高標準農田說。許自立告訴記者,如今田埂硬化、溝渠落差合理的成果都得益于前期設計環節的充分考慮。
“為了保證高標準農田建設能夠順利推進,我們在審核項目前期設計時都是要‘過三關’的。不僅要符合地形特點和生產需求,還要確保經濟實惠和經久耐用,同時滿足農民的一些個性化需求。”來自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的黃令如說。
黃令如口中的“三關”說的正是湖南省在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編制規程中的“三審”制度,包括預審時針對項目文本內容進行初步審核,專家實地考察確認項目設計是否與地形等實際情況匹配的現場審核,以及結合前兩輪審查結果再次對方案進行優化和調整的復審。這個過程中,湖南省通過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組成督導抽查組,圍繞建設材料不達標、隱蔽工程質量差、施工過程不規范、偷工減料、監理工作不到位等關鍵問題開展排查,其中長沙市實行“參建單位自查+區縣核查+市級抽查”的三查機制,專門拿出90萬元委托第三方質量監督機構,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全流程、常態化、全覆蓋的質量抽測。
除了在正式開建前得“過三關”外,高標準農田項目正式開始建設后,監管也一直貫穿建設全過程。“我們會在工程建設的前、中、后三個時間節點開展監督,確保所有的單項工程都得到全過程監管,不給隱患在建成后‘冒頭’的機會。”黃令如說。
在設計過程中,農民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益陽市赫山區高標準農田里,取水泵正在農田中央有條不紊地運作著,而這個取水泵最初設計時并不在此處,為了取水方便,施工隊原計劃將取水泵放置在田塊前方,而當地農民則從經驗出發,建議將取水泵放在田塊的中間位置,從而更大范圍地灌溉田地。
“我們除了在規劃設計時會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外,在工程交付時,還必須經過大戶簽字驗收才行。只有把話語權交給農民,才能確保工程真正符合他們的需求。”長沙市寧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健說,現在每個村民小組都有人參與監督,為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在每個鄉鎮還設立專門的專班來推進。目前,湖南省“政府監督、專業監理、群眾參與”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已基本建成。
看著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益陽市赫山區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高明光高興地說:“你看,經過前期嚴格的設計監管,我們的田塊從原來幾分大的小丘塊,變成了現在七八畝一方的大田塊,田埂也修得筆直,更方便全程機械化耕種了。”
暢通“資金流”
建設高標準農田,離不開資金保障和金融支持。2024年,中央和湖南省省級財政資金投入94.66億元,但這個數字落實到每畝耕地上,離畝均耕地投入目標仍有一段距離,這部分的資金缺口又該如何補齊?
其實,答案就藏在高標準農田里。走近湖南省高標準農田現代化設施旁,總能看到一塊白底紅字的牌子,上面不僅印著“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還有“投融資創新”的字樣。這就是湖南省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難題的答案。
那么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融資創新模式創新在哪兒呢?
在寧鄉市國資集團負責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潘倩看來,投融資創新模式最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以往單靠政府投資的局面,通過先建后補、貸款貼息、新增耕地指標交易收益獎補等方式,吸引經營主體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資金籌措渠道的多樣化。2023年,湖南省就通過投融資創新撬動了約19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畝投資超3000元的高標準農田達到100萬畝以上。
“當時,省里提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投融資創新,鼓勵各地積極拓展項目的資金來源。”羅健說,“省里補貼1600塊錢,市里配套資金的壓力較大。所以市里把項目委托給國有平臺公司寧鄉國資集團,期限三年。”
作為寧鄉市高標準農田投融資創新項目建設實施主體,寧鄉市國資集團創新采用“投資人+EPC+O”方式,通過公開招標選取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建設、運營,三年一次性規劃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
潘倩算了算,2023年實施了5.5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改造后的農田,地力得到了提升,能夠獲得9272萬元的指標收益,再加上高標準農田建設財政補助的8800萬元,總共能籌集約1.8億的建設資金,覆蓋掉建設投入后還有912萬元的盈余。通過投融資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畝均投資從最開始財政補助的1600元,經過投融資創新后提升到了3000~4000元,進一步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升了耕作的效率。
投融資創新不僅解決了資金短缺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建設效率,在傳統建設模式中,設計和施工往往分開招標,過程會很長,而建設農田的時間則是在春耕前秋收后,每年只有兩個月可以集中建設,但在“投資人+EPC+O”模式下,可以實現設計、采購和施工的一體化管理。“采用EPC模式能抓住施工的關鍵時間節點,確保不誤農時,搶抓工時。同時,建成后的土地更能吸引大戶等經營主體流轉,每畝土地租金大概能增收250元左右。”潘倩說,在該模式下可以說是實現了三方共贏,村集體獲得了土地租金收入,并通過土地溢價分紅,增加了經濟收益;種糧大戶通過流轉土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農民拓寬了增收渠道,除了土地租金、土地溢價分紅,還能在種糧大戶那里打工,獲得工資收益。
守好“管護關”
“水漫到田里了!”7月1日,持續了多日的強降雨剛停,金健種業路口科研基地的負責人就火急火燎地找到長沙縣有關部門和路口鎮黨委書記馮城。種苗剛種下去就遭遇強降雨,苗都快泛白了,這可急壞了基地的負責人。鎮子里負責高標準農田管護的馮城,面對這種情況非常從容:“你放寬心,我們這是高標準農田,水很快就能排出去。”天上的小雨淅瀝瀝下到了7月4日,稻田里的水卻在7月2日就排完了。基地負責人感嘆道:“果然是高標準農田的水系!”
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排灌系統,原本要四五天才能排完的水,如今一兩天就可以排完。“我們的農田在建設時至少一個田塊配兩個水管,一個管進,一個管出,真正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高明光介紹,目前湖南高標準農田的灌排系統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大型抗旱機部統排統灌,同時輔以小型提灌,機部將水源里的水抽到主干渠,然后通過分支灌溉小型田塊;第二種是自流,主要依靠原有溝渠里的水,灌溉時只需要把節制閘關上,水位變高,自流水就能滲透到田間,需要排水時就把閘打開,水就能順著溝渠排出去。“有了灌排系統,哪怕是2022年特別干旱的時候,我們的田里也有水,而今年哪怕是下暴雨的時候,因為我們新修的溝渠保持暢通,多出來的水也能順暢排出去。”高明光說。
溝渠暢通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其背后卻是前期設計和后期管護等多方面努力的成果,不僅要提前規劃高低落差,后期還得有人及時清理溝渠內的雜草。為了把高標準農田用好、管好,湖南省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管護資金,調動受益主體參與管護積極性,今年還規定可以從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的省級財政資金中安排不超過財政資金總額1.5%的資金用于后期管護。同時,湖南省在管護方面多管齊下,積極推廣“統管、托管、保險管”模式,推進投資、建設、運營、管護一體化發展。
高標準農田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長沙縣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后管護工作小組,各村(社區)明確了專人定期對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進行維護維修,對灌排渠道、機耕道內的雜草及時進行了清理。寧鄉市積極向周邊種植大戶宣傳、普及農業政策,鼓勵其加入其列,助力其節本增效,實現種植業的高質發展。湖南省還將建后管護納入田長制考核范圍,嚴格落實管護責任。
目前,湖南不僅打造了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投資、建設、運營、管護一體化發展,而且確保了高標準農田長期有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