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出臺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舉措,推動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實現了從新中國成立前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的轉變。
近幾年,我們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聚力打造“千億斤江淮糧倉”,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省。我的家鄉阜陽市,是糧食主產省中的主力軍,以不到全國0.5%的耕地產出了全國近1%的糧食,連續10年糧食產量超100億斤,被譽為“百億江淮糧倉”。
從全國到安徽、再到阜陽的實踐證明,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回信并牽掛的地方,阜陽牢記“國之大者”,多措并舉提升糧食產能。去年全市糧食總產107.4億斤、小麥最高單產898.2公斤,均居全省第一,涌現出夏玉米畝產超噸糧、夏大豆畝產超300公斤等一批高產典型,得到農業農村部表彰嘉獎。注重一體推進大戶帶小戶、全程機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創新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大托管”,帶領村民干、做給村民看、幫助村民賺。村民曾深有體會地說:“種糧協會就是好,科學種糧作引導。多收多打又多賣,每畝增收幾百塊。往后咱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去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種糧農民的腰包更鼓了。我體會,就是政策好、技術高、人努力,規模出效益,科技創高產,農機節成本,設施為基石。以此探索出一條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特征的糧食強市之路,讓潁淮大地持續成為“百億糧倉”,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的阜陽力量。
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保障糧食安全的發條,必須擰得緊而又緊。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實施,對于我們種糧戶來說,是大喜事,更是“定心丸”“動力源”,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多種好糧的信心和決心。好法律需要學好用好。為此,建議線上線下加強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宣傳解讀,提高知曉度、參與度、認知度,以統籌推進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必須堅持實施優質糧生產提升工程,擴大優質糧、專用糧、品牌糧種植面積,加快推動糧食生產智慧化、綠色化、品牌化、專用化;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種糧抓糧的積極性,落實好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推動農業資金更多向糧食主產區傾斜,落實好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把更多的增值效益留在主產區、留給群眾;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培育規模宏大的高素質、職業化農民隊伍,不斷提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能力和水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