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糧食安全保障法,對于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健全完善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吉林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的殷殷囑托,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依法履行糧食安全責任義務,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2023年達到歷史新高的837.3億斤,正在向1000億斤糧食綜合產能穩步邁進,為在更高水平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吉林貢獻。
提升大產能
建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吉林省深入落實國家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部署,全面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充分挖掘各要素、各環節增產潛力,盡最大努力多產糧、產好糧,讓中國人的飯碗裝進更多優質吉林糧。
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毫不動搖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推動保護性耕作適宜區域全覆蓋,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開發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配套實施大水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力爭到2030年新增耕地200萬畝以上。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380.2萬畝基礎上,持續加大建設管護力度,因地制宜、因災設防、因害施策,加快改造提升中低產田,補齊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等配套設施短板,積極探索整區域推進模式,力爭率先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主攻大面積單產提升。全環節全鏈條挖掘“耕種管收”“地種肥藥”增產潛力,大力推行“水肥一體化+密植”“一噴多促+密植”等重大增產技術,加快篩選更多耐密、耐鹽堿突破性品種,集成運用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等增產增效手段,總結推廣糧食高產典型經驗模式,推動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
做強大產業
打造全國高端食品加工基地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利用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山上山下等各種農業資源,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產加銷貫通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的糧倉肉庫、百姓的中央廚房。
做強加工業。聚焦農產品品質好、區域特色鮮明的優勢,強化政策支撐引領,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域布局。做活做足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文章,加大頭部企業內培外引力度,實施一批強鏈補鏈延鏈項目,加快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轉型,力爭到2030年把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精加工產業打造成萬億級大產業。
做優特產業。統籌推進參、菌、鹿、蛙等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全產業鏈發展,實行高品質人參“一參一碼”,加快推動人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保持黑木耳、鹿茸、桑黃等產業規模在全國領先地位。大力推進“千萬頭肉牛”“五千萬生豬”“百萬畝棚室”等重點工程,豐富百姓的“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
做響“吉字號”。深入實施品牌強農行動,提升老品牌,培育新品牌,整合“小散雜”品牌,重點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雜糧雜豆、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食用菌、吉林優質畜產品、吉林梅花鹿等七大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辦好長春農博會、東博會等各類展會,組織企業參加域外產銷對接活動,讓更多吉林優質食品進千家萬戶、上百姓餐桌、裝群眾口袋。
發展大科技
加速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必須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
振興現代種業。建設玉米、水稻、大豆等6個關鍵品種育種平臺,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選育推廣多抗廣適、高產優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新品種,力爭3年內年種植面積超500萬畝的玉米品種達到2個以上,5年內年種植面積超1000萬畝的玉米品種達到2個以上,努力打造適宜北方生產應用作物品種研發繁育的“北育硅谷”。
發展智慧農機。實行“揭榜掛帥”“軍令狀”制度,解決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卡脖子”問題,加快智能免耕播種機、糧食烘干機等研發創制,補齊坡地小型農機、多維移動無人駕駛農機等短板。堅持“優機優補”,不斷提高智慧農機推廣“普及率”、作業“覆蓋面”,力爭“十四五”末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以上。
強化數智賦能。緊跟轉型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社會共享化、產業高級化新趨勢,依托“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升級完善數字農業“云平臺”,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和“數字村”,讓數字“下田”、農事“上云”,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數字化轉型,拓展種業資源、農業機械、特色產業等農業數智化應用場景,實現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
推進大經營
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糧食產能提升的關鍵在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生產關系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把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嵌入現代化大農業,加快農業生產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
發展主體。大力培育務農種糧主力軍,啟動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壯大三年攻堅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成立家庭農場、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各類服務組織組建聯合體。推廣“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和專業化企業+規模經營主體”等經營模式,提高規范經營水平和帶戶能力。
建強平臺。加快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縣級中心50個、鄉級中心500個、村級站點5000個,精準對接小農戶需求。深化拓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省試點成果,優化交易系統,簡化交易流程,加強全過程風險防控,推動承包地流轉等產權交易規范化、標準化。
創新模式。大力發展“保姆式”全程托管、菜單式環節托管,開展整縣、整鄉、整村托管試點,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延伸服務鏈條、創新服務模式、升級服務質量。力爭到2027年,全省農業組織化經營規模達90%以上。
打造大生態
建設黑土地上的綠色大糧倉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原則,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發展循環農業。堅持農用優先、多元利用,以秸稈還田肥料化和過腹轉化飼料化為“雙引擎”,加快推廣玉米秸稈保護性耕作、水稻攪漿還田等技術,協同發展秸稈飼用加工和生物碳基產業,構建種植、養殖、加工立體式產業循環鏈。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
發展綠色農業。以創建全國綠色發展先行區為抓手,著力提升糧食生產“三品一標”水平,確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聚焦“一水兩用、一田雙收”,開發利用宜漁稻田、泡塘和鹽堿地,推廣稻魚、稻蟹、稻鰍、稻蝦等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逐步打造1000萬畝北方稻漁生產基地。
發展低碳農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三新”配套等技術模式,構建農膜全鏈管理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農藥減量控害、生產低碳高效,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