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全力提升耕地質量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時間:2024-06-20 15:13:1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 字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立完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法治保障,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簡稱“糧食安全保障法”),設立“耕地保護”專章,對嚴格保護耕地紅線、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強化耕地用途管控等作出明確規定,將對系統加強耕地保護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端穩中國人飯碗,發揮重要而深遠的作用。

  深刻認識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法治保障的重大意義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先后實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紅線,初步遏制了耕地總量持續下滑趨勢。但要清醒看到,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國情沒有變,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尚不穩固,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方面的欠賬還很多。新時代新征程上,耕地保護建設任務絲毫沒有減輕,而是更加艱巨復雜,必須充分發揮法律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一是我國耕地數量相對不足,嚴守耕地紅線需要強化剛性約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年來,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基本穩定在25億畝左右,按照復種指數1.3測算,至少需要19.2億畝耕地作支撐,足見我國現有19.18億畝耕地已經種足種滿、繃得很緊。加之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后備耕地資源潛力有限等,未來守住耕地紅線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為此,必須進一步強化法律剛性約束,實施“長牙齒”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

  二是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不高,提升耕地質量需要加強法律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盡管近年來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性舉措,我國耕地質量持續改善、穩中有升,但質量等級總體不高的現狀尚未根本改變,“先天不足”“后天欠賬”問題仍然突出。據監測,目前我國耕地質量平均等級僅為4.76等,其中7至10等低質量耕地占比22%、數量超過4億畝;且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具備灌溉條件耕地僅占一半左右,斜坡地、碎片地比重較大,東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北方鹽堿地等局部耕地質量退化仍未根本扭轉,應對極端天氣的抗災減災能力不足。為此,必須進一步強化法律支持力度,系統謀劃、綜合施治,全力提升耕地質量。

  三是耕地保護建設艱巨復雜,推進藏糧于地需要依法規范權責關系。一方面,耕地土壤質量構成復雜、變化隱蔽,受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光熱水氣、耕作制度、種植作物、投入要素等多種因素影響,需要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綜合措施系統治理,難度大、周期長、見效慢。另一方面,耕地保護建設外部性公益性強,涉及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以及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主體,其行為邏輯和利益訴求各不相同,責任界定和落實較為困難,具有潛在道德風險。為此,必須進一步明確法律規定,厘清相關主體權利、責任、義務,調整規范行為關系,推動形成耕地保護建設合力。

  深刻理解糧食安全保障法關于耕地保護建設的重要規定

  作為一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專門法律,糧食安全保障法在“總則”后單設“耕地保護”專章,堅持“量質并重”基本原則,對耕地保護建設作出系統性規定,凸顯了耕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意義。其規定要義集中體現在“五個強化”。

  一是強化耕地數量保護。糧食安全保障法規定,國家實施國土空間規劃下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耕地,國務院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這些規定,進一步明確耕地保護“三區三線”劃定要求、保護任務和落實主體,從法律上強化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嚴格了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二是強化耕地質量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法把提升耕地質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法律首次明確“國家建立嚴格的耕地質量保護制度”,對耕地質量提升作出了具體規定。在工作要求上,提出要“按照量質并重、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的要求”;在工作舉措上,提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黑土地的優良生產能力”;在投入機制上,提出要“健全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法律還規定對“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嚴格控制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確需占用耕地的,應當依法落實補充耕地責任,補充與所占用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的耕地”。這些要求,把耕地保護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充分考量耕地質量保護相較數量保護的特殊性,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具體內容、標準設立、邊界范圍、工作舉措等作出明確規定,為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

  三是強化耕地利用管理。糧食安全保障法首次對耕地利用進行了分類規范。在地類轉換上,提出“國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在種植用途管控上,提出“耕地應當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目標任務,加強耕地種植用途管控,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禁止性規定上,明確“禁止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挖湖造景等行為。禁止在國家批準的退耕還林還草計劃外擅自擴大退耕范圍”;在撂荒地處置上,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撂荒地治理,采取措施引導復耕。家庭承包的發包方可以依法通過組織代耕代種等形式將撂荒地用于農業生產”。這些規定,對確保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生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有效治理撂荒地等提供了法律準繩。

  四是強化鹽堿地綜合利用。鹽堿地綜合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對此作了專門規定,提出“國家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制定相關規劃和支持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分區分類開展鹽堿耕地治理改良,加快選育耐鹽堿特色品種,推廣改良鹽堿地有效做法,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從政策支持、主攻方向、分類施策,推動“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這些規定,為推動鹽堿地改造利用、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充分挖掘鹽堿地資源利用潛力,拓展農業生產空間,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法律支撐。

  五是強化相關法律責任。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是加強耕地保護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糧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國務院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糧食和儲備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規定具體實施對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的考核”;“省、自治區、直轄市對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負總責”,“其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這些規定,進一步硬化了監督考核“指揮棒”的作用,以監督考核法定化強化主體責任落實,保障了“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落地見效。

  不折不扣抓好耕地保護建設法律規定的貫徹落實

  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全在于實施。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糧食安全保障法,要準確把握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則,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在守牢數量紅線基礎上,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加快建設現代化良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分區分類明確建設內容和投入標準;在推動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基礎上,壓實地方政府特別是省級財政支出責任,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多元化籌資渠道;強化工程設施建后管護,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推動建立管護經費合理保障機制,指導地方因地制宜探索有效管用的管護機制;健全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強化全流程質量監管,突出抓好招投標、施工、監理、驗收等重點環節,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二是持續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調整優化黑土地保護范圍,堅持綜合治理、分類施策,統籌政策措施、資金項目,協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實現應保盡保;集成組裝有效治理技術模式,分區域實施保育培肥、提質增肥、固土保肥和改良培肥等技術措施,結合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強化黑土地保護科技支撐;強化執法監管,聯合相關部門依法打擊盜挖盜采黑土等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三是加快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結合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摸清我國鹽堿地資源狀況,為綜合治理提供基礎支撐;編制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實施方案,探索總結適合不同土壤類型的鹽堿地治理模式和技術路徑,分區分類推進鹽堿耕地改造提升和耕地鹽堿化防治。同時,推動“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持續推進耐鹽堿資源精準鑒定和基因挖掘,在適宜鹽堿地區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四是深入推進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加強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建設,在長江中下游、東南、西南等地區,針對酸化和潛育化等問題,推廣應用較為成熟的調酸改土綜合治理技術模式,集中連片組織開展酸化耕地治理,完善田間設施,實施水旱輪作,施用土壤調理劑,改善土壤環境。謀劃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推廣應用有機肥堆漚積造施用、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糧豆輪作套作等用地養地措施,持續提升耕地地力。

  五是不斷強化耕地質量基礎工作。高質量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加快普查進度,強化質量控制,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任務,摸清全國土壤質量家底;積極推進普查成果應用,深度分析全國土壤質量變化演進趨勢,為因地制宜開展種植、施肥、改土、治理、養地等提供精準指導。同時,健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進一步優化耕地質量監測點,科學選點、精細布局,構建長期定位監測網絡,掌握土壤理化指標動態變化;加強監測評價數據有效利用,定期發布全國耕地質量等級信息,更好服務農業生產實踐需要。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