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保障法作為我國糧食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統領性法律,旨在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保障糧食安全,減少糧食損失浪費至關重要。糧食鏈前端環節眾多且分散在千家萬戶,是節糧減損的主陣地之一,也是節糧減損的難點和重點。糧食安全保障法用專門一章詳細闡釋了糧食節約有關方面內容,對節糧減損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糧食鏈前端的損失因素
糧食鏈前端在生產、收獲、干燥及儲存等環節存在損失情況。
選種用種和田間管理存在缺陷。一方面,選種用種不規范導致糧食損失。良種具備高產、抗病和耐逆境特性,這直接提高了作物的生存率和產量,可減少用種量。部分農戶缺乏科學指導,導致選種盲目,用種量增加,并影響糧食的產量和質量。另一方面,普通農戶缺乏科學的田間管理措施,不僅會影響作物生長,也會加大收獲前的損失。
收獲環節受主客觀因素影響。在主觀層面,收獲環節導致損失增加的因素有收割方式落后、機型老舊、機手操作不熟練和收獲時機不恰當等。傳統人工收割方式存在損失率高、效率低等問題;機手操作不熟練,影響收割的精細度和糧食運輸的協作配合,增加了損失;收獲時機把握不當,過熟或提前收割都會影響最終的糧食產量和質量。從客觀層面來看,收獲機械性能對收獲損失的影響程度很大,如老舊機械性能低、精度差、跑冒滴漏嚴重,而新機型收獲損失率就能控制到較低水平。另外,地塊的細碎化和分散化也會導致收割機難以高效作業,影響收割效率,增加損失率;異常的天氣條件也會對收獲造成干擾,如收獲前的連陰雨、大風、冰雹導致的大面積植株倒伏、霉變和斷穗等,都會帶來損失量的異常增加。
干燥環節機械作業化程度低。在農村,部分農戶的干燥技術和方法較為落后,機械干燥設備成本高、普及程度低。傳統的自然晾曬方法雖然成本較低,但容易受到天氣條件和曬場的影響,導致糧食品質下降甚至霉變變質。
農戶儲糧設施落后且安全儲糧意識不足。第一,部分農戶缺乏先進的儲糧設備。多數農戶采用老舊的編織袋、圍屯等進行糧食儲藏,這些方法雖然具有成本低廉的優勢,但極易遭受蟲害、鼠害以及霉變的侵擾,導致糧食的產量和質量下降。第二,安全儲糧意識相對薄弱。在簡易儲糧過程中存在不定期檢查和翻曬不及時的情況。第三,儲糧保障改進機制不夠完善。一方面,普通農戶改進儲糧設備的成本高,不愿意更換;另一方面,具有現代化儲糧能力的社會組織與農戶協同儲糧的銜接機制不足。
糧食安全保障法
助力糧食鏈前端減損
育種用種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的施行,強調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優良種子的研發、培育、推廣和播種管理的重視程度,鞏固了用種保障。種子對于普通農民而言,是“農民一年收成的指望”,于整個國家而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籌碼。在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第十八條對國家推進種業振興,維護種業安全,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有明確規定;針對種子儲備制度方面,第十九條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種子儲備制度,主要用于發生災害時的糧食生產需要及余缺調劑”。在做好機制保障工作的同時,還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普及農戶的選種用種知識工作。鑒于我國地形的多樣性和各地糧食種植條件的差異性,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高產、抗病及抗逆的優質種子至關重要。通過保護和利用優質種質資源,確保高產、抗病、適應性強的種子供應,合理播種種植,能夠減少因種子質量和種植不當等問題導致的糧食減產和損失,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要宣傳科學規范用種相關要求,普及科學用種知識,通過改變農戶理解,減少種糧浪費。
田間管理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對穩定農資供應、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推廣農業技術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等方面都作了明確要求。第二十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做好肥料、農藥、農用薄膜等農業生產資料穩定供應工作”。第二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做好農田水利建設和運行維護,保護和完善農田灌溉排水體系,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第二十三條規定“支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糧食生產技術,因地制宜推廣間作套種等種植方法,鼓勵創新推廣方式”。第二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業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這些規定通過促進要素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及糧食生產風險的降低等途徑,保障糧食生產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減少了生產環節中糧食的損失。
糧食收獲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強調了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升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性,對合理安排收割時機、提升收割機械和技術、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內容都做了明確規定。在糧食生產實際過程中還可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合理安排收割時機,更新收割機械。在收割時需要把握農時,考慮天氣狀況和品種特性,及時安排收獲工作。根據地形地勢和作物特性,選取相匹配的收割機設備,特別要注重農機設備的更新換代,建立農機強制報廢制度。二是提升收割機手的操作技能和節糧愛糧意識。加強對收割機手的系統培訓,不僅強化其對精細化收割技術的理解和應用,還要培養其節糧愛糧意識。三是推動小規模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鼓勵農戶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轉型,通過合作社等形式統籌利用先進機械,推動新機械與技術的推廣應用,突破小農戶技術和資源的限制,提升作業效率并減少收獲損失。
糧食干燥方面,糧食安全保障法提出國家鼓勵推廣先進的糧食干燥和儲存技術,減少糧食霉變和損失。要進一步推廣機械干燥,改進晾曬條件,強化農戶培訓。一是推廣使用現代化的機械干燥設備。如熱風干燥機和自然空氣干燥系統等,以提高干燥效率并降低糧食霉變損失。二是改進傳統晾曬方法。為傳統的晾曬場院增設防雨棚,減少因惡劣天氣造成的糧食損失。三是加強農戶培訓。提高農戶對于先進干燥技術的認知和使用技能,普及干燥設備在農戶中的應用程度。
安全儲糧層面,糧食安全保障法強調了完善儲備體系、加強監督和優化糧食調控能力等規定,包括國家建立政府糧食儲備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指導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主儲糧,鼓勵有條件的經營主體為農戶提供糧食代儲服務;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糧食儲備基礎設施及質量檢驗能力建設等。這些規定有助于新型儲糧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整個社會的安全儲糧水平,減少糧食儲藏損失。一方面,對于小型儲糧設施,可以關注更耐用和防蟲防潮的材料,為農戶提供簡單易行并較為經濟的技術解決方案;對于大中型儲糧設施應關注儲糧技術,要關注實用性,適用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化組織,有助于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管理。另一方面,完善糧食調控儲備體系。加大對糧食儲備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時,鼓勵和支持規模儲糧組織,如大型糧庫和合作社等,為農戶提供糧食代儲服務,降低糧食儲藏損失。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