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健全糧食生產者保障機制 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時間:2024-06-20 15:09:0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蔣和平 王曉君 字號:【

  糧食安全保障法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基本法律,是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法治根基、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的法治保障、推進糧食安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法治重器。此次立法的亮點之一是首次從法律層面規定了國家健全糧食生產者收益保障機制。整部法律從多個方面作出促進農業增效、糧食生產者增收的相關規定,要求切實保護好糧食生產者的種糧積極性。健全糧食生產者收益保障機制被上升到法律層面,有助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快農業強國建設。

  糧食生產者收益值得重視

  近年來,我國極端氣候事件有所增多,農業災害風險加大,糧食供求緊平衡態勢長期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依然存在短板,種糧比較效益低。當前,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面積和提升產能面臨較大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存在人地矛盾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規模逐漸減小,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2006—2019年,我國糧食主產區60歲及以上務農勞動力占比從15.01%提高到39.66%。2023年我國農民工規模達到2.98億人,外出務工工資4780元/月。過去3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累計減少1.4億人,55歲及以上農業從業人員占比超過1/3。農業人口持續減少和老齡化不斷加深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日益凸顯。

  糧食生產成本上升。糧食生產成本呈剛性增長態勢,增速較快的為人工成本和土地租金。2011—2022年,我國三大主糧作物人工和土地成本年均增加3.48%和5.86%,而三大主糧作物產值年均增速僅為3%,成本持續上漲,農戶種糧收益空間被壓縮。

  經營規模小,經營效益不顯著。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全國有2.3億戶農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當前仍是“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情況。在我國部分地區,小農戶的經營規模小,耕地細碎化,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都比較低,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均較低。

  農業科技創新有待提升。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國家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生產分別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與區試產量相比還存在差距。盡管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科技投入、科技創新體系效能亟待提升。

  農民種豆意愿不強烈。2023年我國糧食進口量為1.6億噸,其中大豆進口量9941萬噸,國內大豆產量提升不上來,核心在于與玉米等糧食作物相比,種植大豆比較效益低,農戶種豆積極性較低。

  健全糧食生產者

  收益保障機制的對策措施

  降成本、增收益、穩預期是種糧農民的迫切需求,讓種糧農民有利可圖是確保糧食持續穩產增產的關鍵。糧食安全保障法從多個方面作出增加促進農業增效、糧食生產者增收的相關規定,為具體工作落實找準重要抓手。

  樹立大食物觀,拓展農戶收入結構和來源。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條提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樹立大食物觀。踐行大食物觀不僅是指消費端要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更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通過種養結合,豐富農業經營,通過發展“鴨田稻”“蟹田稻”“魚田稻”等新模式、新技術,穩糧興漁,讓農戶增收有渠道。通過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間作套種模式,如小麥套種西瓜辣椒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帶動糧農增收提質。通過發展功能性糧食產業,實現糧食產品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七條提到國家扶持和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糧食生產。國家支持面向糧食生產者的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糧食生產集約化。即要加大力度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多元主體共同經營的高效率、高收益經營體系。大力發展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農機作業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通過社會化服務將大量先進實用技術集成推向普通農戶和家庭農場,促進提高糧食生產效率,促進農戶節本增效。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六條提到要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即要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建立動態調節機制。適時合理調整價格水平和限定收購量,完善預案啟動機制,為市場定價留出空間。糧食安全保障法第六條提出國家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開展商業性保險業務。即要加快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糧食作物保險體系。聚焦主糧品種和產糧大縣,提高中西部主產省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盡快落實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全覆蓋。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八條提到國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即要創設針對糧食主產區尤其是產糧大縣的糧食產能增加補貼政策,通過產能增加補貼獎勵政策,充分調動產糧大縣的種糧積極性。

  強化科技驅動,幫助農戶實現節本增效目標。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七條提到國家加強糧食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設。即要著眼于農業科技制高點和新興產業高地,著眼于強化國際引領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競爭力。結合全球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和趨勢,在智慧農業、數字農業、農機裝備與智能化等領域持續發力,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糧食安全保障法第十八條提到國家推進種業振興,維護種業安全,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即要下大力氣攻克種業瓶頸關鍵技術,做強種子“芯片”。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二條提到推廣普及糧食生產機械化技術。即鼓勵使用綠色、智能、高效的農業機械,加快大馬力機械和丘陵地帶適用機械的研發,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糧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三條提到國家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即要順應數字化滲透下的農業發展環境和經營主體的新需求、新變化,加速重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方式。

  創新完善國際貿易政策,提高農民增收國際抗沖擊能力。糧食安全保障法第四條提到統籌利用國內、國際的市場和資源,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糧食供給保障體系。即要建立農產品支持保護體系應對進口沖擊,要調整優化新時期農產品的進口關稅,實施差異化關稅保護政策,牢牢把握農業產業安全主動權。以保障國家安全、食物安全及生態安全等為出發點,前瞻性布局完善或重建農產品安全標準、質量標準和生態標準三大體系。打造我國大宗農產品定價體系、糧食貿易聯盟和跨國糧商,提升我國糧食貿易話語權。完善我國糧食期貨市場,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糧食期貨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以我為主、輻射周邊的大宗農產品定價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