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姐,你好啊!今天又到我家田頭觀察農作物的長勢啦!”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大橋鎮方向村村民邱井紅招呼道。鄉親們口中的“姚大姐”,是大橋鎮農業農村局的姚曉麗。今年58歲的她,已經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39年。在這39個春夏秋冬里,姚曉麗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用熱愛、堅守、創優的可貴精神,展現了一位一線工作者的農技情懷。
不忘初心
她是一位熱愛農技事業的人
39年前,20歲的姚曉麗走出農技學校,回到了養育她的家鄉,成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者。當時,她的想法就是,選擇了農技推廣工作,一定要熱愛這項事業,踏實工作,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助力家鄉農業發展,幫助老百姓實現致富夢。20世紀80年代的大豐沿海地區農村以種植棉花為主,姚曉麗和同事們一道把先進技術傳授給農民,讓農民學會了棉花直播改育苗移栽、化控調節生長、病蟲草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等“新農活”,實現了棉花產量一年高過一年的目標,畝皮棉產量從100斤增加到175斤,切切實實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隨著農村推行土地流轉,當地將土地化零為整,發展規模種植,種植結構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稻麥、油料等農作物種植成為趨勢。這對過去以旱作物種植為主的農民是新挑戰,對姚曉麗這樣的農技推廣工作者也是挑戰。僅依靠著現有的農業知識,她對自己熱愛且長期從事的事業,有點“力不從心”。她著急了,如果再這樣下去,不再獲取新技能,就不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助力農業發展。當年的“想法”,就真的是一場“空想”。于是,她決定給自己加加油、充充電,開始邊學習邊工作的模式。
1995年7月,姚曉麗考進揚州農校,而后通過兩次成人高考,獲得了農業專業函授大專和本科學歷。在自我“充電”的日子里,姚曉麗白天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農作物長勢,準確指導病蟲草害防治、肥料施用等技術,夜晚挑燈學習,專研小麥、水稻種植新技術。在學習中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姚曉麗掌握了比較全面的現代農業知識,“設施農業”“智慧農業”不再是陌生的農業術語,病蟲草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她成了推廣農業技術的“新達人”,熱愛農技事業的底氣更足了。大橋鎮方向村村民邱井紅說:“我和姚曉麗‘共事’三十多年了,她經常到我家的田頭,毫不保留給我講解她所學的種田新技術,種棉花的時候,教我咋樣提高產量,現在種小麥、水稻,耕、種、管、收等方面她都詳細講解,有這樣的‘熱心腸’,我不愁地里的長勢,連年都會有‘好收成’”。
為民服務
她是一位堅守農技崗位的人
大橋鎮中港村的程為民站在自家的種植地邊,指著正在作業的農機,臉上掛滿了笑容:“要不是當年‘姚大姐’的‘小鍋灶’及時指導我怎么種田,我早就不干大田種植了,更談不上今天的1100多畝規模了。”從2015年起,程為民流轉土地400畝,開始嘗試規模種植,輪作小麥、水稻糧食作物,因種植技術不嫻熟,兩茬作物收上來,虧損了近10萬元。這對嘗試規模種植的農戶而言,是筆不小的損失,也影響了程為民種田的積極性。姚曉麗得知后,主動登門,了解情況,發現程為民該投入的藥肥一點都不少,就是沒有精準掌握用藥用肥這項農業技能,打的藥、施的肥,沒能完全釋放到農作物的生長上來,導致小麥水稻的產量不高、品質不優,價格也賣不上去,造成了經濟損失。為了幫助程為民挽回損失,重拾種糧信心,姚曉麗便給程為民開了“小鍋灶”。她從小麥選種開始,詳細給程為民講解本地區的適宜播種品種和選種的注意事項,分析產量和效益。
到播種時節,姚曉麗直接到田里手把手地指導,對播種方式、播種量等技術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小麥返青后,陸續進入拔節、孕穗、抽穗等生長階段,更是時刻關注,及時提醒什么時間該清溝理墑、什么時間該防治病蟲草害,用什么藥、施什么肥,做得“無微不至”。特別是小麥揚花期易感赤霉病,防治不好,會直接影響小麥產量和質量,“見花打藥、揚花一塊、防治一塊”的防治技術成為關鍵,姚曉麗每天到麥田監測生育情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察苗情定防治適期、察天氣定防治次數,科學指導防治藥種,有效保障小麥增產增效。水稻種植同樣如此,在關鍵生育時期,姚曉麗連日“蹲在地里”考察生長情況,幫助程為民解決了科學施肥、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一道道“難題”。姚曉麗用實際行動解決了程為民家的困惑,解開生產技術的“謎底”,把農技推廣工作做到了農戶的田間地頭、田田塊塊,更做到了老百姓的心里。功夫不負有心人,程為民的規模種植地一年便扭虧為盈,小麥單產達1000斤以上,水稻畝產達1300斤以上。
腳踏實地
她是一位創優農技工作的人
在大橋鎮,姚曉麗走到哪里,哪里便會聚攏來農民朋友和她討論農技話題,她將腳下田畦當作教案,就著禾苗傳授技藝。經過多年研究探索實踐,姚曉麗能準確把握農時季節和生產環節向農民講解傳播科學種田技術,對種什么、用什么種、如何施肥用藥、田間管理關鍵在哪里等問題,她都能用簡潔明了的家鄉話講給老百姓聽。在農業新技術推廣中,她總是積極推進良技良法的新試驗,再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導惠及農民,真正發揮農技推廣“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解決不同播期對小麥生長發育、抗逆能力、產量的影響問題,她承擔了“不同播期小麥對產量影響的調查”“小麥抗逆性和恢復性試驗”等課題研究,確立了大橋地區小麥適播、遲播、晚播三個播期,研究同一農戶不同播期的田塊、同一品種不同農戶的田塊、不同播期不同品種和田塊的小麥產量。在研究的過程中,她對試驗田塊位置、上茬作物施肥和農藥施用等田塊信息了如指掌,小麥播種日期、播種品種、播種數量等播種信息更是如數家珍。她還對小麥不同生育期的生長進行了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有效數據,通過“比對、分析,再比對、再分析”的循環過程,論證出了本地區小麥最佳適宜的播期。每當遇到低溫等極端天氣時,姚曉麗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田塊調查小麥凍害情況,采集第一手數據,分析總結,研究低溫等極端天氣對小麥生長影響,為應對極端天氣對小麥生長影響的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
前幾年的一個春季,當地突發“倒春寒”,在田小麥不同程度受到了低溫凍害,望著一片片凍蔫了的麥子,老百姓心頭焦灼萬分,姚曉麗更是坐立不安——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會直接影響這一茬的收成。她隨即到凍害麥田調查凍害情況,對現狀進行了客觀分析,結合小麥生長特性,科學提出了《小麥凍傷補救對策》,向種植戶發布補救對策信息,宣傳動員老百姓開展施肥補救,有效應對寒流天氣對小麥生長的影響。“現在回想起那年的‘大寒流’,還是多虧了姚大姐,不然我們大戶受凍害的麥子畝數不敢想象,那一季的損失就嚴重了。”說起姚曉麗,大橋鎮聯豐村家庭農場主王志強豎起他的大拇指。
在全國千千萬萬的農技推廣工作者中,姚曉麗是最普通不過的一位,從事的工作也是最平常不過的,但是在她的身上“務實”兩個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我們應當為農技戰線有這樣的“姚大姐”而自豪!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