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是彩云之南的生動寫照。這里氣候溫潤適宜,四季果蔬更新不斷;這里風景如詩如畫,更是無數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走進云嶺大地的山川田野間,處處可見獨具特色的高原農業涌動著歡笑與希望,有力地撐起了鄉村振興的產業脊梁。近年來,云南省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農業,推動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在今年云南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寧強調,要把功夫下在“現代化”上,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市場競爭力,讓高原特色農業更“特”更“優”,建設特色農業強省。
瞄準更“特”更“優”,將區位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不斷提升高原特色農業綜合能力,有力有效帶動農民拓展增收致富途徑,使云南的鄉村產業振興步伐鏗鏘有力。
堅守綠色生態底色
讓高原特色產業優質優效
春和景明,哈尼梯田迎來一年一度的春耕。稻種撒入田中,長出一株株秧苗,移栽梯田后,便形成了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與此同時,魚苗培育工作也在有序進行。秧苗移栽后,魚苗就要投放至梯田中。
元陽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在這里,人們既能欣賞壯美的梯田風光,又能親身體驗哈尼族生活,感受當地傳統村落原生態文化。“田里除了種水稻、養魚,還可以養鴨子。這樣的環境種出的紅米、養殖的魚和鴨子、產出的鴨蛋,都是有機綠色產品。”元陽縣新街鎮愛春村黨支部書記馬有開說:“正是因為用好了‘哈尼梯田’這張名片,讓我們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綠色生態是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近年來,元陽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哈尼梯田為核心對稻作系統進行深入挖掘,突出打造魚苗繁育、集裝箱養魚、稻漁綜合種養三大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鄉村發展和生態保護互融共生、互促共進的振興新路徑。2023年,元陽梯田紅米迎來豐收。稻漁共作模式下,全縣紅米產量近4萬噸、稻田養魚總產量3606噸,稻田綜合畝產值由不足3000元提高到1萬元左右。
小竹子筑牢生態產業鏈。在位于長江上游一級支流赤水河源頭的昭通市赤水源鎮銀廠村,一根根方竹茁壯成長,這是昭通市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修復與竹產業協同發展的舉措之一。昭通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物種豐富多樣。目前,全市竹產業覆蓋農戶50余萬戶200余萬人,主產區種竹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以上。
“家鄉有這么好的竹子,應該讓更多群眾受益。”80后返鄉創業者歐賢芹的公司,位于大關縣筇竹產業鄉村振興示范園內,生產出的桌椅家具、燭臺、毛筆架等精致美觀。經過多年發展,她不僅帶動1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還讓500余戶筇竹種植戶實現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江清水過,兩岸是青山。從金沙江畔到赤水河源頭,產業興旺與生態振興齊頭并進。近年來,云南省為了“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聚焦糧食、茶葉、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牛羊、生豬、鄉村旅游、煙草、蔗糖、天然橡膠等重點產業,推行“一個產業一個工作組、一個專家組、一個三年行動方案或一系列支持政策、一批高質量發展基地、一批龍頭企業、一個調度機制”等工作機制,先后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支持高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同時,全省堅持綠色興農,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打造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國家級生態農場。期間,三個縣成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六連減”,農膜回收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83.1%、91.2%,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82.3%。
強化科技賦能
讓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
走進玉溪市江川區九溪鎮亞洲花卉科創谷的溫室大棚里,處處紅黃青綠,各種爭奇斗艷,一派繁花似錦。2023年,這里生產蝴蝶蘭等種苗8000萬株、切花7000萬枝,產值約2億元。
“什么時間澆水,一天澆幾次水,這里的肥水系統都是按程序執行的。”技術工作人員田孟林介紹,在智能溫室里還設有節省水肥的回水系統,花槽內多余的水肥通過收集處理可實現循環利用。
云花爭艷,產業振興。近年來,江川區花卉產業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不斷提高鮮花品質和產量,引領花卉全產業鏈發展,產業競爭力不斷優化提升,走出了一條從規模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前衛鎮依托資源特色和花卉產業優勢,打造石河蘋果山花卉產業園區,培育花卉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產業園+企業+合作社+農戶”協同發展模式,形成了品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的花卉產業集群,助推鄉村振興“一路生花”。截至2023年底,江川區花卉產業總產值達21.91億元。
科技為競爭力賦能。景谷縣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重點引育和推廣高原冬早蔬菜品種,推動蔬菜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為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景谷縣還以特色種植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賓川縣立足高原特色水果產業優勢,在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水果之鄉”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連續兩年入列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
“現在種葡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品質也一年比一年好。”賓川縣金牛鎮自所營村葡萄種植戶金文彬說。5年前,他貸款在金牛鎮流轉了18畝葡萄園。如今不僅還清了貸款,而且買了車,還在縣城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經營主體強則產業競爭力強。云南省通過實施農業經營主體倍增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壯大經營主體體量并提升質量,不斷提高特色產業競爭力。通過對外開展大招商引入大主體,對內優化服務,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實行稅費優惠、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工和電價優惠等政策,云南農業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全省兩年凈增農業經營主體9.6萬戶,總數達17.1萬戶。
創新聯農帶農機制
讓農民增收致富動力強勁
“這邊是我們的觀光農田,種的是花椰菜等各種蔬菜,另一邊就是杞麓湖和秀山……”通海縣大樹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思旺,邊駕駛觀光車邊向游客介紹。
近年來,為了做好鄉村旅游,強化聯農帶農效果,大樹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了通海縣大樹鄉村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租賃周邊村30多畝地打造田園風光綜合體,整合周邊自然資源推出“一日游”旅游路線,開設農家食堂并推出“大樹八大碗”餐飲品牌,此外還結合時節推出“摸魚節”“粑粑節”等特色節慶。如今,大樹社區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結構,蔬菜產值達8000多萬元,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這為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增添了活力。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多年來,云南省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堅持圍繞農民增收,通過完善機制持續增強產業聯農帶農能力,千方百計鼓起農民的錢袋子。全省農民收入增長較快,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3.6個百分點。
在蒙自市,一顆小小藍莓讓農民站上產業鏈價值鏈的“C位”。當地以高附加值的藍莓產業為突破口,探索出農戶、村集體企業、龍頭企業三方利益聯結的“622”聯農帶農新機制,著重破解農民增收難、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
據介紹,“622”是利益分成的簡寫,即銷售收入按照農戶60%、村集體企業20%、龍頭企業20%的比例進行分配,其核心是企業集體農民合作共贏。根據藍莓種苗更迭周期,這一機制以5年為期,龍頭企業負責提供苗源、技術指導,打造市場品牌和銷售渠道,提高藍莓價值;農戶負責土地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日常管理等工作;14個村委會聯合成立蒙自市振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出資為農戶墊購苗木,并提供改造大棚、建設灌溉設施的生產資料。
“今年藍莓的凈收益估計也在六七十萬元。”90后農場主許澤是蒙自當地第一個加入“622”機制的農戶。2021年,他開始種植藍莓4.5畝,當年即獲得凈收益12萬余元。2023年,他種植藍莓22畝,首產季分紅108萬元,凈收益64.3萬元。
在建水縣,一串串小葡萄串起農民增收的大產業。擁有“中國早熟優質葡萄第一縣”之稱的建水縣,是全國成熟最早、規模最大的葡萄產區。近年來,該縣憑借葡萄成熟比省外產區早近2個月的時間差,通過“黨組織+公司+合作社+技能人才+農戶”的模式,組建“金剪刀疏果隊”勞務品牌,由百名本地疏果專業技能人才作為帶頭人,組織數千名本地“疏果師”,在建水疏果季節過后,到全國各大葡萄產區疏果。經過多年發展,“金剪刀疏果隊”憑借精湛技術與良好信譽,受到了國內葡萄種植界的普遍認可,成為各地爭搶對象。依托葡萄產業,建水縣帶動4萬余名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務工。
“在當地,疏果師剪一串葡萄收費大概是三毛五,但是到了外地,剪一串葡萄收費就是一塊二甚至更高了。”云南大家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許家忠說:“這些年,我們公司培育了近萬人的疏果技術人員。”
做好聯農帶農,多方互利共贏。近年來,云南省通過強化主體帶動、政策驅動、典型促動,持續增強產業聯農帶農能力。全省出臺聯農帶農獎補辦法,推行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脫貧戶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獎補聯農帶農主體近1億元,推動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形成穩定利益聯結及分工合作機制,全省各類市場主體帶動65%農戶增收。堅持“三個一律”,對使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發展產業的、使用滬滇協作資金實施產業項目的、流轉農村土地發展規模種養業的,一律要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全省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例達64.5%,讓農民充分享受產業發展收益。
時光奔涌,奮斗向前,則未來可期。立足多樣性資源這個獨特基礎,云南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2024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云南省農業生產總體平穩,特色經濟作物量效齊增,設施農業加快發展;蔬菜、水果、茶葉、鮮切花產量分別增長4.7%、7.8%、4.2%、20%;農業投資實現兩位數增長。
(采訪組成員:徐剛、何曉霞、牛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