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江蘇省徐州市環能生態技術有限公司在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棠張村研究種植的沼肥大米被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大米,并頒發了“有機轉換認證證書”。沼肥大米通過有機認證在全國尚屬首例,這標志著銅山區以“畜禽糞污-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運行機制再上新臺階。
“施用過沼液、沼渣的水稻長勢格外好,利用半干式太陽能沼肥給水稻施肥和防蟲治病,采用人工拔草和機械打草,真正做到了零化肥、零農藥。”徐州市環能生態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苗瑞福介紹,通過對畜禽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干濕分離,產生的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返還大田,用于有機稻米、有機小麥、有機梨種植,對帶動人居環境整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起到了明顯作用。
近年來,銅山區借助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推進畜禽糞污集中處理和糞肥合理還田。圍繞畜禽糞污肥料化綜合利用,應用畜禽糞污沼氣工程技術、高溫好氧堆肥技術,以及配套設施農業生產技術、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技術、特色蔬果種植技術,構建了“畜禽糞污-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果(菜)”“畜禽糞污-腐熟糞肥-果(菜)”技術模式。通過建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機制、市場運營模式和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了“畜、沼、糧、熱、氣、電、肥”循環農業,實現了全區養殖和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2021年開始,銅山區以培育糞污收集、處理、配送、還田服務組織為抓手,建機制、創模式、拓市場、暢循環,著力構建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銜接緊密、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整區推進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去年小麥用了糞肥和沼液,化肥用量減少了兩成左右。”銅山區單集鎮賀莊村的王夫勤是一家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在施用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后,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使小麥產量和品質明顯提升,這得益于綠色種養循環鏈式合作機制的形成。銅山踐行“一個實施主體,兩種運行模式,三年探索時間,四種技術路線”的工作導向,共培育社會化服務主體14家,簽約養殖場345家、鏈接應用主體1500戶,收儲畜禽糞污超32萬噸,完成還田面積22萬多畝,施用糞肥36.45萬噸。項目區化肥減量(折純)超1200噸,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6.61%。
銅山區堅持探索構建政府引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機制,打通堵點卡點,形成“社會化服務組織+養殖場+種植戶”多方協作、“村集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合作社+農戶”協同推進的循環發展新機制。農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向服務主體購買糞肥,服務主體可享受每噸40元~200元的財政補貼。這種“政府補貼一點、種植主體掏一點、服務組織賺一點”的種養循環利益鏈接機制,能夠驅動多方互利共贏。
2021—2023年,銅山區先后開展了13項試驗示范,建立了20個長期效果監測點。監測結果顯示:水稻施用沼液,畝平均減施尿素2.3千克(折純),復合肥6.75千克(折純),能夠減少化肥施用量18.5%,平均每畝節約40元~50元肥料種植成本。梨樹通過有機無機配施方式,單果重、糖錘度等指標增長顯著,每畝減施化肥約10千克(折純),增產19.8%。通過項目的落地實施,優化了施肥方式,實現化肥減量與綜合增效并重,進一步促進了產地環境清潔,綠色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