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旅融合的“佛坪實踐”之路
時間:2024-03-04 09:23:28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高欽 王東 梁隆 李銀 字號:【

  近年來,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多舉措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積極探索“一邊建園區,一邊建社區,農民就地變工人”模式,走出了一條以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佛坪實踐”之路。2023年9月,佛坪縣生態旅游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通過省級驗收,總產值15.73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4.28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1.65億元,鄉村旅游及其他綜合服務產值9.80億元。示范園鄉村旅游主導產業產值達9.50億元,占示范園總產值60.39%。

  基本情況

  特色產業持續向好。中藥材、中蜂、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持續壯大,累計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個、專業合作社117個、家庭農場221個、高素質農民439人。發展山茱萸10萬畝,天麻、豬苓各50萬平方米,其他適生中藥材0.5萬畝,發展食用菌550萬袋,養殖中蜂2.2萬箱、土雞13萬只。建成林麝規范化養殖基地4個、梅花鹿養殖基地1個、冷水魚養殖(繁育)場11個,佛坪冷水魚養殖標準化示范區入選國家Ⅰ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

  融合層次不斷提高。成功培育“山茱萸食藥同源”試生產企業6家,開發山茱萸酒、飲料、保健顆粒等系列產品10余種。建成龍草坪蜂蜜加工廠和愛尚菇糧食用菌深加工車間,成功推出蘑菇醬、香菇鍋巴、蘑菇掛面、瓶裝蜂蜜等13個產品。積極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要素融合發展,建成“山茱萸谷”“花海公園”“水稻農業觀光園”“陌上花開生態農莊”等多個融合載體,高質量打造“攜程農莊·陜西佛坪店”“小紅書院”“山居培訓中心”等民宿產業,形成田園觀光、民俗風情、農業體驗、民宿度假等多種業態互補的發展格局。

  電商營銷快速發展。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三級物流配送中心1個,正式注冊電商企業120戶,全縣建立鎮級電商服務站7個,在具備條件的村建立村級電商服務點28個,依托服務站點建設鎮級物流配送站6個,村級物流配送點23個,行政村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0%,初步形成了從縣到鎮到村的三級電商物流架構體系。

  智慧農業有序推進。圍繞食用菌、冷水魚、土蜜蜂等產業實施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建成大河壩鎮高橋村食用菌數字化示范、西岔河鎮耖家莊村智慧農業試點、秦地南和景齊漁業智慧漁業、龍草坪蜂蜜小鎮智慧養蜂示范等項目。打造香菇產品質量溯源監管平臺、數字養蜂平臺、“物聯網+水產”數字化漁業平臺和數字稻漁試點、智慧食藥監管等8個“5G+”應用場景,覆蓋陜南地區的醫藥電商數字產業平臺投產運營,農業數字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高。

  綠色發展成效突出。“佛坪山茱萸”“佛坪土蜂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豬苓、天麻、獼猴桃、魔芋豆腐等8個產品獲得綠色有機認證,佛坪山茱萸正式納入國家“食藥同源”物質目錄,獲批陜西省“食藥同源”試點。成功開發采摘游、賞花游、垂釣游、體驗農業游等旅游線路,建成山茱萸觀光區、冷水稻觀光園、曲尺坊木工學堂、特色民宿漁家樂等高質量項目,為廣大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實現特色農業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

  示范園區建設的優勢

  交通區位優勢顯著。佛坪距西安200公里,距漢中140公里。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穿越縣境,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在縣城設站,抵達西安僅需40分鐘,抵達成都2小時,佛坪已融入“大西安一小時旅游度假圈”和“成渝兩小時經濟圈”。便捷的交通網絡,已經成為佛坪走向西安、重慶、成都、武漢、蘭州城市群的重要渠道。2021年漢中市委明確佛坪為“漢中融入大西安的橋頭堡”戰略定位,進一步明確和堅定了佛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定位。

  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佛坪縣位于秦嶺南麓腹地,森林覆蓋率高達91.19%,境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1.6℃,年平均降雨量938mm,空氣優良天數長期穩定在362天以上,生態環境優越。近年來,榮獲“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天然氧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2健康中國、康養旅游百強縣”“省級森林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佛坪縣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和休閑旅游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全域旅游基礎牢固。近年來,佛坪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縣為目標,建成秦嶺國寶旅游度假區、大秦嶺(佛坪)博物館、“大熊貓”文化IP孵化基地、秦嶺大熊貓佛坪救護繁育研究基地等34個重大旅游項目。成功創建熊貓谷4A級景區、省級旅游特色名鎮4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5個,相繼榮獲國家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陜西省第三批旅游示范縣、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陜西省森林旅游示范縣等多項殊榮。

  示范園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發展空間受限。佛坪縣是國家南水北調和陜西引漢濟渭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環保政策約束嚴格,發展空間受限、建設用地緊張,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動力不足、速度不夠快,生態產業規模偏小、生態經濟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

  農旅融合度低。產業集約化程度較低,全域旅游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缺少前瞻性的發展規劃,農旅融合模式以休閑觀光為主,挖掘本地特色不夠充分,目標市場細分不明確,特色不夠鮮明,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體驗式消費模式,核心競爭力不足,難以滿足游客深層次的旅游需求。

  專業人才匱乏。農旅產業的經營者以農民為主,在旅游管理、線上線下的營銷以及其他運營管理方面缺乏專業知識,粗放型的傳統農家樂模式已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休閑農業、旅游規劃、宣傳策劃、電子商務、營銷推廣等高層次專業人才匱乏。

  基礎設施不足。全域旅游發展短板明顯,核心旅游景區、旅游產品鏈、服務業配套能力不強,項目謀劃儲備不足,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精深加工產品不足制約農旅融合發展。縣內旅游交通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在旅游高峰時運力不足。部分景區、園區道路狹窄、停車場缺失、公共服務設施不足、衛生環境差,導致游客出行難、體驗感不強。

  示范園區未來發展路徑

  以規劃繪就宏偉藍圖。興業之舉,起于規劃,要立足佛坪資源稟賦、發展潛力,以高起點規劃指導高水平開發,實現優勢資源和優質項目有機融合。高標準編制《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建設規劃》《農旅康養高質量發展示范園概念規劃》《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概念規劃》。按照“全縣大園區,各鎮產業園”發展布局,堅持“一切建設為首位產業服務,按旅游標準打造”的原則,結合長角壩旅游強鎮、西岔河康養美鎮、大河壩窗口重鎮、陳家壩商貿大鎮、石墩河移民新鎮、岳壩生態旅居靚鎮發展定位,打造一批保持自然風光、田園風貌,特色產業突出,體現歷史記憶和地域特點的精品農旅融合示范園。

  以項目推動園區建設。全力推進縣農旅融合產業項目、山茱萸酵素生產線建設項目、108國道山水畫卷自駕廊道建設項目、文化文物文創非遺傳承保護項目、中藥產業發展項目、大河壩鎮水利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數字化綠色循環現代高科技產業園配套項目、智慧旅游建設項目等重點項目。推進“五個農業”建設,實施品質化基地建設工程、融合化載體培育工程、數字化賦能創新工程、品牌化農業營銷工程、集約化經營主體培育工程5大工程,謀劃包裝山茱萸規范化種植示范園、食用菌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佛坪智慧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區域公用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培育等一批產業項目,全面推動佛坪縣農旅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

  以要素構建發展洼地。推進農旅融合示范園區建設關鍵要在土地、資金、人才、科技、機制保障五個方面上下功夫。統籌土地要素資源,做好土地資源整理和土地儲備,為發展農業產業、全域旅游、鄉村建設提供保障。加大與省、市對接力度,深入研究國家省市政策和投資導向,圍繞首位產業和數字經濟、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抓好項目謀劃論證,謀劃包裝精品項目,爭取更多資金支持,統籌安排各類功能互補、用途銜接的涉農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入。強化人才支撐,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養、流動和使用體制機制,落實返鄉人才優先享受人才創業政策,培養一批“土專家”、招聘一批大學生、建立一套服務體系。發揮秦創原佛坪分中心“窗口”作用,與高校簽訂校地融合戰略合作,引入優勢科創企業,高效推動更多科技創新項目落地轉化。完善項目要素保障機制,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的重大產業項目,要成立跟蹤服務小組,從企業落地、開工、建設等環節全程搞好服務,確保項目能招來、快建設、早投產。

  以服務保障贏得契機。開通重大項目綠色通道,發改、住建、水利、林業、自然資源、行政審批等部門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對重大項目,第一時間組織召開協調會議,按照“事不過夜”的原則,最大程度簡化服務流程,全力做好項目聯審聯批,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周期。要結合《縣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工作任務》,持續開展“項目體檢”工作,解決項目洽談、落地、建設、生產中的具體困難和問題,做到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推動項目早落地、早見效。以“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為抓手,做好招商項目全過程精細管理,加強項目前期可行性論證,以及合法性、合規性前置審查,切實提高招商引資項目質量。圍繞綠色食藥、文化旅游、中藥材等優勢產業,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飛地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引進延鏈補鏈項目,加快打造鄉村旅游產業集群。

  以創新運營創造機遇。堅持引育結合,穩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產業大戶。充分發揮企業作用,參與農旅融合項目開發建設,帶動更多的農戶共同致富。大力推行“農業(合作社)公司+示范基地+農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模式,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設立特色產業獎補、電子商務發展、園區管理運營等獎補資金,利用融資擔保、貼息貸款等措施,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示范園區建設。建立健全風險損失補償機制、農業災害補償制度、風險基金制度,減輕自然災害與市場風險影響,保證農民利益。

  (作者單位:高欽、梁隆,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人民政府;王東、李銀,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農業農村局)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