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鹽”黃大地結碩果——山東東營市黃河口農業觀察
時間:2024-03-04 09:33:04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孫小飛 字號:【

  海河交接、長河落日,耕地縱橫、沃野千里,黃河古鎮、文脈幽幽,現代鄉村、宜居宜業。

  歲末春初走進黃河入海口,看曾經的荒灘變良田。

  一

  小時候對這里最直觀的印象是漫天的荒地,土地干裂,河岸兩邊是成片的蘆葦蕩。常聽家鄉人念叨說,“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一鍬土里半鍬鹽,一年到頭白忙一場”。

  這里是山東東營市。在黃河口岸,泥沙淤積,海水返潮,千百年來的侵蝕讓這里的土地變得鹽堿度高,作物產出率低。

  如何向荒灘要糧?是幾代人都在思考的命題。

  為加快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東營市率先邁進鹽堿地綜合治理的隊列,創造性開展科研探索,向鹽堿地要糧。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東營立足濱海鹽堿特點,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鹽適種、生態優先、用養結合、提質增效”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大生態、大牧場、大產業、大基地”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成為了我國鹽堿地綜合治理與科學利用陣營的“排頭兵”。

  從采用挖溝排鹽、種稻改鹽、臺田降鹽、上農下漁等方式到實施黃淮海開發、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灌區配套節水等項目,東營以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方式改良土地,現如今全市新增耕地面積60萬畝,鹽堿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59%;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215萬畝,規模化經營水平達到72%,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5%以上。

  二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持續打贏翻身仗,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是關鍵。

  頂層設計,綱舉目張。東營在全省率先編制了《鹽堿地現代高效農業規劃(2020-2025)》,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統籌推進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合力開展的生動實踐。

  蓄勢聚能,攻堅克難。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背后離不開高層次科研人才的支撐。東營以省黃三角農高區、市現代農業示范區作為科研主陣地,引進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個創新團隊作為主力軍,重點圍繞耐鹽堿生物育種、鹽堿地產能提升、智能農機裝備制造等核心課題集中攻關。

  過去,治理鹽堿地的主要方式是“以地適種”;現在,科研方向重點圍繞主糧作物的種植資源管理,向“以種適地”轉變,重點培育選育適合本地的耐鹽堿作物品種,以“原土+原水”突破研發新種源。

  2022年10月27日,在示范區的試驗田內傳出了好消息:耐鹽水稻新品系“鹽黃香粳9”完成實收測產破千斤!

  “鹽黃香粳9”是試驗站王健林團隊在含鹽量6‰~8‰的中重度鹽堿地和2.5‰~3.5‰的微咸水灌溉下自主培育出來的新種源,在實測中平均畝產達505.1公斤,其外觀品質以及加工品質達到了優質米的一級標準,融耐鹽、高產、優質于一體。

  另一項成就是田志喜團隊選育的耐5‰鹽分的大豆品系“科豆35”。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同志介紹:“‘科豆35’百畝測產能達到270公斤。”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自主研發的優質品種;在品質方面,‘科豆35’獲得北京市審定,‘鹽黃香粳9’正在進行基因測序;下一步,我們將全力助推“黃河口農品”品牌打造!”東營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管理中心科技創新科科長劉向冶說。

  “鹽”黃兒女一直牢記習近平

  總書記“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指示,堅決要打贏這場種業振興仗。

  黃河口鎮乘勢而上。副鎮長宋路華表示,黃河口鎮將以沿黃種業創新高地為目標,致力打造種業農谷,布局4300畝水稻示范推廣基地、5000畝大豆繁種制種基地和500畝耐鹽作物品種選育核心基地,建設“黃河口鹽田米倉”。

  “荒灘”變“米倉”,東營不僅要向鹽堿地要糧,還更需要豐產的、優質的糧。

  三

  推開黃河口的這扇窗,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產業模樣可觀可感:一棟棟連綿起伏的設施大棚里,鹽堿土種出的西紅柿綴滿枝頭;一間間的智能化集群式的樓房中,生豬和肉雞搖身一變成了屋主;一片片整齊劃一的海洋牧場里南美對蝦歡騰活躍,游進了數智化的生態養殖工廠……

  循環農業穩生態。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以設施農業高效種養、“草-牧-園”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應運而生:在輕度鹽堿地引種耐鹽糧食作物,在中度鹽堿地開展耐鹽牧草品種篩選,在重度鹽堿地開展高效設施畜牧養殖和蔬果種植;糧食秸稈、耐鹽牧草作為飼草用于畜牧養殖,養殖糞污與秸稈發酵生產生物有機肥,能改善鹽堿耕地質量。 綠色、生態、循環、有機,正在成為這片土地的代名詞。

  設施農業保發展。在重度鹽堿地區,一座3A級國家景區建成。在通威漁光一體生態園,光伏板熠熠閃光,板下魚群歡騰活躍。集空中發電、水面觀光和水下養殖的“漁光一體”模式正在推進重度鹽堿地地表和地上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建設了200兆瓦分布式光伏發電陣列,年發電量2.7億千瓦時,節約煤炭消費指標10.8萬噸。“鹽”黃大地也在為祖國的雙碳事業貢獻力量。

  抱團發展促效益。在黃河口鎮政府的主導下,于林村聯合周邊11個村莊,組建起了產業聯盟,連片發展黃河口特色農業全鏈條產業。建設耐鹽堿大米研發中心、水稻烘干倉儲、沿黃水稻主題村莊……小高村無花果產業持續營收,周邊36個村莊相繼入股,共建共享無花果產業紅利,通過整合資金4100萬元,建設全市首個村集體產業園。如今,各村發展由“單兵作戰”向“抱團發展”轉變,變“一枝獨秀”為“百花爭艷”。日益興旺的特色產業,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頭。

  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東營不負期許、奮楫爭先,深挖黃河入海口文化價值,將其融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東營實踐。

  沿黃河文化體驗廊道建設迅速提上日程。董集鎮建成了沉浸式鄉村微度假區“楊廟·黃河里”,在園區的黃河奮斗館展廳內,一幕幕呈現了當年灘區遷建的動人故事;黃河口知青小鎮是原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三營舊址,鎮上還保留著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紅色元素,每走一步都見證那段激情燃燒的農墾歲月;漫步黃河口濕地保護區,葦蕩間鳥鳴水幽,斜陽下蘆花與候鳥齊飛,細流醉晚霞,每一回眸皆是萬般柔情……

  不止于此,山東省黃河流域民宿設計大賽、齊魯賽車英雄會暨黃河口汽車場地越野賽、“黃河三角洲知多少——走進鹽堿地”科普活動日暨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學節……各項賽事活動相繼落戶東營。

  一招落子滿盤活。各種具有“鹽”黃特色的新業態新場景,正持續釋放著巨大潛能。

  2022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東營段)獲得批復,將為新時代的黃河故事奮力書寫東營篇章。

  河海相匯、河鄉相依、河人相伴,和諧和美。新時代新征程上的黃河口,正重塑著河與人的關系。科學的生產能力、有機的生態環境、優質的生活方式正隨著泱泱大河奔涌向前。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