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我早早買好了高鐵票,準備新春回鄉走基層。自從開通了京張高鐵延慶線,北京市區到延慶區的最快運行時間從2小時縮短到26分鐘,車票二三十元,價格實惠,極大地方便了回鄉人。出了延慶站,驅車半小時,就到了我的老家——北京市延慶區香營鄉東白廟村。盡管積雪還沒融化,寒氣逼人,但看見香營鄉的標志,看見大街小巷賣年貨的攤位以及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仿佛被節日氛圍感染,冬日陽光也溫暖了許多。
馬上進家門了,剛好碰見胡同里的衛生員騎著電動三輪車路過,我便和她攀談起來。“王大娘,我記得以前是腳蹬的車呀,啥時候換新車啦?”“去年所有衛生員都學了電動三輪車駕照,我們都持證上崗了,現在這個車能放四個大垃圾桶,更方便,而且車壞了鄉里還給統一定點修。”王大娘每天走街串巷最起碼2次,一個月1500元的工資,還能顧著家里的活。
年味濃
永寧古城的變裝與熱烈
從我家開車十幾分鐘就是永寧古城,這里過年氛圍格外濃烈,永寧大集因過年變得煙火氣更盛。
永寧大集起源于明代,有600多年歷史,是延慶地區尚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集市,入選了第三批延慶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也是延慶區京郊過大年主推旅游線路之一。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到來,車流擁堵、道路破損、廣告牌匾五花八門的問題擺在了古城面前。為了更好提高游客體驗感、提升環境質量,延慶區在2023年3月份啟動了永寧古城區域環境提升項目,多措并舉,改善環境。據延慶區城鄉環境管理中心主任曹慧江介紹,永寧古城的標志性建筑——玉皇閣及周邊區域,共完成彩繪翻新4600平方米,門窗更換1772平方米,新鋪透水磚、小料石2萬平方米,更換破損石材4510平方米,種植地被7500平方米,種植喬木、灌木625棵,翻新建筑外立面8870平方米,新鋪瀝青混凝土路面3500平方米。
“變裝”后的永寧古城,道路更加平整,環境提檔升級,承載能力增強,客似云來。白天走進古城大集,道路兩旁小攤各色各樣,附近村民來賣水果、小吃、古玩、手工藝品的不知凡幾,吆喝聲不絕于耳,路上行人摩肩接踵,土特產品廣受歡迎。
“我在網上看見秤砣下邊有羊拉車,可惜今天沒碰見。”一個小孩穿著喜氣紅衣,站在“稱心如意”大秤砣前,面露惋惜。他說的是大集上另一件新鮮事——坐羊拉車的大爺。山羊戴著墨鏡前邊走,大爺露出一撮山羊胡和一口大白牙坐羊車,一人一羊早前成了大集上一道亮麗風景。
“我們可來過不少回了,這次專門來買火勺的。自從這兩排門店的牌匾統一了,坑坑洼洼的路面變成了清代銅錢樣式的裝飾了,中所屯、倉胡同、衛后巷,這仨牌樓也修葺一新了,不僅買東西更方便,我看著心里也敞亮,今年的年貨都在這買的。”游客拍著手里大包小包的囤貨邊說邊笑。
夜間的永寧就換上一身“絢麗華服”。街頭巷尾,張燈結彩,紅紅火火,糖葫蘆、小燈籠、套圈飛鏢及各種玩具琳瑯滿目,不時有跳高蹺、舞龍隊、扭秧歌、劃旱船表演,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升級整改后的永寧古城里,鄉村醇厚人情味與生活的真實熱烈交織,年味愈濃。
產業興
農業產業的探索與創新
“最近咱們鄉里有發展什么新產業嗎?”我找到“土專家”張石寬,問起鄉里的變化。“很多新變化呢,咱們鄉里奶牛、花卉等老產業發展得越來越穩了,也都有所創新,我們每年培訓的知識也更新了,像那個八棱脆海棠果、鐵桿大蔥、羊肚菌等新產業剛開始嘗試,效果挺好,我自己也搞精品桃種植。”張石寬說。作為鄉里的高級農業技術指導員,他在負責村子里農藥包裝物收集、綠色病蟲害防護、農村農事群信息發布等工作之余,還種起了精品桃。“我用自己的8畝地種精品桃,里邊有13個品種,全程精細化技術控制,桃子品質好。桃子成熟時,我通過微信朋友圈、一畝田APP、抖音等平臺發布信息,大桃不出地頭兒就賣完了,去年掙了10萬多元。”講起自己搞的精品桃種植,張石寬滔滔不絕。
根據已獲信息,我嘗試聯系了新老產業有關人員。臘月二十八這天,我來到了香營村鐵桿大蔥種植基地。
“前邊那一片,是我們嘗試種植鐵桿大蔥的地方,去年9月份,區里還有記者來幫忙宣傳賣大蔥哩。”路邊村民指著一大片海棠樹說。香營村黨支部書記呂墩成說起鐵桿大蔥也是滿臉喜色,“我們村黨支部領辦了香營村經濟合作社,流轉400畝地種植八棱脆海棠,其中60畝海棠園嘗試林下種植鐵桿大蔥。去年是第一年,產了10萬斤,用‘新聞報道+現場采購+短視頻實拍帶貨’方式賣蔥,賣得很快。”香營村村民尤留鎖笑呵呵地說,“每畝地能拿到1100元的流轉費,鐵桿大蔥用的是中國農科院的種子,第一次種,就搭上了區里融媒體平臺,效果不錯。”
除了第一次出現在香營鄉的鐵桿大蔥,一直發展的“老產業”也有了新變化。
耿鐵煥是北京大地群生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她說起合作社的發展頭頭是道:“2007年就成立合作社了,近年來,我們也尋求新變化,利用數字化、科技化養殖奶牛,給社里1000多頭牛編號,新增擠奶器、運糞機、送料機等機器,現在得有70多臺了,這個產業還帶動周邊20多人增收就業。”旁邊的合作社工作人員接過話茬:“我們每個人工資每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多的時候8000多元,比當地工資高。”
香營鄉聶莊村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鮮切花,2021年開始探索“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村黨支部書記張永健說起村里的生意非常在行:“在鄉政府的支持下,我們村與北京延彩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花卉種植合作,主要種劍蘭、芍藥、百合、玫瑰等花卉品種,這兩年銷路逐漸打開了。”2023年,聶莊村在原有花卉種植的基礎上,結合產業發展,鼓勵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在48戶村民院內種植了劍蘭,促進了花卉產業的延伸。據工作人員介紹,為滿足春節花卉市場需求,聶莊村花卉種植基地自去年10月份開始錯峰種植,目前種植7棚百合花、2棚向日葵、1棚郁金香,預計產量可以達到8萬枝,可滿足春節到3月的市場需求。牽手企業,聶莊村逐漸適應市場需求,利用環境優勢、地理位置優勢發展鮮花產業,拓寬村民增收路徑。
回鄉幾天,在濃郁的煙火氣里,在廣闊的田地邊,在農戶的言談間,我不僅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也進一步感受到鄉村農業種植和養殖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村開始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農業技術的學習。不少村在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產業多元化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