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和強大動力。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科技驅動既要“頂天”,即著眼于世界科技前沿和農業重大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更要“立地”,即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并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通過試驗示范、組裝集成、培訓指導等過程推動農業科技普及應用,是農業科技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支撐保障。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既能夠讓先進的農業科研成果進村、入戶、到田,讓廣大農業經營主體夠得著、學得會、用得上,實現科技創新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又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將生產一線面臨的重大產業難題與多樣化的技術需求迅速反饋到相應的研究機構與專家團隊,有效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建立高效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
推動農業科技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建立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60%~70%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實驗室或書本中,與發達國家60%~80%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然而,即便是已經轉化應用的農業科技也并未充分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糧食生產為例,我國糧食大田產量與區試產量差距仍較大,水稻、小麥、玉米國家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600公斤、420公斤、650公斤,比大田生產分別高130公斤、40公斤、230公斤。可以把區試產量理解為糧食生產科技的最高潛力,大田產量則為實際產量,這意味著糧食生產中農業科技轉化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我國糧食面積處于歷史高位、耕地和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的現實下,保障糧食產能的關鍵在于依靠科技提升單產。導致糧食大田產量遠低于區試產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糧食生產中存在高效集成技術模式推廣率不高、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到位率不高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然依賴于建立高效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農業經營體系變革迫切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高效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化程度正在不斷提高,由此帶來對農業科技需求和推廣服務需求的重大變革。這些變化顛覆了傳統的農業科技擴散路徑,過去由“技術供給——技術需求”的單向線性農業技術擴散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形勢要求。與此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服務內容日益多元化,承擔了相當一部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功能。這意味著我國當前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必須適應經營體系的變化加快進行調整重構,探索建立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與營利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協同機制,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效能,有效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技術需求。
農業信息化蓬勃發展呼喚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在農業農村廣泛應用,農業信息化蓬勃發展,不但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也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經營者的信息搜尋成本。特別是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在農村的廣泛普及,為分享和傳播新知識、新技術從而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提供了可能。當前,以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農村地區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一些農業技術能手通過短視頻賬號分享種養技術受到廣大農民歡迎成為“網紅”。信息化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速度,也為技術需求方與技術供給方有效對接提供了便利,為高效農業推廣服務體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設高效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面臨的困難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過多輪艱難坎坷的改革歷程,我國建立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國家公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為農業生產技術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有效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我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形成了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代表的準公益性推廣機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代表的市場性推廣機構多元共存的格局。
面對農業技術需求日益復雜化、生產主體類型與規模異質化、技術擴散渠道多樣化的形勢,建立高效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仍然面臨以下問題:政府公益農技推廣服務與市場營利性服務組織各自為政,未形成合力;技術供給與技術需求存在錯位,技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回應和解決;生產實踐中高效集成組裝技術模式推廣率低、使用率低,區域性產業發展面臨的技術難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滿足不同類型經營主體需求的個性化技術服務缺乏,小農戶被排除在技術服務體系之外。
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議
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農業技術的復雜性、多元性使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成為一種準公共物品,兼具公益性和市場性特征,其中公益性占據主導地位。高效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應當是以公益性機構為主、不同類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多元互補的體系。要強化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發揮政府公益農技推廣的主力軍作用,切實解決公益推廣服務隊伍職能弱化、人才流失、行政化、“懸浮化”問題。同時要重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的補充作用,分析不同類型農技推廣服務主體的適宜性條件和范圍,明確其定位,因地制宜建立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協同機制。
創新服務模式,切實解決技術供給與技術需求錯配問題。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結合,其技術需求是具體的、復雜的、多樣的,還要有很高的時效性,這對技術供給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靠基層政府公益性機構推廣人員的專業能力無法滿足多樣化、復雜化的技術難題。建議創新農技服務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以縣域為單元、聯合科研院所、涉農高校的農技服務協同平臺,通過平臺讓基層的技術需求能夠迅速反饋到相應專業領域的專家,實現農業科技專家“零距離”指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為平臺的搭建與運行提供了可能。
建立農技推廣與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大技術組裝集成與推廣力度。改變傳統的單一技術推廣思路,把綜合集成技術模式如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模式的推廣服務作為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核心任務。建立科研機構與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針對區域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強化技術組裝集成,形成綜合性解決方案并迅速推廣普及。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既有利于農技推廣服務人員做好集成技術模式的技術推廣和指導服務,并能夠將推廣應用中發現的問題迅速及時反饋給科研機構,不斷完善技術方案。
重視小規模經營主體的農技服務需求。相對于規模化經營主體,小規模經營主體在獲取技術服務上面臨更大的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基層農技服務供給不足,包括農技服務人員數量不足、提供的技術服務內容與小農戶的需求不匹配等,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專業領域都更多傾向于服務規模化經營主體和主導產業種養大戶。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明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將服務小規模經營主體作為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重要工作內容,將農技服務覆蓋小農戶的數量和質量作為對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重要考核指標。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