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任務。丘陵山區受地理條件、產業形態、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農民以散居為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的成本較高、難度較大。湖南省懷化市位于典型的丘陵山區,多年來,立足自然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階段,持續探索創新丘陵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鄉土特征、山區特點、民族特色,彰顯“懷景懷鄉懷味”的“五共五美”懷化模式,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實踐與探索
近年來,懷化市聚焦庭院美、村落美、田園美、鄉風美、生活美“五美”目標,創新同臺共比、五治共舉、村戶共美、黨群共建、產業共融“五共”舉措,成功探索出具有懷化特色的“五共五美”模式。
同臺共比,爭先創優濃氛圍。從2022年開始,懷化市創新開展“打擂比武”,先后召開8次現場會,曬成績、找差距、學先進、促后進,有效激發干事動力。一是“實評價”找差距。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難點制定評價體系,由相關部門、新聞媒體、第三方民意調查機構組成考評組,通過隨機抽查、媒體暗查、第三方電話調查等方式,對各縣市區工作實績進行評價。二是“現場會”學先進。現場會上,由綜合評分前兩名的縣市區作典型發言,并授予“紅旗單位”、給予資金獎勵,全面營造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三是“掛牌督”促整改。對督查發現的突出問題實行問題清單、交辦制、臺賬制、銷號制、通報制“一單四制”管理,定期對問題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確保真掛真改真銷號。
五治共舉,統籌推進靚環境。堅持“一治”帶“四治”,把治鄉風與治廁所、治垃圾、治房屋、治水體進行統籌布局,實施系統治理。一是提質擴面治廁所。推行“首廁過關制”,開展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及“回頭看”,對新建改的無害化衛生廁所進行全過程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和糞污無害化處理效果。截至2023年底,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3.3%。二是分類減量治垃圾。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同時創新推廣“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超市、“積分制+再生資源回收”等模式,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3%。三是全域統籌治房屋。依法有序拆除農村廢棄危破房屋、殘垣斷壁等1.6萬處,因地制宜修繕翻新老舊木屋,喚醒沉睡的資源。加強古村落、古建筑等傳統村落和文化的保護,統籌推進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與利用,延續侗寨、苗寨等民族特色風格。四是多措并舉治水體。堅持農村飲水、生活污水、黑臭水體“三水同治”,對居住相對集中區域的生活污水,采取新建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或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的方式進行治理,對居住相對分散區域的生活污水實行資源化利用。2023年底,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1.37%。五是創新載體治鄉風。開展“微宣講、大振興”等文明新風培育活動,制修訂侗款和村規民約,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評比活動,推廣紅黑榜、積分制等新機制,深化移風易俗。
村戶共美,鄉村面貌換新顏。堅持以點帶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景,逐步做到村村清潔、戶戶整潔,村戶共美、美美與共。一是開展“八整潔”行動。發動群眾開展客廳收拾整潔、灶屋清理整潔等“八整潔”行動,以戶為單位進行環境衛生紅黑榜評比。二是開展“微改造”行動。引導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竹木、土磚等鄉土材料,改造修飾老房子、邊角地等,打造公益設施、小廣場等“微景觀”11.9萬個。三是開展“和美鄉村”建設行動。以高速公路、國省干道等區域為重點,建設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78個,市級和美鄉村380個,縣級和美鄉村619個,提升和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黨群共建,全員參與聚合力。一是強化黨建示范引領。始終堅持“書記抓、抓書記”,明確各級書記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第一責任人,市縣兩級均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具體抓,組建工作專班,形成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合力。健全完善“黨建+微網格”機制,建立微網格黨員網格長、宣傳員、保潔員、監督員“一長三員”環境衛生治理職責清單,以黨員“作表率”引導群眾“動起來”。二是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深入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活動,廣泛推行辰溪縣麻溪村的群眾自組織、自規劃、自籌資、自建設、自宣傳模式,激發村民自愿出力建設家園的積極性。三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構建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護社會化服務機制,健全“一約四會”自治善治體系,建立“最美村規民約”評選機制,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機制,籌集垃圾收運處理運營資金,推動生活垃圾處置常態化長效化。
產業共融,美麗經濟添活力。一是因地制宜興產業。既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柑橘、楊梅、黃桃等傳統種植業,又放大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果蔬稻茶基地+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生態農業,舉辦油菜花節、楊梅節等農事節慶活動,不斷豐富田園游、農耕游等旅游業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產業振興互促共融、提質升級。二是凝聚人氣促增收。創新開展和美鄉村“十大網紅打卡點”等評選活動,定期發布評選結果,不斷放大美麗環境的品牌效應,吸引了省內外游客打卡觀光。堅持種養旅一體化,在發展傳統種養業的同時,著力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引導當地群眾通過人力資源、農房、土地等深度參與鄉村旅游運營,促進農民收入增長。2023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排全省第3位。三是鄉村產業增動力。近年來,懷化市在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著力開發和挖掘家門口的農業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服務等領域就業崗位、創業機會,吸引農村青壯年返鄉回流,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2023年懷化市新增返鄉創業主體0.47萬個,同比增長14.1%;新增帶動就業人數8.15萬人,同比增長10.1%;新增返鄉創業投資11.4億元,同比增長12.3%。
面臨的困境
懷化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創新實踐,探索形成了適合丘陵山區學習借鑒的好做法、好模式,但與走在前沿的江浙地區相比、與群眾的期望相比,還存在以下困難和挑戰。
全域推進有待進一步加力。懷化市農村人居環境整體得到了質的提升,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點上示范村亮點紛呈,面上一般村工作抓得不夠,進展滯后,沒有做到全域整治和常態化管理,也導致了有的村垃圾清理不及時,黑臭水體治理不徹底,無害化衛生廁所使用率偏低,殘垣斷壁、危舊房屋整治不到位,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效果不明顯,邊遠地帶和背街小巷整治不徹底易反復等問題。
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一是個別群眾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政府工作,與自己關系不大,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參與積極性主動性不夠。二是部分群眾環境意識較差,亂堆亂放亂扔亂倒的不良習慣沒有根本改變。三是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依然存在,文明鄉風培育還有一定差距。
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懷化市協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產業振興,帶動了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等產業發展,實現了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雙贏。但是當前懷化市通過環境改善帶動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一些網紅打卡點、鄉村旅游景點上,面上整體帶動成效不明顯,需要進一步提升。
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涉及農戶廁所改造、垃圾清運等方方面面,前期資金來源以項目建設資金和專項補助資金為主,項目建設完成或集中整治結束后,后續維護和運營成本較高。由于缺乏資金保障,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管護機制不健全,道路、設施等得不到及時維護和修復,影響了人居環境整治的持續開展和常態長效。
基于懷化實踐
對丘陵山區的建議
持續改善丘陵山區農村人居環境,必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堅持因地制宜、久久為功,保持歷史耐心,著力建設具有鄉土特征、山區特點、民族特色的丘陵山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丘陵山區經濟相對落后、財力較弱,整治步驟要堅持首抓示范和整體跟進兩發力。丘陵山區城鎮化水平偏低,縣域經濟發展較為滯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展階段,先易后難,做到示范引領為先,逐步推動整體提升。要堅持適度集中示范帶動。針對丘陵山區散居實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危房改造等項目,引導適度集中建房,同時探索推廣“百村萬戶”等示范創建工作機制,特別是推行“聯村聯創”模式,將地域相近、資源相連、產業相關的村整合聯動創建和美鄉村,總結推廣一批可借鑒的經驗,循序漸進抓整治。要堅持規劃引領整體推進。以縣域為單位制定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規劃,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分類推進鄉村建設。同時,整體推進要重點聚焦治水體、治垃圾、治廁所、治鄉風、治房屋“五治”。
丘陵山區少數民族較多、規約有力,整治主體需堅持黨政主導和群眾主力兩統籌。丘陵山區有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可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用好民言民語、民規民約、民歌民會等推進整治工作。要突出抓“黨政主導”聚合力。堅持四級書記一起抓,有關部門“一把手”掛帥出征、帶頭研究部署、帶頭督促落實。農業農村、住建、財政等部門既要分工負責,又要協同配合,建立健全“清單化”項目管理、“多元化”資金投入、“最嚴格”督查考核等制度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突出抓“群眾主體”激活力。編寫倡導規范建房、愛護環境、文明鄉風的山歌、“順口溜”,以及規范群眾言行舉止的少數民族款約,持續用好“侗款”“鼓樓會談”等傳統議事形式,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約四會”,探索推廣“美麗積分制”“幸福基金”眾籌眾幫機制以及“六自”模式,不斷激發群眾建設家園的內生動力。
丘陵山區群眾散居為主、組寨分離,整治方式要堅持網格管理和智慧治理兩推進。丘陵山區受地理條件、產業形態等因素限制,農民居住地普遍較為分散,整治面臨較高成本、較大挑戰。要堅持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整治方式,全力提升整治效果。要強力推進網格化管理。科學劃分網格,健全完善“黨建+微網格”機制,建立“一長三員”環境衛生治理職責清單,對網格內的環境進行分片管理,將每村每組每寨每戶分包到人,緊盯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重點、難點開展網格日常巡查提醒。要創新推進智慧化管理。抓緊數字鄉村建設,開展智慧鄉村試點,創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監測平臺,發揮政務服務App、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載體的宣傳引導功能,探索開通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互聯網+監督申訴”端口,建立問題在線即時受理與限期反饋機制,著力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服務效能。
丘陵山區風景秀美別致、物產豐富,整治成果要堅持美麗環境和美麗經濟兩促進。丘陵山區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既是風景秀美之地,也是發展旅游勝地,要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優勢,實現環境美化與產業發展良性互促共進。要扮靚美麗鄉村發展旅游產業。按照“適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則,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觀。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保留延續侗寨、苗寨、瑤寨等少數民族特色風格,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風情體驗旅游。鼓勵農戶以家庭為陣地,結合休閑旅游打造特色民宿、農家樂等,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舉辦各類鄉村旅游節會,探索發展“生態產品+農耕體驗+民俗文化+休閑度假”等美麗經濟。要做大集體經濟反哺鄉村建設。探索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反哺鄉村建設”機制,將村集體經濟收益主要用于環境整治、走訪慰問等支出,特別是創新推廣村級集體經濟“三小反哺”鄉村建設新模式,即以“小整合、小補助、小獎勵”的方式,解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項目資金不足、群眾干勁不大、發展后勁不夠等問題,不斷提升鄉村建設整體水平。
丘陵山區常態管理較難、問題易反彈,整治機制要堅持立行立改和常態長效兩強化。在丘陵山區,因為群眾過去的生活習慣,環境整治問題極易反彈,必須久久為功,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要常態化排查整改問題。堅持動態排查問題,對發現的問題實行“一單四制”管理,納入督導檢查重點核查內容,推動立行立改。要建立健全常態參與機制。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每年發動“四季攻勢”,在重要節假日和時間節點,集中組織農民群眾開展大整潔大清掃活動,引導群眾逐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要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廁所糞污清掏、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戶付費等制度,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逐步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護經費保障制度,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社會化、長效化運行管護。
(課題組成員:賀遵慶、劉美祖、林確清、粟定先、全開仕、王志剛、郭丹、劉成、陸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