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喝著干凈、用著方便,從挑扁擔到擰龍頭,蓄水桶‘下崗’,老百姓的好日子‘上線’咯!”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王家鎮方山村,坐下聊吃水,村黨支部書記張學智來了談興。“這幸福之水來之不易啊。”說話間,他總會不自覺地端起水杯,喝上幾口。解渴,曾是這個村莊多年來的夙愿。
方山村,一個藏在青山深處的脫貧村,平均海拔720米,山高坡陡,有水難存,雨天水渾,旱天水缺。過去咋喝水?爬坡上坎四處尋!在脫貧攻堅期間,全村裝上了自來水管、機械水表,肩挑背馱、缺水盼水的歷史終于翻篇。但當時由于村里負責管水,因此有時供水斷斷續續。脫貧摘帽后,村子在政府幫扶下,全面更換入戶管網、智能水表,改由水廠統一管理,家家戶戶都吃上了放心水。“國家出錢,我們老百姓也要出力,鄉親們積極性很高,拿著鋼釬、鋤鎬、簸箕,幫忙挖溝埋管。”張學智回憶道。
近幾年,昭化區農村供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方山村”們紛紛解了渴,實現“好水自由”。
“昭化區地處秦巴山區,全區12個鎮,農村人口尤其是脫貧人口多散居在山嶺溝壑間,海拔落差大,水資源分布不均,脫貧后仍面臨較大供水壓力。”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脫貧成果鞏固處一級調研員蔡廣兵介紹,省里印發了提升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專項工作方案,相關單位通力協作,堅決兜牢飲水安全底線,推動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我們探索形成了山區農村供水‘3135’昭化模式,區、鎮、村三級書記抓供水、一個平臺管到底、三大基礎強保障、五同標準惠民生。”昭化區副區長任斌亮出了“成績單”,全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由2020年的92.3%提升至97.59%,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約7.59個百分點,21.16萬農村居民基本實現了從“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躍升。
如何供好水——
從“單村獨戶”到“區域集中”,三大基礎保障農村供水規模化
由于建設成本低、周期短,過去常通過挖小水窖、建小水廠等方式,以村或戶為單位,進行小型集中或分散式供水,解決了人口分散、偏遠以及高海拔山村的喝水問題。
然而這類早期建成的供水工程普遍供水規模小、建設標準低、設施配套不足,隨著時間推移,短板日益顯露:水源無保障、水質不穩定、水壓三天兩頭“鬧脾氣”……時常是這村剛修好,那村又壞了,錢花了不少,但飲水問題依舊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是立足現狀、小打小鬧,還是著眼長遠、加大投入?是零敲碎打、修修補補,還是整合資源、規模推進?
創新發展思路,昭化區果斷在“大”字上做文章。
“我們以建設‘大水源、大水廠、大水網’為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集中供水規模化,因地制宜解決分散住戶的飲水安全問題,確保不落一戶一人。”昭化區水利局局長羅武林告訴記者。
車出縣城,山路盤桓上升,不知拐了多少彎,就在記者感嘆“蜀道難”時,一塊寫著“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標志牌赫然入目——位于王家鎮新華村的新華水庫到了。
“新華水庫是農村飲用水的水源地,依靠自然降雨蓄水,容量達137萬立方米。”羅武林介紹道。
如何確保源頭“好水”來?水源地保護是“第一道防線”。“我們通過安排專人巡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切實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昭化區水利局副局長商友浩指向前方一個路燈狀的設備,示意記者走近。“你看,這是為了及時掌握保護區情況安裝的監控,只要發現有人靠近水庫,就會進行語音提示。”
“這里是飲用水水源保護地,請您盡快離開。”話音剛落,記者一行就被監控系統“勸退”了。
“莫看現在是一庫碧水,前兩年干旱少雨,這里蓄的水幾乎見了底。”退到遠處,羅武林向記者透露。“但老百姓喝水是得到了保證的。”水源缺水,用水卻不受影響,這是為何?
答案就在位于磨灘鎮桂花村的工農水庫中。工農水庫早期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容量約1300萬立方米。2021年,氣象預警當地未來有持續干旱的可能。“我們緊急啟動了由工農水庫到新華水庫的備用水源提水工程,安裝取水浮船、輸水管線,倒排工期,終于把時間‘搶’出來了。”商友浩笑著說,“效果立竿見影,還好打了提前量!”備用水源于2022年啟用,2022—2023年夏季,廣元遭遇了60多年一遇的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水卻能源源不斷地從工農水庫補給至新華水庫,滿足了周邊群眾的飲水需求。
據了解,昭化區依托工農、紫云、大寨3座中型水庫,新華、團結、八一等32座小型水庫,以及嘉陵江等優質水源,堅持一用一備、互為調劑,采取雙水源供水模式,為農村供水上了“雙保險”。
有了大水源保障,昭化區按照“建大、并中、減小”的原則,建設大水廠、聯通大水網。即建設千噸萬人以上規模化農村供水工程;實施集中供水工程聯網、并網、聯調聯供;壓減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
通過新(改、擴)建集中供水工程,配套輸配水管網6580公里,昭化區形成了以新華、團結、八一、勝利、高峰、梅嶺關等八大規模化水廠為龍頭,輻射30多座小型供水站點,覆蓋全區12個鎮、126個村的農村供水體系。同時,實現新華、團結、勝利、高峰、梅嶺關水廠覆蓋的5大供水片區互聯互通,水源互補。
如今,在昭化區,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比例由2020年的67%提高至83.74%。汩汩清水順著供水管網穿山越嶺、奔流入戶,一張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供水安全網正逐漸織密。
如何管好水——
從“九龍治水”到“全域統籌”,一個平臺實現運行管護專業化
飲水思源,更要思“遠”。如果說,完善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搭建了保障飲水安全的“四梁八柱”,那良好的工程管理則是確保工程布局穩固的“黏合劑”。引來好水只是第一步,管好、護好水,才能真正讓好水長流,讓群眾長久受益。
“過去,農村供水由各鎮、村、社自行管理,專業化管護程度較低,導致一些供水工程建成后只能低標準運行,常出現維修不及時、供水不穩定等問題,給村民用水帶來了不便。”昭化區水利局水利股干部李操表示。
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昭化區成立了由區政府主導、區水利局主管的國有水務平臺公司——廣元市誠智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將全區35座重要水源庫、八大水廠作為資產注入公司,由該平臺公司統一負責全區農村供水工程的投資建設、管理運營、維修服務,實現從“多頭多層管水”向“統一直管到戶”、粗放式管理到專業化管理模式的轉變。“一龍治水”由此拉開序幕。
走進位于新華村的新華水廠,偌大的空間,只聽得到低沉的機器聲和嘩嘩的流水聲,卻看不見一個人影。
“員工都在中控室呢!”誠智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忠元快步走來,向記者介紹起情況:“我們八大水廠均使用了智能化監控系統,水廠的所有制水設施都能遠程操作,從進廠水到出廠水,水質色度、濁度、pH值等指標可以全程在線監測。”
隨著工作人員輕點鼠標,新華水廠中控室的巨幅顯示屏上,一組組數據不斷跳躍閃爍,制水設備運行情況、水質狀況、供水主管網壓力、末端用水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實時更新。
“智能系統就像是水廠的‘大腦’,為農村供水管理提供了前瞻性、科學性、精準性、安全性支撐。”新華水廠廠長李勇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如果出廠水水質不達標,系統會自動關停出水閘,保證了水質合格率;主管網出現問題會及時報警,為故障查找提供精準位置,縮短了管道搶修時間;設備根據監測用水量進行生產,實現制水量與用水量精確匹配,提升了供水保障率……
除了智能監控系統的應用,公司還按照供水片區,成立了八只供水搶修隊伍,八大水廠各有一只。水廠廠長擔任搶修隊組長,其余幾位組員均為水廠員工,主要負責水廠設備檢查、主供水管網日常巡查和維修管理。
“不同于城市供水,農村供水點多面廣,鋪設支線長,有些管線周邊數公里無人居住,‘跑冒滴漏’不易發現,管理難度大。”李勇緊接著舉了個例子,“從新華水廠開車出發到最末端的用戶家,至少要一個半小時,如果發生故障,靠我們趕過去檢修太耽誤時間了。”
到村民家的“最后一米”,如何管理?
“我們通過聘請專業的村級管水員,強化末端‘最后一米’供水服務,實現了從‘水源頭’到‘水龍頭’的‘一體化’管理。”楊忠元介紹,公司聘用當地懂業務、有技術、能吃苦的村民,實行一人包一村或一人包多村的方式,主要負責與公司承包協議規定范圍內的村級管網巡查、維修和管養維護工作。
“我管的4個村都建了微信群,平時有啥問題他們就在群里說,我很快就能到場處理,保證大家吃水。”在太公鎮太公嶺村,村級管水員張仕錦說,24小時待命是他的工作常態,只要老百姓有需要,哪怕大雨滂沱,也要立即出動。
有人管,還要“管長久”。水費收繳是供水工程良性運營的“牛鼻子”,為提高水費收繳率,公司為全區5萬余農村用水戶安裝了智能水表,比傳統機械水表計量更精準,并實行一戶一表收費到戶。
目前,全區管網水損率低于15%,水費收繳率達100%,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達762萬元,實現供水保障和經營效益“雙提升”。
如何用好水——
從“飲水工程”到“民心工程”,五同標準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
涓涓水流關乎民生大動脈。“為了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真正建成‘民心工程’,我們構建了城鄉‘同源、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供水保障標準,著力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讓農村居民用上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優質、平價、安心水。”羅武林表示。
商友浩向記者介紹了“五同標準”:昭化區利用江河、湖庫并聯互補,形成城鄉同一水源;建立水源、水廠、用戶之間互聯互通、智慧管理的城鄉同一水網;堅持農村與城市供水同標,達到了從“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城鄉同一水質;圍繞“城鄉同水同價”目標,建立生活用水惠民補助機制;平臺公司提供與城市同樣的用水便民服務,全面處理用水訴求。
對于農戶來說,能夠最直觀感受到的供水成效,往往體現在水質、水價和服務。
“‘原料’來到水廠后,就要開始深加工,生產‘產品’了,其中制水設備和制水工藝至關重要。”楊忠元告訴記者,新華水廠于2022年進行擴建,購置了一套一體化凈水設備,相較于傳統設備,其制水工藝更加先進,有效提升了水質和制水能力。
在位于太公嶺村的高峰水廠,有了超濾膜技術的加持,“合格水”實現華麗轉身,躍變為“優質水”。“應用超濾膜技術后,水廠過濾工藝更加精細,智能監控系統顯示,目前出廠水濁度只有0.08NTU,已經遠超生活飲用水1NTU的標準了。”高峰水廠廠長吳濤介紹道。
水質凈化處理不斷升級,定期的水質“體檢”也持續加力。
“飲水安全關系千家萬戶,我們每天都要檢查水質、做記錄,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新華水廠水質檢測實驗室,檢測員歐菊英身著白衣,手拿試管,正在化驗出廠水質。記者翻開一旁的出廠水常規檢測項目記錄表,顯示有9項檢測指標,檢測結果、檢測人員、審核人等信息均有詳細記錄。
“目前,全區已形成水廠日檢、區疾控中心抽檢的農村供水水質檢測體系,農村供水水質合格率由2020年的80%提升至90.6%。” 廣元市水利局農村水利科趙小兵補充道。
“山區供水一般需要多級提水,高昂的電費增加了供水成本,導致農村水價居高不下。”據商友浩回憶,位于較高海拔的太公鎮,在水價最高的時候,每噸要7.2元。
為了解決村民用水貴的問題,昭化區將全區農村水價統一至3元每噸,供水成本高于此標準的,其差額部分由區財政對公司全額補貼,累計補貼金額達1300余萬元,減輕了公司壓力和農民負擔。
趙小兵表示,這種方式讓三方得益,群眾得了實惠,喝上了便宜水;公司得了發展,實現良好運營;政府得了民心,花“小錢”辦了大事。
在完善供水保障服務體系上,平臺公司開通了24小時“不打烊”熱線服務電話,分片區派單,快速解決供水問題。此外,昭化區還探索拓寬線上服務,通過手機即可自助繳費。農村群眾不僅喝“放心水”、繳“明白費”,還實現了指尖上的便捷。
農村供水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
“要我說啊,現在吃水就是這個。”在方山村,當記者問起家里用水情況時,77歲的脫貧戶王萬林激動地豎起了大拇指,臉上笑容洋溢,一口白牙格外亮眼,“現在安了水管,一開龍頭水就流出來了,3塊錢一方水,好便宜嘛!”
“以前水不衛生價格還高,現在水質變好了,價格反而低了。”太公鎮的王振平欣喜地說,他感覺生活質量“有了一次質的飛躍”,喝上了干凈水、便宜水,讓他幸福感爆棚。
從“飲水解困”到“飲水安全”,從“面的覆蓋”邁向“質的提升”,昭化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日益成為“民心工程”,成為農村群眾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