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人:段亞萍
山西省大同市忘憂農場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山西省三八紅旗手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在大同市云州區,有一座以黃花“忘憂”之意命名的農場,這座農場通過強鏈延鏈,形成了集“產、扶、研、游、創、育、健、貿”為一體的創意文化產業鏈。而作為忘憂農場負責人的段亞萍,見證了一朵小黃花如何變身成為老百姓的“富貴花”。下面,就讓我們和段亞萍一起去看看這朵小黃花的“變身記”。
問:以前大同是怎么種植黃花和發展黃花產業的?和過去相比,產業發展有哪些變化?
答:大同黃花種植歷史非常悠久,1600年前就走上了中國人的餐桌,600年前,咱們大同就開始了黃花規模化的種植。現在,全球100萬畝的黃花,有99萬畝分布在中國,而我們大同就有26萬畝,說是“世界黃花看東方,中國黃花看大同”也不為過。
我們大同的黃花種在火山腳下,晝夜溫差大,品質非常高。過去大家不知道黃花有這么高的價值,基本上只是作為一種菜被認識。大家認為花開了經濟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過去老百姓為趕在開花前采摘完,常常半夜就得起床,戴著頭燈采,然后把黃花曬干之后再賣出去,這么辛苦卻賺不了多少錢。
所以說過去只做了黃花“菜”的文章,但其實它既是菜,又是藥、草還是花,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
現在我們可以說是做足了“花”的文章。黃花開了后,我們農場可以優先實現它作為“花”的價值,一片金燦燦的花海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和學生在花園中閑逛、研學打卡,來了以后還可以購買相關的文創產品,例如黃花雪糕、餐具、紙巾等。開完花之后,我們還能繼續利用它,通過技術制作成生物科技產品,實現它多方面的價值,而且開了的黃花,它的各方面抗氧化性反而更好。
問:農場是如何一步一步做大做強的?
答:我們通過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實現黃花產業延鏈強鏈。除了傳統的黃花種植外,我們還制作了黃花的種質資源譜。通過與高校合作,我們把全國各地優質黃花品種保留了下來,我們的忘憂農場就大約有200個品種,能開出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黃花。此外,我們還成立了組培實驗室,研發新的品種,“金星”“金光大道”“大同一號”等知名品種都是在我們這里被培育出來并推向國際市場的。
我們還研發了不少黃花產品,比如農場與臺灣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了面膜、益生菌和功能性食品等美妝產品和保健產品,這也是我們未來的主要產業。為不斷做強黃花產業,我們還建立了黃花博物館和生物科技觀光工廠,它們是生長在黃花叢中的博物館和工廠,原料、研發、生產都在這里,集產品售賣、文化展示以及文旅研學等于一體,實現了前店后廠,“一級產地+二級生產+三級體驗”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這是一個非常棒的一二三產融合樣板,能夠通過賞花、賣花來講好黃花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益。
問:農場發展過程中得到了政府的哪些扶持?
答:忘憂農場創辦以前,我以為我只用坐在電腦前搞搞策劃就行,后來沒想到我其實是站在工地上、田里干活的,每天回了家,我耳朵里、牙里都是土。那個時候資金也困難,甚至我媽的定期存款都讓我拿來投進農場的建設中了。后來政府給了很多扶持,把各項配套措施都完善了,還讓我們參與了忘憂大道的策劃和運營,有了各方面的政策、資金支持,我們的黃花產業不斷壯大。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同市云州區考察時說:“黃花也能做成大產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要保護好、發展好這個產業,讓黃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草’。”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投入也隨之而來。
問:發展黃花產業是如何帶動當地老百姓致富的?
答:剛剛說到,以前種黃花是又累又苦還沒錢,所以造成的實際情況就是老百姓也不想再種植黃花了。而現在,我們延長了產業鏈,黃花生長過程中的價值被充分挖掘,老百姓就不需要半夜去采摘,如果能做成高端產品,黃花的價值會更高,以前畝產能掙2萬塊錢,現在就可以讓他們掙得更多一些。而且我們還做種質資源,品種更好了,產量更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也起來了。再加上我們走的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黃花景區園區、露營地吸引了大量老百姓過來擺攤、做餐飲,老百姓的增收渠道更加多樣化了。
問:如何讓黃花產品融入時代潮流,實現產業的“花式”升級?
答:黃花又叫忘憂草、母親花、萱草花。我們除了開發黃花產品,還致力于黃花文化內涵的挖掘。我們做了很多項目,比如打造了忘憂草療愈花園、母親花主題公園、趣野森林露營地等,在森林里還設立了解憂雜貨鋪、忘憂小酒館和療愁鮮花屋,目的就是讓大家“忘憂”,享受快樂。此外,我們還前往臺灣省和日本考察了休閑農業運營、觀光工廠以及農文旅融合,力爭把學習到的經驗理念運用到發展黃花一二三產融合這篇大文章上。
你看以前誰知道咱們這個地方?但現在在特色黃花產品的帶動下,游客、專家都走進了大同。我們將農場改造成學校、花園、生產車間、售賣場和天地大課堂,我認為這就是產業振興;從一無所有到繁花似錦,從無人問津到游人如織,這就是鄉村振興有力實踐。
數 據
2022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95692億元
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和多功能性不斷延伸拓展。2022年全國農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19569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6.2%,是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過9萬家,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2023年末全國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為14.7%,50萬農戶開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30億人次,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到8400億元。2023年農產品電商銷售額超過7300億元,超過100萬農戶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49萬億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