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發布數據顯示,從2021年起,我國耕地面積實現“三連增”,凈增1758萬畝,全國耕地持續多年減少的態勢已被遏制。根據國土三調數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耕地面積約1798萬畝。全國耕地“三連增”,相當于3年增加了整個寧夏的耕地面積。這個增加來之不易,分量非比尋常!
中央重視程度不一般。食為政首,地為根基。1758萬畝新增耕地,源于黨中央毫不動搖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的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耕地保護高度重視,在出席重要會議、實地考察調研等不同場合多次對耕地保護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斷提出新要求,今年更明確了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中央層面“重拳出擊”,重大部署密集出臺,耕地保護受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
制度政策力度不一般。增加的1758萬畝耕地,從哪里來?來自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近年來,中央不斷強化耕地保護要求,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對違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中央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一年一考核,終身追責,對突破耕地紅線等重大問題“一票否決”,壓實地方責任。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相繼出臺,為亂占耕地戴上“緊箍咒”。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完成修訂,黑土地保護法、糧食安全保障法相繼實施;耕地保護法正式列入立法計劃……加快完善的法律體系,筑牢耕地保護法治屏障。
量質雙升成色不一般。新增耕地,增加的不只是數量,質量也在同步提升。據了解,新增耕地基本都是流失的好耕地在新機制下穩步回流,包括穩妥推進“山上換山下”,將耕地逐步調整到灌溉條件更好的山下,推動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特別是,2023年南方省份凈增加739萬畝,扭轉耕地“南減北增”局面。南方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在黨中央明確要求,地方持續推動下,“魚米之鄉”正在有序恢復部分流失的優質耕地,對遏制“北糧南運”加劇局面發揮重要作用。
齊抓共管拼勁不一般。每一寸耕地的增加,都來之不易。1758萬畝新增耕地的背后,是各級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廣大農民群眾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建城市、搞工業、保生態,都需要用地。相對種糧而言,工業化、城鎮化用地產生的增值利益巨大,各方面占地沖動強烈,只有妥善協調好耕地保護和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相關者的權益關系,在全社會樹牢耕地保護意識,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耕地保護合力,耕地保護才能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夯實根基意義不一般。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沒有耕地安全就沒有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也是14億多人的生命線、關系國家命脈的安全線。2021年公布的國土三調成果顯示,截至2019年末,全國耕地數量為19.18億畝,實現了國家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標。然而相比于2009年完成的二調,10年間全國減少耕地1.13億畝。在此嚴峻形勢下,從2021年開始,全國耕地總量首次凈增加,并實現“三連增”,既體現了近年來耕地保護工作的顯著成效,也為新征程加強耕地保護增強信心和底氣,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物質保障。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耕地“三連增”值得高興,但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耕地人多地少、質量總體不高、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依然突出,占補平衡存在量不足、質不高等問題。新時代新征程,耕地保護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我們要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增強保護耕地的自覺性、主動性,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把“藏糧于地”真正落實到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