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強化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建議
時間:2024-09-30 09:36:29 來源:農業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姚璐 字號:【

  近年來,農產品電商特別是直播電商的快速發展,在解決農產品“難賣”、提高農產品綜合效益、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網銷農產品產業快速發展,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帶來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亟需仔細分析研判,并有針對性地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強化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助力網銷農產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網銷農產品產業發展情況

  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和現代信息技術進步的持續賦能,互聯網在農村加速普及,并深度嵌入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農產品電商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內容和農業農村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構成。

  從政策支持體系看,2014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電子商務精準扶貧、“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今年3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加強農村直播電商平臺建設、暢通各類投訴舉報渠道等提出明確要求。總的看,支持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構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3.26億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6.5%。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億元,比2022年增長12.5%,近5年年均增速達20.7%,高于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速8個百分點。

  從基礎設施配套發展看,國家和地方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積極布局冷鏈倉儲等基礎設施,推廣應用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累計建成近3000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超過51.8萬個。網銷農產品電商也從早期主要集中在物流相對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逐漸擴展覆蓋到中西部特色農產品主產區。

  從網銷平臺發展和模式迭代升級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電商平臺加速從單純的網絡交易平臺向農業全產業鏈服務商轉型,從傳統的“人找貨”網店模式向“貨找人”直播和短視頻新型電商模式升級。一方面,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為代表的傳統網銷電商平臺紛紛轉型布局直播帶貨領域,截至2022年底,全國農村網商網店發展到1730.3萬家,其中直播類占1/3。另一方面,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為代表的新型直播電商平臺快速崛起。據統計,2022年9月到2023年9月,抖音電商共助銷農產品47.3億單,平均每天有1300萬個裝有農特產的包裹寄往全國各地。

  從網銷農產品品類變化看,過去受困于冷鏈物流發展滯后,農產品中的非標品、生鮮等上行困難,網銷農產品主要是不易腐損的茶葉、堅果等。進入新電商時代,在物流發展和大數據更精準匹配的加持下,網銷農產品排名前位已有牛羊肉、番茄、菌菇等肉類和新鮮果蔬。生鮮農產品社區團購電商把地產地銷、就地就近消費理念搬到線上,通過“以銷定采”讓產地端的“農鮮”及時走上百姓餐桌。

  質量安全監管水平持續提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先后制定或修訂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電子商務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對包括電商平臺在內的各類主體生產銷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提出明確要求,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總體平穩。

  聚焦生產環節,持續加強源頭監管。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生產加工企業前,質量安全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監管,重點是加強對原產地和生產基地的管理,通過常態化監測、抽樣監測、快檢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等方式,聚焦禁限用藥物違法違規使用、常規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和非法添加等,加強對“田間地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測。抽樣監測顯示,過去10年里,全國農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大型電商平臺與地方政府互相賦能,加速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通過訂單生產、產地直供等輸出新標準新技術新模式,深入生產端的標準化管理,反向驅動生產端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提升。阿里巴巴集團在全國20多個省份布局建設185個盒馬村,京東集團在全國建設近百個現代化、標準化、智能化的京東農場。

  聚焦流通環節,持續加強過程監管。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生產加工企業之后,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監管,包括對電商平臺的監管,重點是督促電商平臺審查入網生產經營者經營許可證、承諾達標合格證等,并對產品信息公開、生產流程等情況定期檢查。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全系統完成食品安全監督抽檢703.49萬批次,不合格率2.72%,同比下降0.14%。與此同時,大型平臺電商通過參與制定農產品分等分級標準,加強對生產基地的延伸認證和飛行檢查等,強化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把控。

  聚焦售后環節,持續加強追溯監管。國家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生產經營者采取物品編碼技術、區塊鏈防偽技術等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對農產品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實施追溯管理。目前,國家和省級層面都已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同時,各大電商平臺通過區塊鏈溯源技術為農產品出村進城定制專屬的“身份證”。市場監管部門對消費者投訴的電商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追溯管理、依法處罰。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的

  政策建議

  隨著直播電商“井噴式”增長,網銷農產品品類范圍和銷售半徑顯著擴展,帶動了更多更廣泛的農產品上行,提升了農產品供需匹配和流通效率。與之相伴生的流量過度集聚、沖量消費、競價競爭、虛假宣傳、誘導性消費,以及良莠不齊的平臺外購分包供應,倉庫式銷售主體監管發現難,購銷時空分離使得經驗型產品質量甄別成本提高等,都不同程度抬高了監管成本,增加了網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風險。從生產供應角度看,主要是利潤分成被壓縮,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內在動能有一定削弱;從流通銷售角度看,主要是流通形態變革抬高了監管成本,增加了監管復雜度;從消費售后角度看,主要是產銷進一步分離和消費驅動力變化,消費監督積極性有下降趨勢;從監管監督體系看,主要是監管工具和能力有待提升,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推動網銷農產品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做到“產”出來、“管”出來并重,重點從監管法律法規完善、網銷平臺縱向監管能力建設、完善橫向監管協調機制和智慧監管建設等方面,全方位全鏈條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建設,壓緊壓實各方監管責任。要順應農村電商發展形勢,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制度標準體系,細化電商平臺及平臺內經營者等責任,完善網絡銷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強化對直播電商、短視頻電商、社區團購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明確屬地政府、監管部門、生產企業和電商平臺等責任。探索建立網銷農產品經營者責任清單,鼓勵建立預先賠付基金和快速爭議處置等機制。支持特色農產品產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完善本地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導則和指南,全面規范原產地管理、投入品使用和生產加工程序,建立健全網銷農產品分類分級評價體系,以生產的標準化規范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助力網銷農產品質量提升。

  突出縱向整合,強化網絡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網絡平臺具有“市場”和“企業”雙重屬性,要強化平臺電商社會責任,加強電商平臺監管能力標準化建設。一是加強事前進入資質管理。建立完善的電商銷售農產品質量監管和認證體系,嚴格入場查驗把關和資質審查,對網絡銷售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嚴格審核經營許可證。建立完善的平臺準入管理制度,提高助農直播的門檻和“含金量”,對助農直播內容加強審核和管理,提高違規成本。通過流量支持等方式,鼓勵直播電商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接,加大對電商自營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引導新型經營主體輸出生產標準,提升普通農戶生產標準化水平。二是加強事中經營合規管理。加強對產品信息公開、商家廣告宣傳、品質把控等方面的管理,加大對電商銷售的農產品抽檢力度,規范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的銷售行為,特別是對種子等關系農業生產的農資產品,發布相應規范導則,標明正確的產品類型、產品生產許可證號、適種區域等信息。對多次違規的商家建立黑名單制度,嚴格落實相關處罰規定。三是加強事后質量風險溯源管理。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對消費者投訴及時處理并公開處理結果,強化網銷農產品追溯信息歸集,鼓勵有條件的電商供貨商和生產基地建立全程可追溯的生產管理和訂單管理流程,全面追溯到人到場到地塊。

  突出橫向協同,強化產銷區監管協作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產銷區合作機制,鼓勵農產品網絡銷售所在地與平臺企業及銷區,建立區域監管協作機制,定期推送問題線索,提升監管效能。鼓勵各地結合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強產地監管末梢力量,強化鄉鎮網格監管員、村級協管員等力量配備,提升產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建立健全部門協同機制,進一步厘清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商務、網信、公安等部門監管職責邊界,完善部門信息共享、會商通報和聯合執法等機制,指導電商平臺和企業制定生產作業規范,梳理質量安全風險點,嚴厲打擊虛假宣傳、以次充好、價格誘導、賣慘營銷等突出問題。堅持包容審慎原則,通過業務培訓、信息推送、隨機檢查等方式,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倡導行業主體依法經營、誠信經營。

  強化智慧化監管能力建設,切實提升網絡監管效能。鼓勵電商平臺聯合地方政府加強5G、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融合應用,加強農產品生產數據實時采集監測,提升監管智能化水平,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視可控可溯。充分發揮國家及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作用,鼓勵更多商家入駐,并上傳信息,實現對農產品一物一碼的全程可追溯。鼓勵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倉儲物流企業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產地倉建設,加大傳感器、記錄儀、電子標簽等應用,加快“互聯網+物流”建設,全方位全鏈條提升農村倉儲物流信息化水平。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