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豐收中國 沃野流金——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綜述
時間:2024-09-30 09:39:04 來源:農業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宋曉娜 字號:【

  在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代莊村,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盛大舉行,臺上,連臺好戲輪番上演;臺下,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智慧農機“大展拳腳”、非遺技藝綻放光彩。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圍繞“報豐收、展豐收、品豐收、助豐收、樂豐收、慶豐收”,豐收節現場既有鄉村振興成果展示,又有特色美食品鑒,讓人大飽眼福的同時也能大飽口福。

  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天星村,“數智賦農·振興39”電商直播亮相豐收節,聚焦欠發達縣域,邀請電商平臺開展現場直播帶貨,呈現農產品電商消費新場景。

  ……

  放眼田野,稻熟蝦肥、瓜果飄香,到處是豐收的盛景;大江南北,歡聲笑語、載歌載舞,到處是慶豐收的人群。

  9月22日,第7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他強調:“希望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都積極行動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把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基礎。”

  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今年豐收節以“學用‘千萬工程’ 禮贊豐收中國”為主題,全國主場活動在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代莊村舉行,農民登臺唱出豐收贊歌,特色展區亮點紛呈,各地也通過挖掘本地特色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全面展示我國糧食豐收盛景、農民幸福圖景、和美鄉村畫卷。

  展豐收

  寫就75載“三農”華章

  “我們豐收啦。”在豐收節全國主場聯歡活動現場,來自河南省蘭考縣張莊村、浙江省淳安縣下姜村等5個村的村支書向大家報告了今年豐收的消息。

  五谷豐,笑聲揚;糧滿倉,國興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載櫛風沐雨,從當年4億多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實現這一跨越的答案就藏在千里沃野的豐收故事里。

  數據是成就的凝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從品質上看,截至2023年,全國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總數達7.5萬個。從生產效率上看,2023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3%,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業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從豐收節全國主會場代莊村往四周望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高標準農田,農田里阡陌縱橫,物聯網控制系統、水肥一體機、一體化泵站系統等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代莊村支部書記代玉建介紹,村里已建設高標準農田3000畝,實現旱能澆、澇能排、路相通、渠相聯,面對今年雨水較多的不利天氣,目前,高標準農田里種的花生和紅薯長勢良好。

  代莊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果是我國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例證。截至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民抗災減災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

  “土特產”是鄉村的金名片。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現場,臺上節目精彩紛呈,臺下的特色農產品展位旁也擠滿了人,參展商們熱情地介紹著家鄉的土特產品,邀請來往的人品嘗。

  不只在全國主會場,在豐收節山東主場活動現場——威海市環翠區小莊村,“好品山東”黃河大集的特色農產品展位前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在棗莊展區,一個個品質上乘的石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人購買品嘗。目前,棗莊市已打造出一條完整產業鏈,開發“棗莊石榴”的產品附加值,有種植、加工、銷售等各類市場主體118家,開發出石榴深加工系列產品8大類36個品種,2023年整個產業鏈產值近40億元。

  從全國層面看,我國鄉村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20個,農業產業強鎮1709個;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202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9.5萬家。鄉村休閑旅游業平穩發展,2023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到8400億元。

  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39。在各地慶豐收的現場,農民臉上掩不住的笑意是這組數字的最好說明。

  回望過去,成就輝煌;放眼未來,風光無限。站在75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豐收節,既是對過往成績的慶祝,也承載著對未來豐收的無限希望。

  樂豐收

  “美好的日子唱著過”

  “新時代、新氣象,老百姓臉上喜洋洋”。在豐收節全國主場聯歡活動現場,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天元村的村民們把自己的村歌帶到了舞臺上。“新農村、新景象、美好的日子唱著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我們在路上”,歌中唱著“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天元村的變化。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2023年是“千萬工程”實施20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為引領,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作為較早實施“千萬工程”的村莊,天元村的蝶變是“千萬工程”成效的見證。如今的天元村,正如歌里唱的那樣,“農家小院、別墅洋房,商鋪集市、人來人往”“文化禮堂、精神家園,草根明星、吹拉彈唱”。

  天元村黨總支書記錢海明說:“從2004年我們推行改廁開始,20年來,村莊面貌和村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泥路變成了柏油路,農房變民宿,村里建起了公園,家家開上了小汽車,住進了別墅。”

  在鄉村治理上,天元村有“妙招”。通過推行積分制,以分代獎,年底可以拿分換錢,1分可以抵10塊錢。“在環境衛生、鄰里關系、為人處世方面做得好的我們要加分,做得不好的我們要扣分。”錢海明說。通過這種方式,村民自覺承擔起維護村莊清潔的責任,由原來的“等著別人干”變成了如今積極主動自己干,鄉風文明也好了起來。

  天元村的發展和他們帶來的節目,是今年豐收節主題的最好呼應。從2020年的“慶豐收·迎小康”、2023年的“慶豐收·促和美”,到今年的“學用‘千萬工程’ 禮贊豐收中國”,豐收節的主題始終與時代同頻。

  貴州貞豐縣挽瀾鎮,農民以稻谷收割“大比武”的形式獻禮豐收節;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農民代表生動地講述著自己的奮斗故事,分享幸福生活。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龍江鄉,當地群眾換上民族服飾,以優美的舞姿再現農民勤勞耕耘的場景,陽光下,萬畝稻田猶如流動的金色畫卷,與遠處的青山、熱鬧的人群相映成趣。

  這一場場活動都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成果的生動展示。各地在豐收節的組織上,都將學用“千萬工程”經驗、展示鄉村建設成效作為重要內容,通過成果展示、技能比拼、典型選樹等形式,推廣優質品種、先進裝備、實用技術、典型種養模式,開展農業農村典型模范事跡宣講、鄉土專家技術分享、鄉村能工巧匠絕活展示和農業農村人才選樹等,發掘鄉村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鄉村優秀文化,全面呈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畫卷。

  從“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抬頭賞景、起步聞香”的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白云山村,到蹚出一條脫貧振興路的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再到把泥濘小路變成致富的康莊大道的西藏林芝市察隅縣沙瓊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豐碩成果正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

  助豐收

  打造優質農產品“大賣場”

  “這幾年,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越過越紅火。”談到這幾年村莊的發展,代莊村黨支部書記代玉建打開了話匣子。作為農業大村,從2015年脫貧至今,代莊村全村620戶2254人,人均收入達2.3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了6萬元。“村民農忙的時候在家種地,農閑的時候去農業基地打工掙點零錢,日子過得熱火朝天。”代玉建說。

  代莊村的發展是我國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縮影。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如何乘著豐收節的“東風”,讓農民得到切切實實的實惠,本次豐收節在帶動活躍城鄉消費上出招,唱好促進消費“重頭戲”。

  “3、2、1!”隨著啟動按鈕的落下,9月7日,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正式拉開帷幕。今年金秋消費季以“綠色健康消費 金秋共慶豐收”為主題,在啟動活動現場,發布了綠色健康消費倡議,甘肅省天水市、陜西省西安市、貴州省臺江縣、廣東省清遠市等熱門消費地區通過屏幕進行農特產品推介和促銷舉措發布。舉辦地天津市通過現場制作、美食品鑒等形式,推介以小站稻、七里河海蟹為代表的津農精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對農產品來說更是如此。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位于大山之中,物產豐富,凱特芒是當地的特產。凱特芒具有質地細、味道甜、香味濃的特點,營養價值豐富,但曾經受交通不便的限制,凱特芒很少被外界熟知。這些年,通過電商直播,凱特芒這個藏在大山里的水果慢慢被人們看見。

  從一方屏幕到城市餐桌,近年來,電商直播在農特產品的推介、銷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次金秋消費季注重發揮線上平臺作用,打通農產品線上消費渠道,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本次金秋消費季,國內五大電商平臺發布了一系列創新而務實的助農惠農政策,以電商之力助推優質農產品走向四方。

  而在豐收節慶祝活動現場,各地也積極開展農產品推介活動,設置農產品、鄉村特色產業、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一系列特色展區,進行優質農產品、鄉村精品旅游線路等的推介,將豐收節的會場打造成優質農產品的“大賣場”,實現“慶豐收、促增收”。

  陜西省漢中市黃官鎮水井村的鄭富學帶著村里人編的藤編來到了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現場,在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藤編編成的籮筐、擺件、背包等一系列產品吸引了來往的人駐足。據鄭富學介紹,20世紀90年代,村里家家戶戶都會編。如今,藤編也成了村民獲得收入的一個來源。“我們在這兒擺了還不到一天,拿過來的兩個大的躺椅就都賣出去啦。”談起參加豐收節的收獲,鄭富學笑著說。

  農民節日農民樂,農民節日為農民。豐收節為農民搭建了展示風采的舞臺,農民登臺做主角,或載歌載舞表達豐收的喜悅;或通過講述分享他們所感受到的山鄉巨變;或作為運動員,在富有農耕農趣的體育項目中揮灑汗水……

  舞臺之外,一系列惠農助農的政策措施、一系列節日服務的發布推出,實現了把節日真正辦到農民心坎上。

  來自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的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作為農民觀眾代表來到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現場。據他介紹,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幾千畝,托管3萬多畝,涉4個鄉鎮24個行政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提到近年來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劉天華深有感觸:“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給我們這種種糧大戶的種糧補貼非常給力。從大的方面說,連續十幾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現在我們國家又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一系列措施對我們來說就像一顆顆定心丸,我們種起地來很踏實。”對于未來,他干勁滿滿地說:“相信我們的鄉村會越建越好,相信我們會迎來一個又一個的豐收。”

  禮贊豐收奏歡歌,致敬“三農”向未來。我們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華誕。75載崢嶸歲月鐫刻在古老的鄉村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書寫出一部壯闊奔流的恢弘史詩。豐收的故事還在繼續,正如歷史長河,始終奔流向前,永不停歇。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