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時間:2024-09-30 09:51:00 來源:農業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宋洪遠 字號:【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涵要求和重要意義、落實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實現路徑和主要措施,對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涵要求和地位作用

  從內涵要求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從“統”的角度看,農村土地屬于農村集體所有,這是農村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實現形式,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重要基礎。從“分”的角度看,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集中體現在農民家庭是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的法定主體。農村集體土地由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體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農民家庭承包的土地,可以由農民家庭經營,也可以通過流轉經營權由其他經營主體經營。從發展趨勢看,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投入,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從地位作用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制度安排。把家庭承包經營引入農村集體經濟,形成了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擴大了農戶的生產經營自主權,農戶能夠根據資源稟賦和市場條件,合理利用農業勞動力和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村分工分業的發展;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總的來看,這種雙層經營體制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既能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革的要求,又可以容納不同水平的生產力,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改革舉措和主要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改革步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階段。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圍繞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

  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同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進一步明晰土地產權關系、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201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把握好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實行“三權分置”。2016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明確將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作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2017—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作出了部署和安排。2021年1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提出要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

  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國農村土地產權權能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進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國2838個縣(市、區)、3.4萬個鄉(鎮)、55萬多個行政村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15億畝承包地確權到承包農戶,近2億農戶獲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頒證率超過96%,解決了388.7萬承包農戶證書未發放、1420萬畝土地暫緩確權、322萬戶確權信息不準等問題。與此同時,我國積極推進土地“穩權”工作,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漸次展開,進一步穩定了土地承包關系,為放活土地經營權,促進承包地有序流轉,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為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通過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要求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普通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2020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明確提出了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實施路徑。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農村改革實施方案》,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作出重要部署。除此之外,國家先后印發《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關于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指導意見》等,細化實化了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政策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增強其發展實力、經營活力和帶動能力,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能源泉。一是初步形成了以家庭農場為基礎、以農民合作社為中堅、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以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引領帶動小農戶發展的新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二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斷增加。2022年,我國家庭農場數量達到393.43萬個,其中縣級及以上農業農村部門評定的示范家庭農場20.18萬個,比上年增長19%;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為208.57萬個,其中縣級及以上示范社數達到20.94萬個,比上年增長10.62%。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培育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萬多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59家。三是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全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總數107萬個,比上年增長2.8%。各類服務組織持續把小農戶作為服務重點,服務小農戶數量占服務對象總數的85.7%,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總數的44.1%,基本形成主體多元、機制高效、體系完整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四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取得明顯進展。近年來,各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實現了集中連片種植和集約化經營,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截至2021年7月,全國已有1239個縣(市、區)、18731個鄉鎮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或服務中心,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超過5.55億畝。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推進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同年11月,農業部等3部門印發《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正式啟動。201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要求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由點及面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當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2024年6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運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過全面開展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國農村集體家底基本摸清,截至2022年底,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56.6萬個,以組為單位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民小組41.6萬個。已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量化資產總額為2.7萬億元,村均480萬元;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組量化資產總額為4169.2億元,組均100.3萬元。村級共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2億人;2022年全國向成員分紅的村6.2萬個,占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數的10.9%。2022年,我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6711.39億元,是2012年的1.9倍;全國村集體經營收益超過5萬元的村占比60.4%,比2012年增加38.8個百分點。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路徑和措施

  根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任務和要求,要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

  1993年,中央明確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二輪土地延包工作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要按照中央有關政策要求,盡快出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指導意見,深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工作。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因地制宜細化實化相關政策舉措,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順利延包。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各自功能和整體效用,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平等保護的格局。除此之外,要健全土地承包權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機制,對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權或將承包地退還集體經濟組織,也可鼓勵其多種形式流轉承包地經營權。

  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系

  針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較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能力較弱、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仍不健全等問題,迫切需要規范土地流轉市場、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體系。一是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和服務體系,構建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提供土地流轉信息發布、合同鑒證、糾紛調解等一站式服務,降低流轉成本,提高流轉效率。引入專業的評估機構對土地進行價值評估,綜合考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質量、基礎設施、市場需求等多個因素,形成科學的評估報告,確保流轉價格的合理性和準確性。引導土地流轉雙方簽訂規范的書面合同,明確流轉土地的邊界、面積、質量等級、流轉期限、流轉價格及支付方式等關鍵條款,保障雙方權益。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搭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中心或服務平臺,提供政策咨詢、法律咨詢、財務審計等一站式服務,幫助其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制定科學的評估指標和方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的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定期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帶動效果的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享受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據,對于帶動效果顯著的主體,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獎勵。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等模式,實現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三是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引導支持力度,鼓勵其積極開辟新的服務領域,探索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有效方法路徑,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范圍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等環節及金融保險等配套服務延伸。研究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服務標準和服務規范,強化服務過程指導和服務效果評估。加強服務價格監測,強化服務合同監管,推廣使用示范文本,規范服務行為,保障農戶權益。

  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針對集體經濟組織內生發展動力不足、農民財產權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等問題,迫切需要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充分釋放和彰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勢。一是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服務功能。積極開展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使用權入股等風險較小、收益穩定的經營活動,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帶動農民增收。二是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在明確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權屬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村民合理分享集體經濟增值收益。同時,健全農村資源資產流轉交易所得的利益分配機制,使更多的農村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等流轉交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發展。加快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監管監督及風險防控體系,確保集體經濟組織的健康運行。三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圍繞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資產收益權權能,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開展集體資產收益權抵押擔保、有償退出等試點,研究制定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退出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具體辦法,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有效途徑。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原主任)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