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福建省?菌糧共舞“一分田”
時間:2024-09-30 09:15:2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施樂樂 唐茜 字號:【

  山海相依,丘陵聳峙,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一分田”種什么?之于糧食安全而言,“國之大者”水稻為先。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許多山區農戶不只想要田間“產得出”,更傾向產出高效益。

  在深入踐行大食物觀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糧食”與“良食”之間的關系,從“管飽”到“管好”?為此,福建把保障糧食安全和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相結合,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耕作條件,探索推廣菌糧復合經營模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提升”,致力做到精耕優作每“一分田”。

  稻菌輪作穩增收

  黑木耳是三明市尤溪縣富民興村的特色產業,采收期從11月持續至翌年4月,大部分的福建“冬木耳”來自這條閩西北黑木耳產業帶。

  2023年10月上旬,尤溪縣西城鎮七尺村“冬閑田”里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尤溪縣青宏農業專業合作社忙著組織工人將黑木耳菌棒下地擺場,菌棒通過輸送帶源源不斷傳入田中,一條輸送帶一天可下1.8到2萬袋,一片片“冬閑田”變成了菌棒的“海洋”。

  “收完木耳之后,我們就著手耳場清理,之后轉入水稻種植管理。”尤溪縣青宏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林允虎說。

  早在2013年,“菌糧兩手抓”便是尤溪發展特色農業的共識。多年來,尤溪縣聯農帶農,巧做“菌糧”大食物觀文章。如今,尤溪縣菌糧輪作八千多畝,栽培有將近七千萬袋的黑木耳,帶動2000多戶從事菌糧輪作生產,解決了2600多人就業問題。

  稻穗翻涌、菇香四溢,共同勾勒出鄉村特色農業的無限豐景。同樣,在龍巖市漳平市,近萬畝的“香菇-水稻輪作”模式也逐步成熟,解鎖了土地的增收“密碼”。

  象湖鎮是福建省較早開始實行菌稻輪作的地方,最開始鎮里只有幾家摸索生產,后來整個鄉鎮的村民都爭相大面積栽植,農戶實現由“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如今,漳平市建立了菌稻輪作示范基地,將象湖鎮、溪南鎮的“香菇-水稻”核心示范區列為鄉村振興“一縣一片區”核心區加以扶持,通過集中培訓、組織現場觀摩等方式,加強菌稻輪作技術培訓推廣。

  “菌稻輪作”的生產與“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經營相輔相成,致富了一方百姓。村民們干勁更足了,越來越多的青壯年也開始回到家鄉、守業創業。

  目前,漳平市約有3422個農戶從事香菇生產,栽培規模合計9300萬棒,產值達4.5億元,稻田每畝綜合產值可達5萬多元,均采用“香菇-水稻”輪作模式,香菇生產基地不斷擴大,成為漳平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并形成相應的產業鏈。

  近年來,福建利用糧食收獲后的冬閑田或農田發展食用菌,逐漸實現一田多用,穩糧增收。

  2023年,福建以香菇、黑木耳、竹蓀+水稻、玉米等輪作為主,全省菌糧輪作面積4.3萬畝,總產量約18萬噸(鮮品)、總產值約15億元,涉及30個縣(市、區),初步形成了點多面廣的發展格局。

  生態循環為綠色生產“加碼”

  今年5月底,在漳平市靈地鄉,占地約313畝,量近525萬的廢舊菌棒正有序進行回收。集中回收后,通過就近發酵和深加工等方式將廢棄菌棒資源化利用變有機肥,依托專門處理廢棄菌棒的工廠,對廢棄菌棒進行變廢為寶,用作土壤肥料,還于稻田中。

  這是龍巖漳平創新“香菇-水稻輪作”模式的一個重要舉措。“菌渣還田”有利于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減少香菇病蟲害的發生,提高香菇的安全衛生品質。

  為了解決菌棒還田浸泡產生的大量溢流退水,象湖鎮東坑村還推進連片菌菇廢水凈化濕地項目,通過截流、凈化、處理等環節,切實把好尾水“排流關”,種出“綠色菇”。

  與此同時,尤溪縣西城鎮七尺村將黑木耳采收后,農戶將菌棒就地“脫衣”、堆積發酵回田,用作基質有機肥,為下階段的水稻種植作準備。

  作為尤溪主推技術之一的菌糧輪作模式,正從“經驗的標準”走向“數據的標準”,持續為綠色生產“加碼”。

  “田少地薄,水稻一畝產值也就是1800左右,把所有成本扣完,只能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很多農戶會選擇效益更高的黑木耳。我們‘硬性要求’充分利用冬閑田,種完黑木耳后一定要種一季水稻。”尤溪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楊彬說,“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對菌糧輪作進行試驗跟蹤,現在可以比較精確把握菌渣回田數量這個度,改良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地力,實現菌糧‘雙豐收’。”

  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結構改良,“菌渣回田”的綠色實踐伴隨著福建各地菌稻輪作模式探索而深入推進。除了現成的菌渣,一些“廢料”也被納入可“回田”利用的范疇內。

  “竹蓀一畝180多斤,可以長4~5茬,首茬一兩個月,第二茬15到20來天就可以長成,前兩批的產量占百分之八十。”農戶卓偉強說。走進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高唐村,大棚底下的土壤上鋪蓋些許秸稈,“星點”冒頭,“鵝卵”點地,這些是正在生長的竹蓀。

  在將樂縣,“秸稈”是竹蓀獨特的“營養基料”。今年,將樂縣高位推動,將秸稈綜合利用和菌糧輪作模式相結合,實行以秸稈為原料生產食用菌基質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

  去年冬至今年春,將樂已落實采用秸稈基料栽培大球蓋菇、竹蓀2000畝,每畝要求使用基料量4噸,在栽培過程中,整個秸稈利用率不能低于基質原料的20%,每畝使用達到1200公斤的秸稈。

  “有了政策的助力,越來越多食用菌栽培戶加入秸稈‘還田’行動,實現了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互利雙贏,促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將樂縣農業農村局主任科員熊水榮說。

  菌糧輪作尤其是菌稻輪作兼具異科輪作和水旱輪作的優勢,將菌渣或其他廢料還田作為有機肥,使得循環農業的生態效益愈發凸顯。據福建省部分農戶反映,菌渣還田種植水稻后,化肥用量減少30%以上,農藥用量也明顯減少,每畝成本節約60多元,水稻增產10%以上。水稻優質高產,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保護了農業生態。

  福建深耕探索菌糧輪作模式多年,具備一定的推廣發展基礎。但鄉村勞動力制約、現代設施大棚發展滯后等問題,則是發展路上的“硬梗阻”。

  由于光照條件不同,產地在面對“菌糧輪作”時,難免要搭棚、拆棚,往復循環,造成大量勞力和資源的浪費。

  為攻克這個問題,漳平市溪南鎮下林村菌稻輪作示范片通過村統一流轉土地20畝,建設鋼結構“菌稻”輪作示范大棚20畝,實現產業提升,租賃給村民聯片進行香菇與水稻輪作。

  “菌稻”輪作示范大棚根據每塊田地建設,農戶通過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租用大棚,可獨立自主進行耕作與食用菌栽培,此模式改變了老舊的人菌合居模式。此外,農戶各自支付田租并自主管理維護大棚,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繳納每畝每年500元大棚建設服務費,該模式扣除高標準農田租金后可為村集體實際創收1萬元。該項目既盤活了土地,減輕了菇農勞動力和栽培生產力的投入,又實現菇農和村集體經濟增收雙贏。

  實踐證明,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菌糧輪作模式高質量發展的破題之鑰。在福建漳平、尤溪、邵武等菌糧輪作主產區,生產栽培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較完善,菌糧輪作模式發展勢頭也更足。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