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信陽毛尖”的主產區和核心區,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堅持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發展,先后榮獲中國十大生態產茶縣、“三茶”統籌先行縣等30多項國家級榮譽。全區現有茶園面積63.5萬畝,茶葉產量5.7萬噸,涉茶綜合產值達117億元。從一片葉子,到一個產品,再到一個品牌,如今,茶產業已成為浉河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突破口。
產業為基 增強發展硬實力
緊抓“三品一標”,為“信陽毛尖”進入標準化、專業化發展新階段提供堅實支撐,并把項目建設作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聚焦項目建設各環節。
抓好“三品一標”。在品種培優上,加快推動“信陽10號”茶樹種質資源圃建設,加強品種保護、培育和傳承,持續從源頭上改良茶葉品種。近三年共投入資金1500萬元用于培育推廣,建成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1個,全區“信陽10號”良種覆蓋率達20%以上。在品質提升上,“山水浉河·云賞毛尖”區塊鏈溯源體系成功上線運行,八大名茶山頭2.5萬畝茶園的每一片茶葉都有了專屬“身份證”。推進生態茶園、有機茶園建設,八大名茶山頭全部實現統防統治,全區共建成生態茶園25萬畝,占茶園總面積的40%以上,95%以上的茶園達到了綠色生態標準。在品牌打造上,全力推動“信陽毛尖521”高端綠茶品牌建設,支持一批有影響力的本土茶企塑造獨立品牌形象。通過拍攝廣告、制作歌曲等方式,在央視、學習強國等媒體平臺對信陽毛尖區域公共品牌進行推廣。在標準化生產上,引導傳統茶企對采茶、制茶設備更新換代,全市第一條信陽毛尖智能化生產線運行投產,生產成本和產品標準實現“一降一升”,也標志著信陽毛尖茶葉生產從憑經驗做茶邁入了看數字制茶的新階段。
推進項目建設。將茶產業發展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緊密結合,圍繞設施建設、產業鏈供應鏈完善提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數字茶園建設等領域組建茶產業項目庫,共謀劃儲備重點項目65個。同時,建立茶產業重點項目聯席會議推進督導機制,確保項目引得進、落得下。2023年以來,浉河區成功與中茶公司等8家企業簽定戰略框架合作協議,與日本靜岡縣茶企建立友好聯系,重點引進幫利夏秋茶生產加工項目。
實現機制聯動。建立“平臺公司+運營公司+村集體+村民”“龍頭企業+中小茶企+合作社+村民”等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茶園托管;建立“主理人+茶農+村民”合作共贏機制,盤活農村資源資產,通過委托經營、統一運營等方式,實現抱團發展;建立“國有公司+專業企業”協同合作機制,謀劃實施茶園道路提質升級改造等一批項目,有效破解產業發展中面臨的資金、運營、管護等瓶頸。
加強融資帶動。推廣綠色金融體系,推動金融“杠桿式”幫扶,拓展“政府貼息、銀行扶持”普惠型金融,創新推出“茶鄉快貸”“惠茶貸”金融幫扶政策,全區累計發放貸款7176戶、13.39億元,有效解決了茶農和小微茶企項目啟動無資金、擴產難融資的難題。
融合為要 提升發展競爭力
鞏固拓展浉河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優勢,堅持茶文旅一體化發展,將浉河茶鄉打造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2023年,浉河區實現茶文旅綜合收入50.1億元。
豐富茶文旅內涵。充分挖掘茶史、茶歌、茶藝、茶人等相關歷史和民俗文化,將浉河茶文化融入中國茶文化、世界茶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和境界。同時,豐富拓展新興茶文化,通過舉辦圍爐煮茶、炒茶大賽、茶文化研學等活動,培育新消費群體。目前,全區已建成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點46處,鄉村振興示范區內群眾70%的收入都來自于茶文旅產業。
拓展茶文旅載體。建成一條環線。對環南灣湖道路進行全面提質改造,目前,全長44.6公里的最美環湖茶源綠道已全面建成,將沿線4個景區、7個田園綜合體、8個茶驛站、16個“一橋一景”和35個景觀節點有機串聯,南灣湖、文新茶村、何家寨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以及郝家沖村等鄉村旅游示范村串珠成鏈,帶動茶文旅產業快速發展。扮靚一片茶園。主打好山好水好茶,建成茶主題民宿36家、露營基地33個、茶莊園28個,帶動農民就業近萬人,戶均增收3.2萬元,茶文旅富民強區的效應進一步突顯;以鄉村輻射城區,合理布局大眾茶館、共享茶空間,實現串點、連線、擴面,基本構建全域、全季、全業態、全年齡段的茶空間格局。用活一套平臺。利用茶文化節、國際飲茶日、非遺日、重大節慶活動等,開拓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傳播渠道,多維度展示茶文化和旅游資源的魅力。
創新茶文旅業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養學體智”的全產業鏈,推動茶文旅業態更新迭代,全方位、多類型打造精品消費場景。打造鄉村精品場景。布點打造“八大山頭九道灣”系列經典茶文旅目的地,通過實景解說、沉浸式短劇等方式,實現“一灣一主題”“一灣一特色”。打造紅色研學場景。圍繞大別紅營、柳林革命老街等景點,豐富紅色研學、紅色文創、國防教育、戶外拓展等新業態,打造紅色文化創意產業園。打造非遺文化場景。實施非遺點亮計劃,推動樓畈村汪家拳傳習所、柳林老街豆腐聚落、信陽毛尖非遺傳承所等新型非遺體驗空間建設,通過沉浸交互、數字藝術和裝置藝術,加速培育“非遺+”新生態。打造城區夜游場景。豐富全天候文旅產品供給,圍繞浉河兩岸,做好茶攤提升、煙火市集、新八景提質改造,推出夜間燈光秀、茶藝演繹等特色活動,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
擴大茶文旅交流。創新“走出去”形式,積極參加國內外茶博會、展銷會等專項活動,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茶文化推廣。搭建“請進來”平臺,承辦農民豐收節、茶文化節等活動,全面展示浉河茶文化、講好浉河茶故事。
科技為芯 激活發展驅動力
堅持把強化茶科技支撐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條件。
發展思路開放化。在種植、生產、銷售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做創新、多元信陽茶,建設茶科技展示館、信陽毛尖茶文化博物館、毛尖盞陶瓷藝術館,多維度展示新時代茶文化魅力,推動茶產業綠色化、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健康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生產加工數字化。在種植上,完善智慧茶園配套設施建設,推行茶產業數字農業集成應用技術試點,實現“機器換人”,目前,全區機采茶面積達20萬畝。在加工上,以信陽毛尖為主導,在做優紅茶,創新推出白茶、花茶、冷泡茶等新式茶飲的同時,積極開發茶醫藥、茶美容等領域茶衍生品,推動茶產品向高端化延伸。目前,以大別山佳茗、崧潤茶油為代表的深加工企業已經開發出茶籽油、茶面膜、茶多酚含片等產品。在管理上,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迭代升級數字茶園大腦、“1+N”數字化農業平臺等應用建設,目前,浉河區數字農業指揮中心、茶產業指揮平臺兩個數字化農業應用管理終端已成功上線。
科技攻關前沿化。錨定創建國家一流創新平臺目標,以信陽師范大學為載體,籌建大別山實驗室,聚焦兩茶(油茶、茶葉)領域種質資源、精深加工、綠色低碳、高效栽培、營養健康和數字化智能化加工技術等領域難題瓶頸,集中攻關、協同創新,加快培育兩茶新興業態及未來大健康產業布局,培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推動兩茶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者系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委書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