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擘畫徽風皖韻新畫卷——安徽省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建設觀察
時間:2024-09-02 11:18:12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采訪組 字號:【

  盛夏時節,江淮大地,綠意蒼翠,生機勃勃,處處洋溢著喜悅與希望。

  這是一片“富饒”之地,田疇沃野,稻浪連片,“皖”里裝了更多中國糧;

  這是一片“秀美”之地,小橋流水、白墻青瓦,田野、道路、河流等相映成景,景美人和的“詩與遠方”令人向往;

  這是一片“和諧”之地,小積分激發大能量、喚醒文明鄉風,黨群同心,激發干事創業新活力,深化“千萬工程”的安徽表達愈發清晰……

  學以致用方能行穩致遠。安徽在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千萬工程”——“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即全省到2027年建設1000個左右的精品示范村,1萬個省級中心村。從皖南水鄉到巢湖之濱、從皖北平原到皖西山鄉……一幅幅產業興、村莊美、村民富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

  近期,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感受安徽“千萬工程”的強勁脈動。

  端穩“皖糧”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安徽堅決扛穩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重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多種糧、種好糧”重要回信精神,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和糧食安全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大國糧倉的“皖糧”分量更足。

  “夏收糧食總產量351.9億斤,位居全國第三,比上年增加3.7億斤,增長1.06%”。日前,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傳來了好消息,今年安徽夏糧再獲豐收,成績喜人。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安徽全省上下對糧食生產這件事的高度重視。今年年初,安徽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指導意見》,為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畫好了“施工表”“路線圖”。從良田到良種、良機、良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中國飯碗里“皖糧”又多了幾分。

  驅車駛入北大荒集團安徽農服七星小崗示范區,農田連塊成片,田埂、機耕道、溝渠等基礎設施扎實齊整,讓這里的農田既能排能灌,又能宜機作業,還能穩產高產。放眼望去,“農業強國,小崗先行”的稻田畫訴說著現代農業的好“豐”景。

  2018年,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的3名職工入駐小崗村,改水田,做示范,引領當地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和農業生產模式,帶動小農戶真正融入到現代化大農業當中。“2018年我們技術員剛來的時候,當地機插秧很少,現在周邊農戶基本都實現了機插秧。”北大荒七星小崗示范區負責人陸向導介紹,“我們希望通過試驗示范,做給當地農戶看,帶著他們干,幫著他們賺。”

  據了解,北大荒模式在小崗村的復制推廣就是通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來實現農業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的一體化發展。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益,也增加了農民收入。

  北大荒集團安徽農服七星小崗示范區是安徽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徽加足馬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2023年畝均財政投入2500元,2024年提高到3000元。同時出臺《安徽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優質項目評選辦法》,營造建優建好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氛圍。截至2023年底,安徽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256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75.2%,比全國高20個百分點。有了良田加持,糧食生產更有底氣。

  除良田外,安徽在良種、良機、良法上持續發力,助力夯實江淮糧倉。

  今年夏收時節,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的百畝小麥高產攻關示范田里也傳來了好消息:經省市專家組測產,最好的一塊田畝產高達846.84公斤。

  豐收佳績離不開徐淙祥對農業科技的重視與運用。作為一名種地的“老把式”,徐淙祥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道理。近幾年,他從種子入手,通過技術攻關與雜交選育,培育出“太豐8號”“太豐3號”等小麥新品種和“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周邊的農戶種上了優質種子,鄉親們種的小麥在平均畝產500公斤的基礎上再增收150公斤。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安徽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培育“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2家,居全國第2位,全省年制種能力達10億公斤,居全國第4位,年種子銷售額居全國第3位,連續5年成為全國水稻種子出口第一大省,糧食增產的種業力量愈發強勁。

  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全省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這是安徽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的顯著成果,也是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的應有擔當。

  做精“特產”

  徽茶、亳藥、岳西黑豬、霍山石斛、長豐草莓……這些耳熟能詳的安徽農特產品,伴隨無數安徽人一生的舌尖記憶,如今在全國也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并成為引領當地“出圈”的流量密碼。安徽立足資源稟賦,突出地域特點,形成集群優勢,強化特色產業的顯著標識,讓“土特產”帶活鄉土資源,實現了“各地有一樣,各地不一樣”。

  眼下,碭山縣部分早熟梨品種陸續采摘上市,受到了市場的歡迎,梨鄉處處是產銷兩旺的豐收景象。皮薄肉厚、汁水多纖維少、甜而不膩,獨特的口感與風味讓碭山酥梨風靡全國。從傳統的種樹賣梨到農文旅融合發展,近年來,碭山酥梨的“滋味”越來越甜,小酥梨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走進碭山一號梨園基地,樹梢氣候監測儀、智能化滴灌設施、靶向噴藥機……各種信息化設備穿插在整齊栽種的梨樹間,為這片果樹保駕護航。酥梨之所以能長得更好、賣得更多,除了自然條件“打底”外,也離不開“數字”的加持。近年來,碭山縣大力實施“數字果園”建設工程,通過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賦能酥梨產業,實現了對果園遠程監控和精準化管理的同時,保障了有效供給,碭山酥梨“品種好、品相好、品質好、品味好”的產品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果農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傳統優勢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安徽鄉村土特產也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世界三大珍饈之一,鵝肝在世界各地的高檔餐廳中都身價不菲、廣受歡迎。然而,很多人想不到,這些鵝肝可能并不是來自法國,而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中國向全球出口的鵝肝中,有約一半就產自這里。

  地處大別山山區的霍邱縣水資源豐富、丘陵草地廣闊,當地人歷來有養大鵝的傳統,養殖經驗豐富。而且,霍邱的氣候也和法式鵝肝專用品種朗德鵝在法國的原產地很相似。20多年前霍邱引入朗德鵝,到如今全縣年養殖加工已達400多萬只,產鵝肥肝5000噸以上,鵝副產品1.8萬噸,年產值近20億元,是全國最大的縣級鵝肝生產加工基地之一,不僅給當地帶來了就業崗位,也拉動了經濟的發展。

  秸稈變肥料,秸稈變飼料……您聽說過秸稈變衣服嗎?在全國勞模、安徽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杰的眼里,秸稈是個寶。作為重要的可再生資源,秸稈富含熱能和碳、氮、磷、鉀、微量元素等成分,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的作物秸稈量很大,利用好了是一筆不可小覷的“財富”。豐原集團經過二十多年的自主創新,在以秸稈為原料,利用生物合成技術發展生物材料、生物能源以及生物肥料、秸稈制糖高值化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僅實現了秸稈的高值利用,而且助力了農業農村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充分利用好秸稈這一資源,安徽大力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在確保糧食安全和穩產增產的前提下,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行動,有序擴大皖北肉牛養殖規模,推進秸稈資源過腹轉化增值,力爭再造一個千億級的綠色食品產業。

  走進合肥市肥東縣橋頭集鎮霧耕植物工廠,噴灑器不停歇地向四周散射氣霧,種植托盤上,綠油油的蔬菜展現出勃發的生命力。掀開托盤,一簇簇潔白的根須映入眼簾,根系發達,活力旺盛。得益于無土氣霧栽培技術,以最少的資源實現萬物生長的夢想在這里照進了現實。“霧耕種植脫離了土壤,每一滴營養液,都在無菌條件下進行調配,從根源上杜絕了細菌與真菌的交叉感染,保證產品無鉛、汞、鎘、砷等重金屬污染,無大腸桿菌污染,無化學農藥殘留。”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氣霧種植,實現了“種得科學,吃得健康”。

  酥梨、徽茶、江淮小龍蝦、亳藥中藥材、皖北大豆、沿淮糯稻6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覆蓋全省12個市,新創建10個農業產業強鎮,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1.2萬億元……高質量的鄉村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安徽特色產業遍地開花,鄉村振興欣欣向榮。

  扮靚“村容”

  盛夏時節,花草飄香,沙潁河北岸風景正好。走在太和縣稅鎮鎮姚寨村的村道上,移步皆是景,處處好風光。近年來,姚寨村乘著鄉村振興東風,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心打造特色美麗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并一躍成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日俱增。

  姚寨村的變化是安徽深入實施“千萬工程”,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了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安徽在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補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桃花源”,村莊“高顏值”正不斷提升農民“幸福值”。2023年7月,安徽省在黃山市召開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現場會。“到2027年,全省計劃建設1000個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統升級建設省級中心村總數1萬個以上。”會上,安徽省委明確,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安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號工程”,也是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礎工程”。今年3月,安徽省委一號文件《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公布,專門對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進行了系列部署。如今,徜徉江淮大地,特色民居錯落有致、農家庭院古樸舒適、巷陌鄉間干凈整潔、創意墻繪多彩多姿,抬頭是“畫”,入目皆“景”。

  老屋舊木、船錨漁舟、石磨馬鞍……行走在合肥市肥東縣長臨河古鎮“花田僑鄉里與花田時光里”民宿,老物件隨處可見。“鄉村文明要有生命力,必須有文化和藝術來賦能”,這是民宿老板方向奎的堅持。基于自身的經歷與情懷,方向奎把民宿打造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對老宅深院進行再整理,利用原生態的自然再造,將農耕文化、民宿文化、人文藝術揉合在一起進行深加工,江淮民居的現當代表達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突出鄉土特色,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是安徽一直以來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堅持。“要精準把握‘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的核心要義,以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以產業富民強村為主線,以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基礎,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績溪縣家朋鄉尚村,生機盎然的片片荷葉,競相開放的朵朵荷花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成為盛夏一道靚麗的風景。

  尚村被稱為皖南最后的古村之一。近年來,績溪縣深入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模式,堅持在保護傳統村落與推進鄉村振興上雙向發力,著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的和美鄉村,實現傳統村落向景區村莊的美麗轉變。尚村依托豐厚的歷史底蘊,深挖文化內涵,在保護傳統古村落景觀的基礎上,打造以民俗文化體驗、特色美食品嘗、戶外休閑運動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讓歷史“活”起來,讓旅游“火”起來,讓群眾“富”起來,走出了一條傳統村落保護與現代文旅有機融合的發展之路。

  漫步黃山市屯溪區屯光鎮南溪南村,村落整潔有序,庭院鳥語花香,隨處可見的“豆腐干將軍”“白豆腐美人”等創意卡通提示牌惹人喜愛……

  南溪南是遠近聞名的“豆腐村”,豆制品加工銷售是村里的主導產業。但與豆腐產業相伴而生的是煤煙污染、污水橫流、噪音擾民,村子一度臭氣熏天。面對這一痛點,南溪南結合“五清一改”和“雙園創爭”等工作,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干凈了起來,面貌美了起來。為了推動村莊從“一時美”到“長久美”,南溪南村開展“美麗庭院”示范戶評比活動,鼓勵村民扮靚自家庭院、門前巷弄,人人不甘落后,人人樂在其中,村莊越來越美,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怡然自得。

  截至2023年底,安徽全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8.4%,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1.8%,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1.5%……環境整治提升正不斷擦亮鄉村之美。

  聚力“共富”

  安徽不斷探索強村富民有效路徑,注重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聯農帶動作用,通過發展鄉村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創造就業機會,把農業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這一套生態養魚系統,實現了魚菜的共生,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活水養魚,魚肉更緊實,更鮮美;養魚水種菜,菜的營養更豐富,更健康。”安徽有機良莊副總經理張雷介紹。

  走進有機良莊的養魚基地,一個個整齊排列的集裝箱里魚兒游得分外歡快。工廠化的循環水養殖新技術模式,通過豎流沉淀、物理過濾、生物凈化、植物吸附等方式,科學調控養殖水體、生態處理養殖尾水、保持養殖水體循環高效利用。同時,集成控溫、控水、控料、控氧等先進技術和數字漁業管理平臺,讓魚兒的成長擁有最舒適的溫度和氧氣,魚兒的品質更優、口感更好。“就像我們當初提的目標一樣,我們希望通過一整套的現代化養殖,給老百姓餐桌供上優質魚”張雷說。

  數字化技術賦能漁業養殖工廠化應用場景,不僅帶來了產業效率與產品品質的“雙提升”,也讓周邊農戶的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搭上了“致富快車”。截至2023年末,有機良莊共帶動周邊農戶1300余戶、吸納脫貧戶685戶、帶動脫貧村人口1385人,培訓技能型人才45850人次。近年來累計向當地老百姓發放土地租金、產業分紅和工資5000多萬元。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安徽圍繞農業農村重點領域,不斷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做好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的大文章,廣大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錢袋子越來越鼓。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4元,實際增長6.3%。

  大隱于市,小隱于野。年逾近百的樹木、古井,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鄉建學堂,古樸與時尚結合的民宿,走進肥東縣長臨河鎮白馬社區山口凌村,可以感受到的是滿滿的鄉村煙火氣和那一抹淡淡的鄉愁。這座巢湖北岸曾經的“半空心村”,正在煥發新的時代魅力。

  守著好山好水卻無人問津。2020年5月開始,山口凌鄉村振興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合肥市鄉村振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鄉村振興項目試點為契機破題,高規格推進山口凌村人居環境改善與和美鄉村建設。環境美了,產業興了,村民收入也水漲船高了。

  “我之前是在肥東縣城干保潔的。自從回到村里參與農家派飯,收入比干保潔翻了3倍。”談到如今的生活,正在廚房忙碌的王娟滿臉笑意。腿腳不方便的王娟為了養家糊口,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聽說村里搞農家派飯活動后,她也決定回到村里發展,經過培訓之后, 她正式參與了農家派飯,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且收入翻了番。

  為讓村民們富起來,鄉投公司創新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來村公務活動、學習考察、觀光旅游等客源,根據自愿原則由當地農民或者回鄉創業者提供餐飲服務,讓大家吃上一頓地道的農家菜。為確保村民們合法合規有序經營,鄉投公司統一配備“農家派飯”需要的桌椅、餐具,統一辦理經營餐館需要的相關證件,統一進行烹飪技能和安全生產培訓,統一運營把客人們領上門,為村民解了后顧之憂,讓她們安心從事派飯。

  在山口凌,只要想干事,人人有事干。房屋租賃、項目建設、新業態經營,解決臨時用工和提供就業崗位,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突破1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萬多元。2023年,安徽全省農民收入跨上新臺階,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144元,首次突破2萬元,同比增長8%。農民“錢袋子”更鼓了,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共享“人和”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安徽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中,注重弘揚傳統文化,同時融入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不斷涵養文明鄉風,提升鄉村“氣質”,從“風景美”邁向“風尚美”。

  “這是我們的村級治理積分平臺,每名村民的積分情況在這里一目了然。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生活用品,也可以用來積攢到年底,按1積分等于1元錢的標準進行兌現。”在太和縣趙集鄉雙龍村愛心超市,米面糧油以及洗衣液、牙膏等常見生活用品擺滿了貨架,村書記王利峰向記者介紹村里的積分制,“別小看了這個小積分,在我們村的治理中,可發揮了大作用。現在村民之間越來越和諧了,村民們投入村莊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更高了”。

  怎么把村民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怎么讓村民們之間的關系更和諧,是王利峰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終,他帶領村“兩委”創新積分兌換機制,通過“小積分”推動黨建引領、信用建設、群眾自治互融共進,共建和美鄉村。村民通過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可獲得積分,積分不僅可以兌換米面糧油等各類生活用品,還可以用來充值到社保卡內。雙龍村聯合太和縣農商行建立積分兌換系統操作平臺,年底結余的,以1積分兌換1元錢的標準,可變現到社保卡內,群眾可以用于繳納水電費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

  不僅如此,積分在雙龍村還能“生金”。“村民的積分越高,在農商行的授信額度就越高,而且貸款利息越低。這對于有貸款需求的村民來說,解決了大問題。”王利峰說。近年來,太和縣農商銀行與太和縣政府簽訂《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為目標,將鄉村治理元素納入積分兌換范圍,并與授信額度掛鉤,讓信用變資本、讓資本變財富。作為試點村,太和縣農商行根據村民積分情況有序推進雙龍村“整村授信”,按照積分檔次,“60-70”“71-80”“81-90”“91-100”積分的,分別授信10萬元、20萬元、25萬元、30萬元,利率分別為6.5%、5.5%、4.35%、3.65%,充分滿足了村民發展產業、經營商業的資金需求,為產業興旺添了一把火。

  近年來,安徽各地陸續采用積分制推進基層治理,通過創新運用積分制方式,在激發群眾主體性、提升組織協同性、增加制度可持續性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經驗做法,鳳陽縣小崗村的美德銀行激發崇德向善之風,促移風易俗,霍邱縣坎山村村級“網格化+積分化”管理制度增強愛美向善意識,推動村莊持續變美……積分制在安徽鄉村治理中更有力、更有效,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文明鄉風、和諧鄉村的建設,除了靠制度,更要靠人。安徽各鄉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作用,同時秉承“用群眾的方法、解決群眾的事情”的原則,用好“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妥善化解矛盾,推動農村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來到安慶市桐城市,不得不提“六尺巷”。“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所道出的寬容、禮讓、謙和讓人津津樂道。“六尺巷”的內涵精髓就是挖掘和引導人們用內在力量解決問題,近年來,安徽桐城市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和諧”文化注入基層治理,創新推出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

  走進桐城市大關鎮百嶺村高擺組,這里一改過去“臟亂差”的舊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自從高擺組設立了百姓評理說事會后,人人都參與村組事務,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開展得有聲有色。“自我規劃、自我整治、自我建設、自我管理”的基層治理方式也被稱為“高擺經驗”。“高擺經驗”實現了村莊發展與村民自治的高度融合,也是“六尺巷”精神的最好彰顯。

  在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虹光村,有這樣一支調解隊,他們由村里威望高、有口碑、鄉親認可的村民、新農人等組成,每當村里發生矛盾時,調解隊第一時間到場,運用“作退一步想”理念,讓村民一起評事議事,于無形中消解對立雙方的情緒,妥善化解矛盾,維護村莊和諧穩定。

  皖糧增底氣,產業強銳氣,環境養靈氣,治理添和氣。江淮大地上,處處好風光、人人精神氣,徽風皖韻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加快繪就,且定將越繪越美,越繪越精彩!

  (采訪組成員:王磊、何曉霞、楊宗輝、陳敬謙、汪洋)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