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地方傳承發揚傳統烹飪技藝和餐飲文化,培育特色小吃產業集群,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這為鄉村發展“舌尖經濟”、打造地方特色美食品牌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是擴大內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是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推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舉措,也是踐行大食物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放眼全國,多地鄉村已經在致力挖掘開發當地特色美食資源,其中一些鄉村特色美食備受消費者青睞,成功“出圈”,成為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如陜西省禮泉縣袁家村的西北美食街,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的“逍遙鎮胡辣湯”、廣東省佛山市均安鎮的“均安魚餅”。然而,在鄉村美食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品牌建設不足、農文旅融合不夠等現象,在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時,還有一些關鍵因素需要注意。
以特色為核心,挖掘美食資源。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關鍵是要有能立得住、叫得響的美食產品。鄉村美食屬于“土特產”,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發展鄉村美食產業,需要對當地的美食資源進行摸底調查,明確特色、用好優勢,培育拳頭產品。挖掘美食資源,不僅要傳承發揚地方傳統的烹飪技藝和餐飲文化,也要綜合考慮當地的資源環境、農產品種類等因素,不斷強化特點、鞏固優勢。挖掘美食資源時,可以借鑒其他地方美食,但不能照搬照抄,要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避免過度內卷化和同質化,實現差異化發展。
以標準為引領,保證美食品質。對于消費者來說,“美食名鎮”“美食名村”這一招牌形象,是在對每個產品、每頓餐食的體驗中逐漸積累形成的。為了避免在美食中出現偷工減料、偷梁換柱等行為,以標準化生產保證美食品質一致性就十分重要。標準化不僅能夠保證菜品質量,更有利于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促進特色美食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例如,沙縣小吃、齊齊哈爾烤肉等都有行業協會或地方政府制定的生產經營標準作為規范。標準化不僅要體現在食品加工環節,還要貫穿包裝、營銷等各個環節,塑造統一穩定的品牌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標準化是圍繞產品品質的標準化,并不意味著相同的味道。在制定標準時,要給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品牌打造等方面留出空間。
以美食為基點,推進食旅融合。“美食名鎮”“美食名村”不僅強調美食產品,更突出了“村”和“鎮”具有游玩和居住屬性的空間。鄉村美食有著與城市不同的煙火氣,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可以沿著“美食+旅游+文化”的方向發展,通過“舌尖”帶動“腳尖”,構建以“食”為基礎,帶動“游”和“住”,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培育特色小吃產業集群,豐富美食種類,拓展美食功能,推動小吃產業鏈協同發展,實現規模化效益。打造美食消費新場景,比如開辦美食節、開設美食展館等,同時挖掘開發當地文化旅游資源,讓消費者在村鎮吃好玩好,慕名而來、盡興而歸。
以安全為底線,守護舌尖安全。“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確保食品安全是發展美食產業的底線思維,也是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的必然要求。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壓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同時,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在鎮、村里建立監管隊伍,并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確保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推進,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打造“美食名鎮”“美食名村”大有可為,要匯聚多方力量,挖掘開發鄉村特色美食資源,為鄉村“增味添香”,讓鄉村有美景也有美食,有詩意更有溫情。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