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有名的“糖罐子”“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
先后3次到廣西視察,作出“要立足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讓更多‘桂字號’農業品牌叫響大江南北”等重要指示。廣西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
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念好“專”“鏈”“品”三字訣,全方位挖掘特色資源,多層次配置產業要素,走出一條符合廣西實際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道路,叫響了“桂字號”農業品牌。
做法成效
廣西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圍繞打造“桂字號”農業品牌,持續優化規劃布局、積極推動全鏈發展,在“專”“鏈”“品”產業三字訣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挖掘各種有效資源,構建起頗具競爭力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
——做實三個“專”,專規謀劃、專項統籌、專班落實,高效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個地方特色產業要想發展起來、發展好,必須遵循現代市場機制和產業自身規律。廣西立足發揮資源優勢,結合產業特點,突出規劃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因“產”定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支撐作用,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規謀劃。廣西充分結合國家和自治區各類“十四五”重大規劃,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編制出臺了《廣西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廣西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以及區域布局,提出了“十四五”期末全區特色產業集群總產值超過1萬億元總目標?!兑巹潯访鞔_構建了“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10”就是“做強做優糧油、糖蔗、蔬菜、水果、蠶桑、茶葉、中藥材、畜牧業、漁業、生態林業十大特色產業集群”,“3”就是圍繞培育壯大農業經濟發展新增長點,重點做優現代種業、設施農業、數字農業三大現代農業支撐產業,“N”就是立足特色優勢資源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一批“優中優”“特中特”“小而精”亮點特色產業,例如重點做精蠶桑、芒果、水牛奶、牡蠣等全國排名前列的亮點產業,積極培育壯大稻漁、南珠等一批特色產業。此外,針對三產融合、基礎設施、經營主體、市場物流等基礎性戰略性環節,細化出臺了17個專項配套規劃,實現了廣西特色產業規劃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形成了全區協同、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特色產業規劃體系,為我國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繪制了廣西版塊的戰略藍圖。
專項統籌。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特色農業工作,每年召開區、市、縣四大班子成員參加的全區農村工作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以現代特色農業為主題的全區現場會或推進會等,推動形成大抓特色農業產業的濃厚氛圍。2021年,統籌協調23個成員單位,成立自治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產業發展專責小組,負責全區鄉村產業振興組織協調工作,積極統籌各類發展要素,著力打造“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2023年,全區投入中央和自治區財政銜接資金109.65億元用于鄉村產業發展,惠農補貼總額達到209.69億元,較上年增長28.41億元,同比增長15.67%,惠及5459.5萬人次。
專班落實。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為推進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廣西在自治區、市、縣(區、市)三級分別組建了產業發展專責小組辦公室,作為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專門辦事機構,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和制度“五保障”,按照“長期化、專業化”機制運行。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還針對打造千億元特色產業集群組建了十大重點產業專班,由相關行政部門和科研推廣機構人員組成,具體統籌相關產業的政策扶持、投入保障、科技支撐等工作。一些縣(市、區)針對特色強、產量大、帶動廣的產業成立專班進行推動。比如,大新縣設置了青梅產業發展辦公室,三江縣組建了茶產業化管理辦公室。為確保產業發展工作落實“最后一公里”有人盯,廣西各地以村為單位,充分銜接用好前期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從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干部、村屯干部中選聘一名產業發展指導員,重點向農戶宣講產業政策、協調項目落地、開展技術服務等??偟膩砜矗瑥V西在自治區、市、縣(區、市)、鄉鎮、村五級,構建起了縱向貫通、橫向協調、精干高效的特色產業工作隊伍體系。
——鍛造三條“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有力激活市場主體。
“農業不加工,到頭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廣西立足“土”“特”,通過縱向鏈條延伸、橫向功能拓展等形式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協同重構,不斷提升特色產業輻射帶動力和競爭力。
延伸產業鏈。開展農產品加工集聚區提升行動,強化延鏈補鏈強鏈。堅持“頭”“尾”一塊抓,統籌布局區域特色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綜合加工轉化率。一是優化布局。立足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和產業基礎等因素,按照聚焦優勢、重點突破原則主動對接國家布局,這種布局不受縣市行政區劃限制,可以一大片,可以一條線,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例如,在左右江流域重點建設秋冬蕉和芒果優勢區,在桂南、桂西南發展火龍果、百香果等南亞水果優勢區。二是做深加工。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把農產品加工業從種植業延伸出來,持續推進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持續提升,2023年達到68.3%。積極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持續拓展產業鏈條,已經發展出火龍果色素、木瓜蛋白酶、菠蘿蛋白酶提取等延伸產業。三是推動集聚。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建設,推動產業向載體平臺集聚。如,河池市宜州區積極打造劉三姐桑蠶高效生態產業核心示范區,深入探索桑園種植和蠶繭生產新模式,形成以種桑養蠶為主,兼顧桑蠶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休閑觀光的多元發展格局。四是促進融合。堅持走“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對接科工貿”發展之路,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行動,促進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餐飲、信息等業態融合。
提升價值鏈。廣西通過農產品全鏈條技術創新與加強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管理,推動特色農業農產品價值鏈的持續增值。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應用,配優建強研究推廣體系。目前,廣西已創建6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實現14個設區市科技園區和星創天地建設全覆蓋。組建了22個創新團隊開展科技攻關推廣,研發突破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新技術。在國內首創“光驅避”防治荔枝蛀蒂蟲技術,無蟲果率可達95%以上;率先提出的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獲批農業農村部重大引領性技術。二是培育龍頭企業“鏈主”。大力培育并引導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擔任產業鏈“鏈主”,以“龍頭”帶“鏈條”,以“龍頭”促增值。截至2023年,全區累計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876家,其中,國家級58家、自治區級506家、市級1312家。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的成效越發明顯,比如,培育壯大2家國家級和5家自治區級、12家市級羅漢果產業龍頭企業,聯動500多家農民合作社一起發展,全產業鏈產值超150億元。三是促進農副產物商品化。加快推進甘蔗香蕉等農作物秸稈、甘蔗渣、木薯渣、果蔬殘次品和皮渣、畜禽皮毛骨血、糧食加工皮糠、水產品皮骨內臟等副產物綜合利用,開發新能源、新材料、新產品,加強加工副產物全值高值利用,充分挖掘特色產業的市場價值。
打造供應鏈。廣西積極推進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持續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暢通“快遞進村,優品出桂”大循環,促進產銷有效對接。一是加強物流示范縣創建。選定靈川縣等20個縣(市、區),對標農村物流高質量建設標準,持續健全寄遞物流體系、冷鏈物流體系、電子商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區20個標準縣創建縣已建成物流配送中心17個,完成率85%;中心鄉鎮寄遞物流中轉站186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2917個,完成率82%;自然村“村村通快遞”3.12萬個,完成率83.61%。其中,博白縣整合11家物流企業實行統倉共配,開通農村配送路線5條,月攬件量突破12萬件,月投遞量66.75萬件,日均配送快遞到村5000件。二是加快補齊冷鏈物流短板。優化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使用,推動建設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和縣級農產品產地冷鏈集配中心,進一步提升全區產地冷藏設施、冷鏈物流設施水平。截至目前,已建成縣級冷鏈物流集配中心72個、農產品產地保鮮倉(地頭冷庫)4470個,總庫容量259.85萬立方米。冷鏈物流基本覆蓋了從產地預冷儲存到加工運輸,再到配送銷售等全過程各環節,輻射帶動全區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超過15%。三是加強供應鏈數字化改造。結合銷售流通實際,建設一批“桂字號”農業品牌數字化農產品產地倉,支持運用“互聯網+”、云倉等模式,打造形成了廣西品牌農產品產地倉供應鏈體系。靈山荔枝在數字分選、數字供應鏈賦能下,銷售半徑擴大上千公里,建成投產西南地區首個農業智能產地倉——靈山農產品公共產地倉,供應鏈整體成本降低10%~40%。
——做強三個“品”,培育好品種、打造高品質、建強“桂”品牌,全面提升“桂字號”品牌溢價能力。
廣西把品牌建設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前端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行動,培優品種;中間實施質量興農綠色發展等行動,提升品質;后端突出“富硒生態、長壽壯鄉”等特色,打響品牌。
培育好品種。廣西大力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強化種質資源保存保護。全面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強化優異種質資源保存保護,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種質資源保存保護體系,現已建成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圃、場)9個,認定省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97家,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及中間材料10萬余份、畜禽遺傳資源約11萬頭(只)、水產種質資源32萬余尾(只)、蠶品種資源700多份;建成廣西首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成為全國三大地方雞種活體基因庫之一。二是加強特色品種提純復壯。積極舉辦中國(廣西)—東盟現代種業發展大會、“看禾選種”大會、“好品好種”擂臺賽等系列活動,啟動實施優勢特色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持續完善品種評價基地建設,強化農作物育種方向引導,在水稻、蔬菜、水果、甘蔗、蠶桑、畜禽、水產、中藥材等領域培育出一批“桂系”良種,從源頭上逐步解決品種同質化問題。2018年以來,獲得部級農業植物新品種授權180個,其中以“桂糖42號”等為代表的甘蔗新品種在高產、高糖、早熟、強宿根、抗病、抗倒伏等6項性能指標上,均優于原來多個進口品種,種植面積已占到廣西80%以上。三是加強良種繁育推廣。持續抓好制種大縣建設,完善建設廣西農業良種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充分發揮種業企業作用,提升特色農產品良種基地生產能力。2022年雜交水稻種子市值22.74億元,全國排名第五,占比達12.75%。目前,廣西已建成國家級水產良種場2個、自治區級水產良種場33個,年生產淡水魚苗超1000億尾,排全國第三。
打造高品質。廣西堅決落實“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要求,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水平。一是嚴格實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集成示范推廣耕地地力培肥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嚴格規范農藥使用,規定在農產品上市前規范化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主動公示質量安全承諾書,建立健全生產經營主體目錄和全程質量安全管控檔案。二是積極實施品質提升行動。通過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征品質監測鑒定,厘清品質與地域、氣候等內在關聯,加強特色品質保持技術集成和試驗轉化。堅持綠色導向和標準引領,以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全程質量控制農產品為重點,著力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三是推進產業全鏈標準化生產。圍繞主導品種,按照“有標貫標、缺標補標、低標提標”的原則,加快產品生產全過程、流通各環節標準的修訂,全面構建“桂字號”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積極建設南寧火龍果、魚峰區豇豆、陸川豬、巴平米、恭城月柿等8個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推動優勢特色產業生產工藝、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培育一批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例如,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相關標準已達569項,實現原料、加工工藝和產品質量有標可循、有準可依,保證了產品質量標準全過程統一。
建強“桂”品牌。廣西持續打好特色牌、綠色牌、長壽牌和富硒牌,圍繞打造高品質“桂字號”農業品牌,出臺了“桂字號”農業品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區域公用品牌為核心、以企業品牌為支撐、以產品品牌為基礎的農業品牌體系。一是創品牌。廣西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科學規劃農業品牌建設,持續完善頂層設計,以打造自治區層面“桂字號”農業總品牌為總目標,建立完善農業品牌培育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分類、分層、分區打造農業品牌,率先在全國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形成了“1個自治區級整體品牌(“桂字號”品牌)+N個區域公用品牌+N個企業品牌+N個農產品品牌”協同推進發展格局。二是推品牌。廣西牢牢抓住品牌營銷這個重要環節,綜合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及載體,持續做好農業品牌推廣,連續舉辦24屆廣西名特優農產品交易會、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1+7+N”系列活動、市長推介品牌農產品等展會節慶活動。廣西融入生態優勢、民俗文化、邊疆風情等元素,重點挖掘“桂字號”農產品背后的人文底蘊,豐富品牌內涵,讓品牌更具“神韻”。譬如,在吉隆坡、新加坡等地開展“茶船古道·新絲路”2023六堡茶行銷全球暨梧州六堡茶投資的推介活動。三是強品牌。持續組織參加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價值評比活動,指導農產品地理標志做大做強走出國門,不斷做優做精“桂系”品牌。靈山荔枝、百色紅茶、荔浦芋頭、恭城月柿等特色農產品已遠銷歐盟、北美及東南亞等地,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廣西富川臍橙、百色芒果、融安金桔和陸川豬等產品已進入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百強。據統計,廣西2023年中國品牌價值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數量全國排名第二。
在“桂字號”品牌農業建設引領下,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成效顯著提升。
一是產業整體規模穩居全國前列。截至2023年底,全區水果產量達3389萬噸,占全國總量的1/8以上,連續六年保持全國第一。柑橘、芒果、柿子、火龍果、百香果等種植面積和產量排名全國第一。蠶繭產量46.14萬噸,連續19年全國第一。茶葉產量12.01萬噸,連續五年全國前十。中藥材產量84.89萬噸,創歷史新高。
二是加速推動全區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化演進。全區累計創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9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產業強鎮64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10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42個。全區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6.11%。
三是“桂字號”農業品牌價值大增。全區累計認定“桂字號”農業品牌目錄6批次603個品牌,總產值超過1600億元,品牌總價值超過5000億元。2023年,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等成功入選全國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同時有14個地理標志農產品進入2023年中國品牌價值區域品牌百強名單,排名全國第二。其中,“柳州螺螄粉”“百色芒果”的品牌價值均突破100億元。
四是聯農帶農富民效應明顯提升。全區特色產業幫扶覆蓋率96.14%,2023年幫助脫貧人口實現人均純收入超1.5萬元、同比增長12.6%。“縣有支柱產業、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不斷鞏固提升。以水果產業為例,聯農帶農約70萬人,累計帶動150萬脫貧人口創業就業。
面臨的挑戰
調研也發現廣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面臨一些困難或挑戰。例如,“好物難銷”“優品難賣優價”現象仍然存在,特色農業發展融入區域協作和對外開放的國家大戰略不夠深入,特色農業發展的產業要素保障仍然不足,產業結構、集群化發展仍然不平衡,等等。下一步,廣西應在這幾個方面重點著力:一是在優質上持續發力、在擴量上保持克制。堅持立足特色優質,控制好規模,特別是在市場行情大好時,決不要輕易擴張,守得住“適度規模”。此外,應保持足夠培育耐心和足夠投入強度,加強品牌建設,在市場上有效建起“品牌”與“優質”強關聯。二是以構建穩定可靠的特色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為重點,把區位和農產品資源優勢與大灣區的精深加工、市場需求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促進廣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三是立足當地產業發展需要,系統謀劃,因產定策,將持續加大投入與推進政策集成創新雙管齊下,推進內部要素優化組合,夯實產業發展根基。四是結合對當地幫扶產業的優化調整,根據產業情況采用鞏固、提升、調整等策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同時,進一步創新產業育強爭優機制,推進專業化、技術化、生態化和聯合化水平。
經驗啟示
廣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有效實踐,為其他地區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可以總結為以下六個方面:
規劃引領需突出專業。規劃是最基礎、最具戰略性的工作,是一個關聯全局的重要環節,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廣西立足發揮資源優勢,結合產業特性和情況,加強頂層設計,用好規劃引領,做強做優十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效果顯著。這就啟示我們,地方在發展特色產業時,通過規劃進行系統性設計,特別是結合產業特性來謀劃,分類定規、一業一策,有助于地方建立清晰產業體系和采取針對性強的發展措施,從而有效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
推動工作需建強體系。推動工作,明確專人專班負責往往更有效率。廣西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組建專班、安排專人,使得工作推動更具機制化、組織化和貫通性,一方面能有效動員各級各部門的政府力量,整合各類資源,讓產業培育更成“體系”,另一方面,客觀上也使得地方在產業發展方面減少“短期”行為,更能久久為功。這就啟示我們,政府推動產業發展時,建立起一個專門工作體系,推進起來往往更有力度,更有效果。
夯實后勁需做足特色。發展產業,“特”的成色越足,往往發展越好越有后勁。搞好“特”字,應突出地域特點、用好當地資源、發揮品種優勢、體現當地風情,還應跳出地方看地方,集成優勢特色,避免簡單同質化發展。廣西抓住“特”字大做文章,但并沒有泛泛地搞特色,而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體系,規模上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布局上可以連點成片,也允許化整為零,模式上不貪大求全、力求做“精”做“專”。這種操作,使得廣西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并陸續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區域,如“中國芒果之鄉”百色、“中國大蠔之鄉”欽州、“中國富硒小龍蝦之鄉”貴港等。這就啟示我們,持之以恒地抓住“特色”,突出差異化,用好錯位發展,把特色有效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護欄”,是產業發展成功之道。
帶動產業需培育“鏈主”。龍頭企業代表著一個產業市場競爭力水平。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培育龍頭企業作為“鏈主”,并發揮其帶動作用,對于全產業鏈的打造和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有強大實力和影響力的領軍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標準制定、品牌打造等,能有效對上下游行業和同類企業進行整合,往往能帶活一個產業。這就啟示我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做好“產”字文章,需要大力培育龍頭“鏈主”,并發揮其引領作用,拉長“鏈身”,串起鏈條。
科技創新需注重配套。依托地方資源和歷史條件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而形成長久特色優勢,科技始終是把利器。廣西在打造十大農業特色產業集群中,基本建立了一套從前端種業研發篩選到品種推廣的專門產業科研體系。像柳州螺螄粉通過引進先進的專屬加工設備和工藝,提高了螺螄粉的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蔗糖產業也通過科技創新改進了制糖工藝,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提高了蔗糖的純度和產量。這些科技創新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也提高了產業門檻。這就啟示我們,一個地方產業若想在特色方向上走得穩、走得遠,應靠近一線,注重實用,從種業創新、生產加工技藝改善、配套機械改進等方面著力,建起一個適宜配套的科技支撐裝備體系。
提升影響需打好品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一個地方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最好的辨識標志,也是其競爭力的有力顯現。廣西落實“在農產品產銷對接上拿出管用措施”的部署要求,始終把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作為關鍵一環,主動策劃活動、利用多元平臺、采取多種形式,常年宣傳推介特色農產品,取得了明顯成效,產銷對接整體順暢,“桂字號”農業品牌在全國叫響,并成功走出國門。這就啟示我們,把特色農產品生產出來,還要賣得出去、賣出好價錢,就必須始終加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
(調研組成員:李永生、魏登峰、卿軍、武巖、李明艷、聞海燕、徐鴻飛、丁釔清、唐佳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