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問道鄉村文化傳承
時間:2024-09-02 11:14:56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作者:劉奇 字號:【

  中國的鄉村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薪火相傳的文化積淀。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頭在鄉村,主體是鄉村文化,載體是數百萬個自然村落。文化的本質是“人化”“化人”。所謂“人化”,即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所謂“化人”,即以共同認可的標準規范人的行為。鄉村振興,本質上是“鄉村復興”,復興農業文明時代的輝煌。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鄉村之于城市具有食物保障、生態保育、文化傳承三個自身獨有、城市沒有、未來必有的特殊功能,食物保障、生態保育是“塑形”,文化傳承是“鑄魂”,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

  傳承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義,鄉村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局限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更重要的在于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和優秀制度的傳承。

  思想理念的傳承。如順天時、量地利、應人心的農業哲學思想,這一被稱為人類文明的黃金定律理應成為我們行事的準則。再如崇尚集體的觀念,西方人稱呼中名在前、姓在后,中國人則是姓在前、名在后,彰顯出以家族姓氏為先的群體意識,而非西方以自我為先的個體意識。

  思維方式的傳承。農業的思維方式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遵循規律、適應自然,而工業的思維方式則是駕馭規律、人定勝天。在地球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當今時代,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追求生態文明。農業文明的特征是低效、平衡、被動;工業文明的特征是高效、失衡、盲動,生態文明思維就是既要借鑒農業文明的平衡與工業文明的高效,又要克服農業文明的被動和工業文明的盲動。

  優秀制度的傳承。中華民族煌煌五千年在鄉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制度。如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鄉村熟人社會,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團結,是內生性的有機融合,而西方人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團結則是外律性的機械組合,契約隨時可立可止,情感的建立則需要時間。由這種團結生成的“家園紅利”,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于鄉村社會矛盾的調處、資源的配置、鄰里的互助等意義重大,是鄉村社會的粘合劑,其產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歸屬感不可估量。在人口大流動的背景下,既要有現代契約精神,又要推進“家園紅利”的累積,讓這一傳統優質資源發揚光大。

  鄉村文化建設既實在又具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體應從十個方面抓起:一是興教育。下大功夫改變鄉村教育的頹勢,讓鄉村孩子就地就近讀書,為鄉村振興打牢人才基礎。二是續文脈。賡續農業文明之脈,讓老祖宗世代傳承的耕讀傳家以及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立體種養、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三是集器物。把傳統生產生活用具作為文物收藏起來留給子孫后代。四是修村志。發動退休教師、干部、文化愛好者及走出去的大學生把這場史無前例的鄉村蝶變記錄下來。五是承技藝。既要有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還應設立縣鄉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應進學校、進課堂,從孩子中培養繼承者。六是立鄉約。起自先秦,盛于兩宋的鄉規民約對社會治理尤其重要,一鄉一村應廣泛發動社會成員訂立符合當地實際的鄉規民約,以此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七是立家訓。一家之內,家長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無言之教謂之家風,寫成條文,掛在墻上的有言之教謂之家訓,有了良好的家風家訓,才能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風文明是社會文明的基礎,凡有家訓傳世的氏家大族,歷代名人輩出,成為一方楷模。八是開夜市。城市有著豐富多彩的夜生活,鄉村則是“月光下的孤獨”,幾千人的村莊開辦夜市既能活躍經濟,又可讓留守群體交流信息,溝通情感、消除寂寞。九是除舊弊。大力倡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明新風尚。十是辦賽事。挖掘民間各類能人,為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提供發揮特長的機會,歌舞、書畫、戲曲、體育、美食;豬牛羊、雞鴨鵝和各種土特產;各種農業技能都可舉辦賽事,村超、村晚、村BA、村美食的火爆出圈,啟示我們鄉村辦賽事的前景廣闊。

  守正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規律。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快速來襲,鄉村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守正,又怎樣創新,為我們提出了新課題,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之源之魂,守正就是要保根、護源、鑄魂,堅守原點、堅守初心、堅守自我。創新則需要在思想理念、方法路徑上準確把握,防止走偏。

  一是不能以工業文化代替農業文化。工業文化的理念是,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可以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農業文化則認為,人只是自然中的一員,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獲利于自然,還應返利于自然。我們在享受工業文化的成果時,也嘗到了它帶來的“苦果”。

  二是不能以城市文化改造鄉村文化。鄉村文化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唯一性,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村莊。城市文化則是一種沒有差異化、多樣化的雜交文化,它要求來自五湖四海的每個人都要統一于新環境中的市民文化,即以新環境中的市民文化“化人”。

  三是不能以現代文化置換傳統文化。傳統的都是落后的,現代的都是進步的,這是西方人的思維。對于五千年文明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中華民族不適用,不曾中斷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善于從傳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今人還照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古一體,知道我們到哪里去,必須知道我們從哪里來。

  四是不能以注入式參與取代融入式參與。送電影、戲曲、圖書等等下鄉,不管農民需不需要,喜歡不喜歡,以居高臨下的注入式讓農民被動接受,效果注定不佳。鄉村文化的主體是農民,他們既是受益者,更是擁有者、參與者、建設者、創造者,沒有他們的融入參與,鄉村文化便沒有生命力。

  不論我國經濟社會多么發達,對于由鄉而城的龐大社會群體而言,“兩個不變”將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即以“鄉”為基點的活動空間不會變:從鄉土社會走出去的每個個體時時都會泛起鄉愁,他們像一只只風箏,但線永遠被鄉愁所牽;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托不會變:一日三餐、人人需要,這是鐵律。建立在這“兩基”之上的鄉村文化,在傳承中活化,在建設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在共情中鑄魂,任重道遠。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