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黨中央決定設立5年過渡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今年是過渡期的第4年,也是關鍵之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為5年過渡期后農村人口持續增收致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指明了方向。
進入過渡期,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脫貧地區農村居民和脫貧人口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同時也應該看到,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雖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增收致富的基礎還比較脆弱,有的還面臨返貧致貧的風險。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事關千萬農民群眾福祉,事關農村社會穩定,檢驗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質量,亟須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
覆蓋更加廣泛的農村人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持續提升針對農村人口的兜底保障水平是基礎。過渡期后,無論幫扶政策怎么變,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都要長期堅持下去,不能有絲毫削弱,還需進一步加強。同時加快建設防止返貧促鄉村振興大數據系統,把覆蓋范圍從重點聚焦脫貧人口和邊緣戶擴大到所有農村人口,常態化抓好監測幫扶,確保應納盡納、應幫盡幫,穩定消除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轉變。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過渡期后,在制度安排上要體現農村人口短期目標向長期目標的轉變,“兩不愁三保障”等基本生活需要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個體生存問題向社會融入和認同的轉變,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不斷提升幫扶政策的主流化與可及性,確保農村人口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
落實更為精準的幫扶措施。農村低收入人口面臨的返貧致貧風險多樣,對生產生活發展有共性需求,也有個性需求,必須因人而異采取措施,才能幫扶到“點”上。過渡期后,建立更加科學的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可以準確評估農戶的幫扶需求,針對不同風險類型采取更精準更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切實幫助農戶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對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口,主要做好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要著力提升技能素質,強化產業、就業等開發式幫扶,幫助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同時針對欠發達地區實際發展問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實行差異化支持和重點幫扶,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讓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能夠共享鄉村振興和現代化發展成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