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千萬工程”,創造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發端于2005年的浙江“農民信箱”,伴隨“千萬工程”實施快速發展,歷經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走在了全國前列。“千萬工程”為浙江農業農村數智化發展提供了深厚沃土,數智化又反過來促進了“千萬工程”的實施。實踐表明,數智化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技術發展和實踐應用、效率和公平三個關系,因地制宜,因業施策,突出建用并重,暢通數據循環,為鄉村全面振興插上數智化翅膀。
搭建起支持數智化發展的四梁八柱
20多年來,浙江始終高度重視用數智化來撬動“千萬工程”迭代升級,強化數智化賦能“千萬工程”的保障體系。工作機制上,實行“一把手”負總責,成立“千萬工程”工作協調小組,每年召開工作現場會,定期表彰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2021年以來,浙江省將數字化改革作為“千萬工程”的重點任務。工作思路上,堅持系統思維,協同謀劃、一體推進,統籌建設美麗鄉村、人文鄉村、善治鄉村、共富鄉村、數字鄉村,將數智技術同“千萬工程”相匹配,把鄉村智治等作為重點任務。政策支持上,實行“千萬工程”設計規劃在哪里,部門的扶持政策、項目資金、指導服務、人員力量就配套到哪里。先后印發實施了《浙江省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行動計劃》《浙江省未來農場建設導則(1.0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導各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建什么”的原則,建設智慧農業、數字治理等應用場景。具體打法上,堅持閉環管理,責任到人,嚴格標準。注重先行先試,深入推進第一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將杭州等4個市、臨安等11個縣(區)作為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示范地區,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全省鄉村數智化發展。通過搭建“網上議事廳”,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等,讓政府、市場、集體和農民都參與共建。
數智化在“千萬工程”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生產方式轉變。一是提升了生產資料利用水平。杭州市山行農業建設的農業MES系統,針對不同作物,開發設計全流程數據生產分析工具,建立植物生長和生產管理模型。目前已在云南、新疆、陜西等10個以上規模化農業生產基地應用,種植品類涵蓋蘋果、西梅、藍莓等,面積超萬畝,實現了水肥高效和植保精準化,全年用水量僅為傳統種植模式的1/5,用藥量為1/10。二是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蘭溪市湯友貴家庭農場開展山地楊梅果園宜機化軌道改造和爬山虎等智能化機械應用,生產資料運輸用工量從原來的每年350多個工下降到120個工,累計節約人工65.7%,運輸環節年用工成本節省近7萬元;通過大棚智能管理,節約用水80%左右,畝節約人工成本270元,畝增效益7800元。農場每年直接經濟效益增加62.4萬元。三是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龍游縣國際花菇共富產業園建設了106座數智大棚、一個數智菌棒廠、一套循環農業中心,全年生產花菇200萬斤。相比傳統種植方法,實現了精準地溫濕度控制、智能噴灌、病蟲害監測和立體多層種植,產能提高了7倍,通過賦碼管理,不僅價格好,還供不應求。
推動形成新的合作形式,促進經營方式轉變。一是經營主體發生變化,從農民轉向“新農人”。衢州市柯城區在萬田鄉奕園村建設全國首個“阿里巴巴淘寶直播村播基地”。采用“孵、服、扶、輔、富”5F模式,讓農民當主播、手機變農具、直播成農活、數據為農資。目前,村播基地鏈接了68家電商直播企業、137名共富主播、2400多名從業者和16個村集體,培訓學員8857人次,2023年帶動創業就業1000余人,為16個村集體年增收732.3萬余元。二是經營路徑發生變化,從傳統經營轉向綠色高效。開化縣的“茶二代”汪洋是2019年返鄉的“新茶人”,將家中30多年的“御璽茶號”打造成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銷售+培訓研學+旅游”為一體的發展經營模式。通過數字化改造提升,讓茶園從“看天吃飯”轉變為“知天而作”,連續多年獲評有機認證企業,年游客接待量達5萬余人次,帶動茶農、低收入人群近5000人就業創業,“綠葉子”變成了“金葉子”。三是經營模式發生變化,從單一轉向多元模式。熊貓豬豬兩頭烏國際牧場以金華兩頭烏IP形象為核心,打造了集智慧養殖、科普教育、研學團建、休閑游樂、網紅打卡等于一體的互動樂園。通過建設5G數字化智慧養殖中心,以數據貫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知識驅動、虛實融合的產業生態。將周邊3鎮9村的6個A級景區村、30余處旅游景點系統整合,帶動村民就業超300人,村集體增收1330萬元。
提升鄉村建設水平,促進生活方式轉變。一是數智讓鄉村生活便利化。浙江著力推動建設鄉村數智生活館,通過提升改造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整合各類服務資源形成數智服務中心,建設1個鄉村數智服務場所、選聘1位鄉村數管員、建立1套長效運營模式、提供N類數智綜合服務。各村根據實際和農民需求設計,既有共性便民服務,也有特色服務,讓村民真正覺得“有用、好用、會用、用得久”。二是數智讓鄉村環境綠色化。各地都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現實基礎,有的借助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村莊土壤、水質、垃圾等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有的依托數字平臺實現信息集聚,加強多元主體溝通聯系,實現村莊智能化和精細化管理;有的利用數字技術展示未來場景,傳授綠色生活知識,形成內部循環的可持續管理體系。三是數智讓鄉村資源效益化。常山兩山合作社通過開發縣級生態資源云腦數字化應用平臺,收儲閑置資源2.4萬畝,收儲估值近20億元;成立生態資源交易中心,完成資源掛網275處,成交200處,成交金額7115.2萬元,平均溢價率達45.6%。
提升鄉村治理水平,促進治理方式轉變。一是數智強化黨建引領。衢州市對“三聯工程”(組團聯村、“兩委”聯格、黨員聯戶)進行迭代升級,開發“浙里黨群心聯心”系統,打通整合“村情通”等資源,提供匯總分析、智能研判、預警整改、任務下達、服務集成、考評統管等功能。目前,應用已覆蓋全部鄉鎮、村社,共有7.6萬名黨員參與聯戶,8955名村“兩委”干部參與連格,6905名干部組團聯村,完成事件任務450萬件,群眾滿意率98.2%。二是數智服務基層治理。浙江省優化省級村(社區)基層組織信息管理系統,推動形成數字監管“一張網”、整體智治“一張圖”、基層治理“一件事”,打造線上線下事件處置聯動體系,有效推廣“善治積分”等一批數字化治理新模式,實現省級可網辦事項網上申請率、網上辦事率、掌上辦事率、跑零次實現率、材料電子化率均達100%。村民由過去的“有事到處找村干部”轉化為“線上溝通監督,線下解決完善”。三是數智提升自治效能。現在留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兒童,每次議決重要事項都為參與人不足發愁,數智技術讓空間距離不再是問題,村民參與積極性和效率極大提升。義烏市李祖村本村村民706人,招引創客235人,全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通過“有禮的祖兒”微信小程序,村民、創客和游客都可注冊成為“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通過積分體系整合六大類社會治理場景,形成“共建、共融、共享”。
鄉村數智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數智化在“千萬工程”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數智化作為重要新質生產力必將發揮更大作用,而且將愈發明顯。鄉村數智化要實現高效可持續化發展,首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關系。浙江“千萬工程”實施過程中,數智化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取得顯著成效,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良性互動。“有為政府”主要體現在前瞻布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數智化應用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和區域行業協作,優化營商環境和監管體系;“有效市場”主要體現在尊重數智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市場主體自主選擇,充分利用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以數智技術的新應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二是技術發展和實踐應用的關系。數智化技術發展關鍵在落地,重點在應用。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2022年農業生產信息化率僅為27.6%,“一二三”產融合實際上在很多地區是“三二一”產逆向推動。傳統農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海量生產要素和資源,要通過數智技術和數據資源賦能,打造符合實際需求的應用場景,不盲目追求“高大上”,而要聚焦產業發展最急需和老百姓需求最迫切的方面,開發好用、實用、易用的數智化產品。三是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數智化浪潮貫穿到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環節、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無疑將形成一些平臺和資本流量集中、數據集中,也可能導致形成壟斷,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受制于人”,必須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要進一步發揮數智化協同創新、價值共享的優勢,推進新興技術、產業、模式與傳統農業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形成農民利益聯結新機制,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紅利”。
在處理好上述三個關系的基礎上,要在五個方面著力。
以數智化催生更多農業新質生產力。一方面通過數智技術、智能裝備集成應用等,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農業生產由勞動、土地、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施“AI+”,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另一方面運用數智化手段,充分挖掘和釋放鄉村文化、旅游等各類資源優勢,探索發展農文旅融合等新產業新業態,助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
從重建設向建設和應用并重轉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平臺和基礎設施,優先開發輕量級應用,避免重復、分散、過度建設。要堅持需求導向,從“建起來”轉向“用起來”,進而讓數智化平臺“活起來”。要加強數智化基礎設施和平臺等運營管理,探索多元化運營管理模式,防止因運營機制不暢而“不了了之”。要充分動員廣大農民參與,讓數智技術真正下沉鄉村、貼近百姓,避免“數字懸浮”。
因地制宜推進數智化發展。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結合鄉村發展實際,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分類別、分步驟推進數智技術在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等方面應用,避免“齊步走”“一刀切”。尊重農民意愿、聚焦農民需求,明確發展目標任務,有序推進重大平臺應用。根據不同產業特點,通過數智化賦能精準發力,做強做優做大特色產業。
著力提升數據精準度和有效性。要擴大數據采集范圍,打破數據壁壘,推動國家、省、市、縣、村等各級各類信息平臺數據互通共享。規范數據收集、存儲、加工、應用等全生命周期處理活動,制定不同產業的統一數據標準和格式規范,提升數據精準性和可用性。更加注重數據資源向數據資產轉變,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
抓牢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聚焦生物育種、綠色低碳、農業科技裝備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大力推進技術自主創新、協同攻關。加快培養一批服務鄉村的數智技術復合型人才,完善支持數智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入農業數智發展領域。
(調研組成員:張國慶、劉洋、胡杰華、張珊、王蕓娟、馮嘉宇、魏若璇、康婷、許陽)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