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仁化縣平甫村培訓基地自2015年成立以來,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上的獨特做法,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高度肯定。2023年10月17日至22日,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到村任職選調生鄉村治理(幫扶)主題培訓班在廣東平甫村基地圓滿舉辦,100名來自廣西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村黨組織書記參加了此次培訓。培訓期間,筆者深入平甫基地,實地考察了基地如何精準培養農村實用人才賦能鄉村振興的做法與經驗。
主要做法
此次培訓班從訓前調研、集中授課、現場教學、研討交流、跟蹤服務等五個環節,精準調研掌握學員思想、精準對接教與學,引導參訓學員潛心學習和思考鄉村治理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
訓前調研摸需求。“宜未雨而綢繆”,平甫基地在接到選調的學員信息后,首先就是電話聯系。充分了解學員素質結構、村子發展狀況和存在問題,摸清楚學員學習需求、知識弱項、能力短板和經驗盲區。通過問題導向精準確定授課主題,確保有的放矢、按需施訓。
課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培訓師資既有相關領導和專家學者授課,又有“學員變教員”的現身說法。平甫村基地自成立以來,得到了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政策類師資力量主要來源于韶關市領導班子,并且基地推動學員變教員,引導優秀學員走上講臺傳授經驗。
專題研討搭平臺。白天上課,晚上研討。晚飯后,平甫基地便組織學員專題研討。設置“如何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產業”等專題分組研討,學員們把當前面臨的困惑擺到臺面上,互相交流意見、分享經驗。相關領域專家現場一對一、面對面答疑解惑。
現場教學拓思路。培訓設置了現場教學點南雄市靈潭村。靈潭村是南粵古驛道上的一個紅色革命老區村,2016年被列為省定貧困村后,通過建強村黨組織,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發展優勢,蛻變成年人均收入2.3萬元的示范村。在靈潭村,這些擔任廣西重點幫扶縣的村黨支部書記的學員們上了一堂黨建引領點亮鄉村治理的生動課程。
跟蹤服務做后盾。集中培訓結束后,基地針對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分別組建由班主任、產業技術專家、鄉土專家組成的跟蹤服務團隊,通過微信、電話、個別現場指導、集中回訪指導等形式開展后續跟蹤服務活動。根據學員產業發展需求,有計劃深入學員村子、田間地頭、農產品加工廠,開展“一對一”“面對面”技術指導服務,了解他們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合理化指導建議,鞏固培訓效果。
經驗體會
打通“教”與“學”閉環鏈路。農民學員學習的需求是快學、快懂、快用、快見效。教師要了解學員需求,掌握成人學習特點,遵循成人教育規律。幾年來,通過不斷地總結思考,平甫村基地圍繞“為什么講、講什么、怎么講、講得怎么樣、學員憑什么認可”這些教學基本問題,構建起問題導向、課件備精、課堂講活、現場教學點打造、跟蹤服務五個環節抓培訓鏈路,形成了打通“教”與“學”閉環鏈路的精準授課教學法。
增強學員與基地、教師的黏性。培訓期間,農民學員直接面對學員群體,基地及基地的管理團隊。培訓基地需要關注學員間的橫向鏈接,以及學員和基地、授課教師間的縱向鏈接,把對學員有用的東西串聯起來,把已講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分享,把往期學員的好做法進行推廣,以便學員更好地系統性學習,增強學員的歸屬感。
提供跟蹤服務,促培訓提質增效。2016年平甫基地便著手開展跟蹤服務工作,包括三方面:一是教師指導,教師的電話對學員全公開,以線上指導和線下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二是傳幫帶,以地級市為單位,讓有帶動能力、樂于幫助人的學員,帶動發展能力弱的學員;三是基地搭建產品流通、產業項目信息平臺對接學員的產業。通過開展跟蹤服務工作,一是能讓基地了解學員參加培訓收獲的程度,包括學習成果轉化的程度;二是了解培訓存在什么問題,為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提供了方向;三是為進一步對學員點對點指導搭建了平臺。
打造與教學目標相呼應的現場教學點。現場教學的打造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讓現場教學適合培訓學員,與授課內容相呼應,引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這期培訓班的學員都是村黨支部書記,基地就選在了集黨建、鄉村治理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于一身的靈潭村。二現場教學的目標是讓學員善于發現問題,善于開拓創新,善于轉化成果。在參觀現場教學點的同時,既能看到可學習借鑒之處,也能發現其問題,并思考探索解決之道。
相關建議
調訓要建立透明的制度。有些省份調訓的學員素質較高,調訓人員到位及時,但有些省份比較滯后,這就需要考慮調訓的模式、措施如何改進。一定要抓住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原則與方向,建立透明的調訓制度,能夠增進各地的相互了解,有利于互相借鑒,激發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打造高水平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基地教師教學團隊穩定是培訓提質增效的前提。要借鑒平甫基地經驗,選聘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勇于創新、富有活力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行業專家組建師資團隊。同時,也要提高基地包括班主任、帶班老師、財會人員在內的管理團隊的質量,促進管理團隊與師資團隊的交流互動,發揮合力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教材開發要跟上時代步伐。教材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載體、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開發和編寫出適應農業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的教材,既要體現內容的先進性、實用性,又要體現語言的通俗性、易受性,讓農民朋友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專業化編寫隊伍要對農民的學習規律、課程建設規律有深入的了解與研究,切實保證教材建設工作有章可循,確保高質量教材進入農民教育培訓課堂。
優化豐富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載體。聚焦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服務隊伍建設,不斷優化服務模式、延長服務半徑。要建立一個長期有效服務學員的平臺,方便基地與學員對接,從而有效解決學員遇到的困難、指導學員發展產業。
(作者單位: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