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受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的影響,全球糧食生產與農業生態系統都面臨著嚴峻考驗。2023年,我國就發生了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干旱等氣候災害,對糧食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因此,應當堅持底線思維,增強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韌性和適應性,不斷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科技投入,比如培育適應能力更強的作物品種,大力推進防災設施建設,強化氣候變化監測預測預警等。同時,要加強應急救災體系建設,根據不同的區域、作物、災種和環節,為災后生產恢復提供精確有效、科學可靠的應對措施。只有真正讓糧食生產從“看天吃飯”轉為“知天而作”,才能有效應對各類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來源:《經濟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