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城鄉共生、關系緊密的區域實際,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系統推進“五大振興”,全域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
聚力產業發展,全域賦能組團帶動,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區級構建五大城鄉融合發展組團,以大項目、大產業輻射帶動鎮街發展。東部組團依托青島自貿片區,聚焦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引進建設京東方等總投資2300多億元的57個重點項目,帶動王臺、紅石崖街道產城融合發展。南部組團依托董家口港區,聚焦綠色低碳新材料和氫能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引進建設金能、美錦等總投資過千億元的77個重點項目,帶動泊里、瑯琊鎮港產城融合。中部組團依托東方影都,聚焦影視文旅產業,形成“東有靈山灣、西有藏馬山、一區多基地”發展格局,建成了110平方公里的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西部組團、北部組團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國際種都,聚焦高效農業、休閑農業,實施現代種業、數字農業“雙強”行動,引進清原種業等種業企業25家,培育寶山藍莓、海青茶、大村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集群,爭創省級以上知名農產品品牌22個,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30個。
鎮級實施“1213”工程,以產業振興集聚區和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激發鎮域發展活力。發揮鎮街上聯城市、下接農村的樞紐作用,建設12個鄉村產業振興集聚區、13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吸引城市產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向鎮街流動,把鎮街建成產業興旺、財源充沛、人口集聚的鄉村經濟中心。12個鄉村產業振興集聚區累計引進項目332個,完成投資28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234億元,帶動就業3.7萬人。13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總面積達186平方公里,涉及96個自然村、7.9萬人,投資56.4億元實施項目297個,楊家山里和畫美達尼成功創建市級示范片區,張家樓成功創建省級示范區。
村級建設特色農業園區,以規模化、現代化經營引領鄉村產業升級。鼓勵村集體引進新型經營主體,以特色農業園區為抓手,推動現代農業與農事體驗、休閑采摘、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累計建成373家規模以上農業園區和181家畜禽規模養殖場。通過“企業+園區+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托管和流轉50.7萬畝,占農戶家庭承包總面積的70.1%。土地規模化經營55.2萬畝,規模化經營率89%,糧食播種面積72萬畝,總產量突破26萬噸,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現代農業發展實現共贏。
聚力鄉村建設,城鄉一體協同聯動,繪就美麗宜居畫卷
基礎設施協同配套。城鄉路網一體布局,新改建農村公路467.5公里,道路硬化實現“戶戶通”。城鄉客運一體化運營,公交車、快遞實現“村村通”。市政設施一體改造,城市供水管網延伸至245個自然村,農村飲水管網改造提升200余公里,自來水集中供水率99.7%;5G基站改造建設8984處,5G網絡正在加快向農村延伸;天然氣管道實現“鎮鎮通”。
生態環境協同建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體現農村特點、注重文化傳承,累計投資17.5億元建成市級以上美麗鄉村166個。統籌相鄰村莊資源,一體化設計、片區化打造,形成8個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創建105個省級以上鄉村旅游品牌。連續5年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打響“路域環境、農村改廁管護、農村垃圾、生活污水、農業生產廢棄物、村容村貌”六場攻堅戰,完成626個自然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驗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和無害化處理達到100%,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
公共服務協同供給。統籌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建設青島大學醫學醫療中心等重點醫療項目,提升改造675處村衛生室,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牽手組建五大健康服務共同體,促進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均衡化。實施教育強鎮筑基工程,采用集團化、“1+1”聯盟、跨區域合作等辦學模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統籌城鄉就業創業,將農民納入就業創業扶持范圍,搭建“智找活”產業人才供需通平臺,開發農村公益崗位2萬余個。構建全域養老服務格局,創新實施“1+N+6”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新模式,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驛站)達335處,服務總量突破700萬人次。
聚力鄉村治理,黨建統領共治共享,譜寫和美幸福篇章
提升黨組織戰斗力。配強涉農鎮街領導班子,三輪累計選派超600名機關和國企干部,組成鄉村振興工作隊聯鎮幫村。常態化舉辦農村黨組織書記“頭雁爭先”擂臺比武活動,推動形成比學趕超濃厚氛圍。率先實施村級組織規范運行提升工程,探索實施村級民主管理“一二三四”工作法,優化民主決策“四審四議三公開”工作流程,建強基層戰斗堡壘。
提升人才支撐力。開展“優選計劃”和“三支一扶”大學生招募工作,為鎮街選調干部后備人才305名,選調社區工作者518名,推動人才結構年輕化、專業化。定向補充農村教師、衛生專業人員611名,緩解教育、醫療等領域基層工作壓力。成立鄉村振興研究院,打造“政產學研創”五位一體協同平臺,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深入推進鄉村發展。實施農民教育培訓提質行動,舉辦直播電商、中式面點師等技能型人才培訓班,參訓農民超過6萬人,培育省齊魯鄉村之星37人、市鄉村之星21人,137名“土專家”“田秀才”獲得農民職稱。
提升文化凝聚力。深化文明村鎮創建,獲評全國文明村5個、省級文明村鎮75個,市級文明村鎮覆蓋率達到100%。深入移風易俗,推進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建設,探索形成“1+4+5”婚俗改革新區模式。實施文化惠民,建成國家一級標準鎮街綜合文化站23處、24小時圖書館15處,村級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強化農村非遺保護,非遺項目增加至86項。
提升社會善治力。率先建立“黨建引領、體系支撐、積分牽引、科技賦能”的“德育鄉村”模式。通過將村民在環境保護、睦鄰和家、公益奉獻、自治守法等方面的表現進行量化積分、兌換獎勵,引導群眾自覺參與村莊治理,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的生動局面。
聚力鄉村改革,系統謀劃集成創新,激活共同富裕動能
集成開展“三社一司”綜合改革。創新“黨組織+專業合作社+共富公司”新區模式,探索建立黨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戶間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成立黨支部領辦田園(土地托管)、勞務、鄉舍三個合作社,區屬國企和村集體共同搭建經營共富公司,把土地、資產、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統籌利用起來,讓村集體和村民更加有效地參與二三產業發展,實現強村富民。
深入實施“兩股一改”。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農村集體土地股權化和改造原集體經濟組織治理機制為抓手,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投資物業型”“產業帶動型”等8種特色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穩慎開展農村宅基地改革。開展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采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鼓勵引導國有企業、龍頭企業參與鄉村建設發展。寶山鎮大陡崖村對村內20余畝常年閑置宅基地,采取部分退出的方式予以收回,每戶村民得到貨幣補償10萬元,引進企業投資1000萬元打造高端民宿項目,村集體通過“租賃保底收入+企業盈利分紅”每年增加收入10萬元,實現了企村共贏多方受益。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