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項目實施以來,天津市堅持高站位組織、高效率推動、高質量落實,通過強化協同、重點發力,創新“1234”模式,逐步完善“頭雁”培育體系。
聚焦“一條主線”,把準“頭雁”培育“方向標”。緊緊圍繞鄉土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推動“頭雁”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一支“素質高、干得好、留得住”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將“頭雁”培育納入市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十項行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重點任務,科學設計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指標,全面壓實培育責任,保障“頭雁”項目高質高效落實。
完善“兩個保障”,走實“頭雁”賦能“路線圖”。一是完善需求保障。針對“頭雁”的不同產業類型和需求,實行“線下集中授課、線上點餐自助、考察互訪貫通、外出調研觀摩、政策幫扶指導、實踐創新提升”“六位一體”培育模式,幫助學員強化政治理論、加強專業技能、提高實踐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素質。二是完善服務保障。建立“雙導師”培育機制,為每名學員配備一名校內專業導師和一名校外實踐導師,校內導師由天津農學院碩士生導師擔任,校外實踐導師由市農業農村系統處科級干部或優秀企業家兼任。通過建立“有技術專長、有政策跟進、有發展優勢”的三人小組,不斷激發“頭雁”發展內生動力。
實施“三項工程”,激發“頭雁”示范“引擎力”。一是“奠基”工程,讓“頭雁”占席位。指導各區農業農村部門將“頭雁”納入到各類人才發展計劃當中,通過真金白銀的人才資助政策,進一步健全人才服務鏈條,打造良好的“頭雁”孵化生態。二是“護航”工程,讓“頭雁”飛得高。按照“扶上馬、送一程”工作原則,搭建聯動平臺,充分發揮天津市鄉村振興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和天津農學院校友會等平臺的作用,幫助學員獲得政策、金融、智庫、科研等方面的扶持,幫助“頭雁”搭橋結對。三是“和聲”工程,讓“頭雁”聲名遠揚。通過中央電視臺《鄉村振興中國行》和市《都市新聞60分》《鄉村振興怎么干》《美麗鄉村說》《鄉村尋游記》等欄目對“頭雁”項目實施情況以及學員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報道,不斷提升“頭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建立“四類機制”,譜寫“頭雁”興農“協奏曲”。一是“直通式”成長機制。進一步打破身份、學歷制約,對于特別優秀的“頭雁”人才,建立“頭雁”申報職稱綠色直報通道,讓“農民”變“專家”。已有2名學員獲得正高資格,7名學員獲得副高資格。同時,構建鄉土人才職業申報路徑,會同市人社局將“頭雁”資格納入農業職業經理人申報條件,提供評定指導服務,鼓勵學員通過職業認定,拓寬成長路徑。二是“協同化”培育機制。聯合北京、河北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共商中國農大、北京農學院、天津農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簽訂框架協議,成立京津冀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培育聯盟。在“頭雁”培育的培訓實施、路徑設計、模式創新、政策扶持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打造鄉村人才培育新的發展模式。三是“輻射式”聯動機制。指導區級農業農村部門,瞄準學員需求,定期組織聯合會議,深入走訪,專題研究,制定扶持舉措,對于相對較弱的“頭雁”,采取重點跟蹤包保制度,多次“家訪”,得到了學員的一致認可,助力“頭雁”帶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生產經營穩中有進,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大部分“頭雁”的發展能力有效增強,經營收入同比增長15.3%,利潤同比增長13.2%,聯農帶農數量同比增長10.4%,發展指標都有了明顯提升。四是“規范化”推優機制。暢通人才評選直報路徑,指導各區更加有針對性的申報評優。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市鄉村振興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