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晉“頂流”當屬“爾濱”,其中廣西砂糖橘和黑龍江蔓越莓的“雙向奔赴”,更是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農業大摸底”,主打“一摸一個不知道”,不少網友此時才發現,原以為的“國外珍饈”竟是家鄉土特產!四川魚子醬、安徽鵝肝、甘肅南美白對蝦、山西三文魚、重慶淡水澳龍……種類豐富、品質優良的土特產令人眼花繚亂。但明明是土特產,卻為何一直“瞞”著家鄉人,直到現在才“出圈”呢?
一方面,這些“隱藏特產”是近年來剛嶄露頭角的“新朋友”。隨著我國農業新技術、新設施、新模式不斷發展,“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桎梏被打破,不僅國內各地品種交流頻繁,一些“洋品種”也漂洋過海“落戶”中國,成為“土特產”。如重慶渝北區茨竹鎮銅仁村通過“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養殖澳龍,采用先進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確保澳龍生活環境好、品質高,并成功實現澳龍的人工繁育,解決蝦苗供應難題,將澳龍打造成了名副其實的土特產。
另一方面,雖然農產品已經走出了傳統主產區、走出了季節等各種因素的限制,但卻因宣傳不到位未能打破人們的固有認知。進一步看,缺乏宣傳的背后是對信息時代營銷價值的忽視,和對市場需求認知的不清晰。具體來說,一些農產品注重生產,缺乏產品營銷和品牌建設,導致“養在深閨人未識”。還有一些如安徽鵝肝、四川魚子醬這樣的“新土特產”,不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而是人們眼中的“國外珍饈”。這些并非日常的中高端食品,如今卻引起了網絡巨大的關注,調侃聲中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是消費者對鄉村產品的需求從單一到多元、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轉變,是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
這次“農業大摸底”打破人們認知,讓很多土特產“出圈”,網友們也呼吁家鄉土特產在這波熱潮中接住“潑天的富貴”。然而,這波熱潮會持續多久,無人能曉確切答案。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次土特產的“出圈”對于理解土特產、做好土特產大有裨益。
立足“土”,開發水土資源,讓“土”生“金”。要用好優勢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土特產,比如四川雅安市天全縣水質常年穩居全國前列,又擁有從天全山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因此瞄準鱘魚,為其提供“萬里挑一”的生長環境,將“魚子醬”變為“土特產”。要逆向思考,轉化劣勢資源,如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多途徑拓展農業生產空間。甘肅景泰縣在鹽堿地里養殖南美白對蝦,以漁治堿,將不毛之地變魚蝦滿塘。
挖掘“特”,形成優勢特色,人優我“特”。發展土特產不能盲目跟風,只照抄種植產品,很容易出現雷同與過量的問題。因此要探索產品的地域特色,賦予其區域性品質,在生產上要順“市”而為,適度規模,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對于原產于國外的“新土特產”,更要多角度賦予其中國特色、地方特色,打上地方印記,讓本土化的“國外珍饈”品質更優,特色更濃,正如網友所說:“不是進口的吃不起,而是國產的更有性價比!”如廣西研發出夏威夷果品種“桂熱一號”,不僅結果早、產量好,而且品質優、口感好。
做靚“產”,打造品牌形象,擦亮招牌。正如前文所述,“農業大摸底”摸出了這些“隱藏特產”在產品營銷和推廣上的不足,也就是在消費端上的功夫沒下到位。產業發展不僅要注重生產端、流通端,更要注重消費端,注重市場需求的變化,結交潛在的消費者。因此,發展產業在信息時代不能閉門造車,更要構建品牌形象,進行產品營銷推廣,尤其是要善用互聯網,積極開展網絡營銷,讓土特產走出特定地域,“飛入尋常百姓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