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將鄉村振興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推進共同富裕的著力點,突出黨建統領,完善體系機制,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擴面提質增效,努力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開新局,獲評省鄉村振興示范縣,沂河源示范區入選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
強化政治責任,完善工作體系促振興。加強黨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堅持責任在肩,統籌謀劃推進,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保障。一是擰緊三級“責任鏈”。發揮縣委“一線指揮部”作用,縣領導班子成員包鎮聯村、督導同責、以上率下;加大鄉村振興述職評議和實績考核力度,倒逼鎮街書記主動想、自覺抓、創新干;對446個村提級考評,縣級統一量化評估,督促村支部書記當好“施工隊長”,做到三級書記一起抓、全縣上下齊推進。二是深化全縣“路徑圖”。建立落實以堅持“為民”為出發點、強化“四梁八柱”為支撐點、提效“五雙行動”為突破點、找準“五個振興”為落腳點、聚焦“六化方向”為主攻點、抓住“六個突出”為關鍵點的“六點矩陣”工作法。召開全縣鄉村振興推進大會,出臺《關于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聚焦項目化、品牌化、標準化、園區化、集成化、市場化主攻方向,突出全域、產業、持續、特色、平臺、生態六個關鍵,形成了符合上級要求、體現時代特征、契合自身實際的鄉村振興沂源路徑。三是樹牢鎮域“方向標”。針對鎮街不同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實施“兩個突破、十個整建制”(即2個鎮街整體突破,3個鎮街整建制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2個鎮整建制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2個鎮整建制打造特色產業集群,3個鎮整建制實現果業振興),為12個鎮街制定“個性化”目標任務,劃分不同“戰區”,實行差異化考核,推動立足條件、聚焦特色、錯位發展。
強化重點攻堅,明確任務體系促振興。聚焦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任務,實化舉措、攻堅突破。一是產業興農促共富。制定《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十條措施》,突出產業,打造省級現代產業園1處,創建國家級產業強鎮2個、省級產業強鎮5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34個。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質擴面”,成立全縣孵化中心,新增市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5家,2家合作社入選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所有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二是鏈接高端促提升。充分發揮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作用,深挖人才、培訓等資源優勢,高質量、高規格舉辦3屆鄉村振興魯村論壇,搭建起“鏈高端、提能級”的專業平臺。借勢借力齊魯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平臺,構建集生產、供應、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完備體系,全力提升農產品附加經濟效益。三是鄉村建設促宜居。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深入實施沿河沿主干道鄉村示范片區建設,199個沿線村串點成片、聚片成面,建成省級美麗鄉村21個、市級美麗鄉村35個,獲評省人居環境范例獎。依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優勢,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強化“經營生態”理念,全年生態補償過千萬,讓群眾從優美生態環境中享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四是基層善治促和美。建成集助餐、助醫、助老、助浴等于一體的“沂源紅”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353處,實現縣域農村養老服務全覆蓋,將村級組織辦公場所、老年驛站、法律調解、志愿服務和社會文明實踐等融入其中,不斷增強群眾認同感和自豪感;深化“一網三聯”鄉村治理模式,進一步細化優化網格設置,做小做密“網眼”,增強群眾對網格化的感知度、認可度。“沂源紅”宣講團被表彰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春松老年志愿服務隊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
強化協同發力,健全推進體系促振興。聚焦“六化”方向,實施鄉村振興擴面提質增效行動,系統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一是項目化落實。堅持把工作落實到具體項目上,指導鎮街、部門建立鄉村振興重點項目臺賬,深入推進果業振興,全面完成32萬畝果園更新改造,累計實施“一村一業”產業項目912個,以項目“點上開花”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結果”。二是品牌化打造。依托民生綜合體,深化紅色植入、文化嵌入、治理融入等改革實踐,塑強創新品牌,入選全省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示范縣。立足“一果三桃”等農業優勢產業,不斷提升“沂源紅”地域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塑強農產品品牌,“沂源紅”蘋果再獲綠博會金獎。三是標準化提升。深化與中國農科院合作,整合農科院果樹所、成果轉化局等資源,為沂源量身定制富鍶農產品產業化發展方案,加快共建富鍶產業研究院、“中國鍶都”,制定富鍶蘋果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搶占標準建設話語權。建立完善示范片區打造、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領域工作標準體系,加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鄉村振興標準化水平。四是園區化發展。突出規模化、數字化、集約化,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33處,全力打造新農業產業集聚區、優勢區。有序推進縣級“智慧三農”平臺建設,打造數字農業農村應用場景25處,沂源被確定為國家級“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五是集成化統籌。堅持全域推進、全面統籌,積極探索文旅農商多業態融合實現機制,大力推進一二三產高效銜接、深度融合。以沂河源田園綜合體省級示范區為引領,打造32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覆蓋166個村。通過訂單收購、土地入股、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建立“園區+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促進村集體、村民雙增收。六是市場化運作。立足市場需求,盤活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為鄉村振興引來源頭活水。積極引進國資助力鄉村振興,全市國有資本助力鄉村共富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沂源縣舉行,簽約項目21個,總投資25.47億元。
強化基層基礎,優化組織體系促振興。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突出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提升,夯實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一是用好黨建共同體,引領“抱團振興”。創新和改進組織設置方式,推行跨地域、跨領域、跨行業共建模式,成立77個黨建共同體,全域覆蓋所有行政村、21個城市社區,同步覆蓋106個非公企業、22個社會組織,整合資金、政策、人才等資源,發揮集聚效應,統籌片區融合發展,凝聚抱團振興合力。二是建強村黨組織,筑牢“一線堡壘”。實施村黨組織分類突破、整體提升,以黨組織評星定級管理為抓手,確定“示范”村177個、“創優”村156個、“強基”村33個,分類建臺賬、定措施,統籌推進晉位升級。深化“六位一體”治理整頓機制,“抄底”確定34個軟弱渙散黨組織集中攻堅,促進全面進步、整體躍升。三是強化隊伍支撐,鍛造“沂源鐵軍”。推動認知迭代“沂源工作法”常態化、長效化,完善落實“沂源紅·金扁擔”評選機制,引導各級實干擔當、創先爭優。實施村書記“頭雁領航”行動,常態化開展“頭雁論壇”、“擂臺比武”38次,促進村級帶頭人能力、學歷“雙提升”。推進“清廉村居”試點建設,建成村級事務智慧化管理平臺,制定“小微權力運行清單”,推動村干部規范履職、陽光用權。四是夯實機制保障,全力“提質增效”。實體化運行“指揮部+專班”,建立“1+6+12+N”工作體系(“1”即縣指揮部,“6”即指揮部下設的6個專班,“12”即12個鎮街,“N”指實施的重點項目),發揮兵團作戰優勢,強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實。深入實施督查積分制和重點工作“揭榜掛帥”制,完善落實“四位一體”全鏈條推進體系,切實提升落實成效,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沂源特色板塊提供堅強保障。
(作者單位:鄭繼光、董紀民,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農業農村局;萬秀軍,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鄉村振興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