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粒米,關乎著人民吃飯的大事。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抓住種植主體、種植成本、種植效益三大關鍵,樹立有解思維,注重以變求進,積極探索糧食穩產豐產的有效路徑,連續多年超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榮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集體。
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永新縣堅持抓住關鍵少數,積極培育發展種糧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其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優勢。一是實行土地流轉,讓大戶有田可種。土地流轉是形成種糧大戶的先決條件,也是解決撂荒地問題的有效手段。永新縣在不改變土地性質、權屬、用途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全面推進土地集中連片流轉。組建了農村土地流轉聯合服務平臺,由縣農技中心收集并發布供求信息,鄉鎮協助落實土地流轉,幫助雙方當事人簽訂統一的流轉合同,規范土地流轉程序,著重解決流轉機制不夠活問題,將土地化“零”為“整”、成塊連片流轉到種糧大戶手中。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為大戶保障耕地6.6萬畝,推動撂荒地復耕2萬余畝,打造2000畝以上連片耕地3塊。二是完善基礎設施,讓大戶有好田種。大戶規模化種糧,最需要解決的是灌溉和機械作業問題,要有充足的水源和宜機化的田地。永新縣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地制宜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重點實施宜機化改造、排灌設施提升等工程,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34.74萬畝、占全縣總耕地的75.95%,實施源陂、禾山、斗上三個灌區工程建設,建成重點防汛抗旱工程156處,確保農機下田順利、渠道灌溉暢通,讓大戶能夠種好田、好種田。得益于高標準農田的全面鋪開,進一步暢通了農業機械化“稻”路,永新縣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三是優化種植服務,讓大戶輕松種田。農業社會化服務擁有技術與成本優勢,能夠有力解決農戶勞力不足、農機稀少、技術短板等問題。近年來,永新縣強化農事服務中心培育,涌現了欣藍、長榮等一批專業農業種植公司,全縣共有省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5家,機械化育秧中心14家,社會化服務能力82.3萬畝,可以提供糧種選育、下田插秧、日常管護、機械收割、烘干碾米、過磅回購的一條龍服務,并做到服務期間風險全包,農戶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點單”,選擇半托管或全托管服務。優質高效、省心省事的社會化服務,激發了大戶的下單熱情,今年全縣種糧大戶中有全托管戶50戶、半托管戶362戶,均同比增長30%以上,各大戶早稻秧苗基本由育秧中心集中供應,60%以上的田地由農事服務中心翻耕栽插。
用好服務降低種地成本
永新縣借鑒線上社區團購模式,建立“政府+企業+農戶”統一服務供應機制,由政府整合服務需求和資源,以農事服務中心為服務主體、廣大農戶為服務對象,通過大規模、集中式的服務,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用小資金也能種大片田。根據縣農業部門測算,農戶若兩季水稻全程采用統一服務,每畝成本相比市場價可節省230元左右。一是統一農資采購。永新縣各鄉鎮在春耕備耕前就把農戶所需的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進行統計,隨后由欣藍、中蝶等農事服務中心組團與廠商談判采購,盡可能減少中間商環節,提高議價能力,目前統一采購成本比農戶單獨市場購買總體下降約30%。二是統一農機調度。農機作業成本的大頭是油料費和勞動報酬,越是進行規模作業,機車空行程越少,作業成本也越低。永新縣精準把握農機規模作業與農戶分戶經營的矛盾,對農戶自有農機采取入股附近農事企業的方式,實現農機統一管理。根據糧食生產所需和進度安排,科學合理調配農機,盡可能集中作業,降低農機作業成本。農忙期間,翻耕、收割收費可由市場價的畝均100元降至70元,無人機撒藥收費可由畝均7元降至4元,一季糧食畝均機用費整體可降低約85元。三是統一收購烘干。糧食烘干機械化可以解決糧食晾曬損失大、人工成本高、場地不足、“靠天吃飯”等問題,最大限度降低糧食干燥環節損失。永新縣在全縣四個片區均高標準建設了糧食烘儲中心,日烘干能力可達2800噸。稻谷收獲時,各糧食烘儲中心直接在田間地頭以行情價統一收購,相比農戶自己曬谷,可以有效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減少糧食損耗,切實保障農戶利益。
做優小稻米產業助農增收
永新縣針對種糧收益偏低的問題,從種植端、加工端、銷售端同步發力,著力破解產量低、低價賣、銷售難的問題,靠小稻米讓群眾增收、企業致富。一是良種良法助力高產。良種良法是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舉措,通過土地流轉造就的大量種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為良種良法的示范推廣提供了有利基礎。在良種上,欣藍等農事服務中心與江蘇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大院大所建立穩固合作關系,在全縣推廣“陵兩優171”“10香憂郁香”等高產優質新品種,去年全縣兩季累計種植優質稻近32萬畝,今年預計突破40萬畝。在良法上,強化集中育秧、機插拋秧、側深施肥、機插緩混一次施肥、綠色防控等高產栽培技術運用,做好專業技術入戶指導和大戶集中培訓,引導農戶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轉變。良種良法的組合拳進一步提高了水稻產量,據統計,去年全縣種糧大戶兩季平均畝產1300斤以上,純盈利500元左右,極大地提升了農戶的種植積極性。二是延鏈補鏈提升價值。直銷稻谷只能賣出底價,延鏈補鏈才能提升附加值。近兩年,永新縣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導向,優化涉農獎補資金使用,不單獎前端種養,更重獎后端加工,推動生產經營主體從重種養向重加工轉變,形成了綠色糧食生產全產業鏈。今年初,通過企業增資擴產,建成投產了兩家大型大米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以上,填補了永新大型糧食加工企業的空白。據測算,同等質量的稻谷加工后效益可提升15%以上。同時,去年投資興建的永慶生物有限公司,讓永新的秸稈綜合利用率提至95%以上,秸稈碾碎后用作育秧基質回到前端,進行全產業鏈補鏈,形成了糧食生產鏈的閉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贏”。三是營銷展銷拉高溢價。要想通過賣米致富,必須注重品牌營銷、渠道拓展兩個重點,才能為產品高溢價提供支撐。永新樹牢品牌強農理念,縣內所有品牌大米全部融入“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實行統一包裝營銷,抱團入駐抖音、淘寶、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并開設旗艦店。同時,緊盯粵港澳、長三角等重點城市,依托永新在外人脈積極為企業牽線搭橋,去年組織企業外出展銷8次,成功推動永新大米進駐大型商超和農批市場,與南昌、長沙等餐飲協會達成供銷協議,其中欣藍農業與深圳、福建等大型商超簽訂供應合同,預計年銷售額達5000萬元,全縣品牌大米產品實現平均溢價20%以上。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