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緊緊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的目標,主動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水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提高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服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普及漁業新品種、推廣水產新技術、建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網絡、建立和完善水產良種體系、推進水產健康養殖、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為漁民開展技術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4—2015年,我分管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的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并在任我國常駐聯合國糧農機構代表、大使期間,負責我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關于水產技術推廣合作交流的研究磋商和組織安排工作。長期以來,我對國內外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有一些心得體會。
1990—2005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已排在世界前列,“吃魚難”問題已基本解決,我國漁業處在快速發展時期。
為適應我國水產品出口增長和國內市場需求變化的需要,漁業生產結構開始調整。這個時期已基本形成國家、 省、市、縣、鄉五級水產技術推廣網絡,與此同時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2005年以來,為全面提升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我國水產品國際競爭力,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在繼續加強國內外水產種質資源交流和國外技術消化吸收的同時,加大了國外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引進。先后引進和推廣了水產品危害與關鍵控制點技術、水產養殖規范用藥技術、貝類凈化技術等,并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了我國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國際合作交流工作促進了我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逐步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對提升我國漁業科技含量,推動我國現代漁業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我國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的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
促進水產養殖業結構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水產品出口規模的迅速增長,為適應國外市場對水產養殖產品的旺盛需求,新品種引進工作不斷加強。國外水生生物種質資源的引進和推廣,豐富了我國水產養殖品種,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增加了國內市場水產品的花色品種,也為擴大出口創匯,積極開發利用國際水產品市場作出了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主導引進和試養水產養殖品種,形成萬噸以上養殖產量的多個品種,特別是斑點叉尾鮰、羅非魚、小龍蝦、扇貝、歐洲鰻、條斑紫菜等品種,經過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的引種、選育、培育及推廣,已成為我國出口優勢水產養殖品種。同時,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加強了與國外水生生物種質資源交流,促進了養殖品種保種育種工作的開展,提高了我國水產養殖的良種覆蓋率,為建立和完善我國水產養殖品種體系作出了貢獻。
提升水產養殖業科技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水產技術推廣系統根據水產養殖業的產業發展特點和需要,引進、試驗、推廣了一大批國外漁業先進適用技術。這些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不但豐富了我國的水產養殖方式,也促進了我國水產養殖技術進步和養殖模式轉變,提高了養殖病害監測和防治水平,推動了宜漁灘涂水域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了國土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養殖業的建立,顯著提升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科技水平。
促進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我國通過與漁業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特別是在水產健康養殖理念、水產品質量安全理念、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和管理技術等方面的交流,逐步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養殖管理模式,篩選了一批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養殖新技術,通過這些模式和技術的推廣,大大提高了我國水產養殖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促進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為努力提高我國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先進的漁業技術、管理經驗和先進理念,縮短與漁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針,先后在國內外培養了一大批水產技術推廣和管理人才。特別是派出一大批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前往各主要漁業國家考察學習和接受技術培訓。同時還結合我國漁業和水產技術推廣重點工作,配合重大推廣項目的實施,邀請外國專家和學者來華舉辦各類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和開展技術咨詢活動。同時,注重研究國外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運行情況,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實際,有效吸收和借鑒,促進我國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推動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平臺建立。我國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已與聯合國糧農組織、歐盟、美國、日本漁業協會以及挪威漁業部等多個國家(地區)、國際漁業組織建立起了常態化的合作關系。通過這些合作交流平臺,水產技術推廣系統在充分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對外宣傳我國漁業發展情況和技術現狀,向東南亞、非洲的國家傳授水產養殖技術、培訓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水產技術推廣的國際合作交流工作,樹立了我國負責任的漁業大國形象。
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的歷程和成效,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是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漁業發展大局,服務于漁業中心工作,突出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的技術支撐作用,著眼于現代漁業建設,注重引進消化吸收推廣國外先進漁業管理經驗、技術、品種,并根據我國漁業發展實際,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本原則,著力解決現代漁業建設中急需解決的技術瓶頸問題,推動漁業的發展,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
二是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必須緊緊結合我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重點,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優良品種和人才交流等。通過技術引進和人才交流,注重解決我國水產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注重培養適應現代漁業建設需要和適應水產技術推廣工作國際化需要的技術人才,努力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水產技術推廣隊伍,全面提升水產技術推廣隊伍的綜合能力。
三是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必須與漁業生產發展水平、漁業科技發展水平、漁民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相適應,引進的技術和品種,要讓漁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見實效。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水產技術推廣國際交流工作的旺盛的生命力、強大的根植力、持久的發展力,才能產生最佳效益,使廣大漁民群眾受益。
四是水產技術推廣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必須與國際漁業發展形勢相結合,瞄準世界漁業管理、生產等領域的先進理念、觀念和管理經驗,關鍵適用技術及生產技術標準,避免低水平重復引進,盡快縮短我國與世界漁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促進我國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