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落實廣東省委關于“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部署要求,廣州市派駐梅州市駐鎮幫鎮扶村指揮部(以下簡稱“駐鎮指揮部”)以此為契機,借勢借力發展,創新性運用“凝心謀聚、調研謀遠、項目謀深、實施謀實、評估謀準”五謀工作法,助力幫扶工作效能最大化,加快破解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難題。
做法與成效
聚焦思想鑄魂,凝心聚力謀發展。一是黨建開創結對共建全覆蓋。黃槐鎮工作隊將黨建和農文旅相融合,開展“我在黃槐有畝田”為主題的撂荒耕地認種活動和黨建結對共建,引領天河優質企業參與黃槐鎮鄉村振興共建。二是落實召開聯席會議建立會商機制。定期召開黨組專題會議研究幫扶工作和項目,建立了緊密有效的會商機制。三是深入基層密切關注群眾需求。岐嶺鎮工作隊全體隊員分成兩組,逐一到轄內14個行政村開展“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活動,了解村民的實際需求。
聚焦本土實際,深入調研謀遠略。一是細研市場需求助推產業落地。梅林鎮工作隊引進“稻蝦共作”模式,綜合研判確定項目落地福新村,以最大限度發揮土地價值和項目帶動效應,努力讓更多群眾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二是因地制宜做強鎮村產業集群。黃槐鎮工作隊會同鎮黨委政府建立“政府+企業+市場”模式,輻射帶動園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三是因勢利導合理擘畫發展藍圖。湖寮鎮工作隊積極向湖寮鎮政府建議提出將“湖寮鎮過境公路產業帶”規劃作為“一核三帶四點”鄉村振興規劃的重要補充。
聚焦短板弱項,精心策劃謀深度。一是補短拉弱推進民生幫扶工作。大柘鎮工作隊配合鎮黨委政府爭取專項債資金等項目經費,著眼“綠美平遠”工作全面提質升級,提升大柘鎮“顏值”,營造鄉村良好文明氛圍。二是精準策劃制定針對性措施。東石鎮工作隊積極探索“政府主導推動土地流轉+企業規模化種植+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方式,通過土地集約和流轉與盤活撂荒地相結合,以科技特派員為技術支撐、省農科院種苗品類庫為基礎,從源頭把控產品質量。同時引入花生和水稻種植全過程機械化設備,推動土地流轉集約化。三是整合利用建設紅色文旅項目。松源鎮工作隊依據“原址保護、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革命遺址,通過以點帶面體系化建設紅色文旅精品路線,提升文化軟實力。
聚焦項目發展,務實推進謀實效。一是聯動能人賦能產業發展。茶陽鎮工作隊充分挖掘廣州優質企業資源,鼓勵支持并全力配合能人回鄉創業,確定茶陽鎮長興村發展廣地龍養殖項目。二是因戶施策盤活閑置農田。黃金鎮工作隊大力宣傳惠農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對連片3畝以上的撂荒耕地圖斑復耕復種實行獎補政策,并實現“一戶一策”“一地一策”。探索“農戶自愿、親友代管、合作社代種”的復耕新模式,引導合作社建立“主導產業+特色種植”的多元化產業發展體系。三是做大做強現有主導產業。大柘鎮工作隊精準扶持原有特色項目羅漢果基地,通過金融幫扶協助農企擴大種植規模,壯大基地整體效益,開展種植技能培訓以提升果苗成活率。此外,工作隊聯合鎮供銷社建設烘干車間,聯動能人引進社會資金投產烘干設備,支持企業的二產粗加工產能的提高。
聚焦成果效益,聯農帶農謀精準。一是帶動農業升級,因地制宜提質增效。坭陂鎮工作隊分別打造玉米及絲苗米種植基地,玉米種植基地帶動周圍農戶全年增收3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收3萬多元;絲苗米種植基地帶動周邊勞動力1000多人次,村集體收入每年可增加6.5萬元。二是聯動鄉村發展,成果共享促協調。華城鎮工作隊自2022年開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復耕模式,稻蝦收成按公司占5%、農戶占95%分配,村集體的收成按照畝數計算,實現“一產三贏”局面。
經驗與啟示
高位部署,黨建引領互融共促。一是注重調動“領頭雁”的積極性。以支部共建為契機,通過組織聯建、黨員互動、活動互聯、實事聯辦、資源共享等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開展共建活動。積極聯動社會各界企業,號召能人返鄉創業,加大自籌資金投入和社會資金籌集改善幫扶鄉鎮民生事業薄弱環節。二是注重發揮“一班人”的主動性。健全屬地工作聯動機制,與鎮黨辦、民政、農辦、鄉村振興辦等部門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幫扶措施,全面掌握當地的工作模式、文化背景和實際需求,明確幫扶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流程。三是注重增強“所有人”的參與性。協同落實定點幫扶責任,積極動員群策群力,以產業基地,共同參與助推鄉村生態宜居、業興民富。
調研先行,繡花功夫塑造特色。一是洞察市場需求錨定發展方向。積極謀劃鎮村重點產業,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鎮村產業發展工作,通過現場勘驗、栽種培育、工作交流等方式深入調研科學研判,掌握產業發展現狀。二是挖掘比較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對接前方幫扶單位的市場資源優勢,重點打造共建幫扶產業示范基地,通過技術交流、成果分享、特色農產品展示、趣味比賽等形式,助推鎮村壯大特色農業,優化農業結構。三是發揮前瞻思維創新幫扶模式。謀劃農業產業合作轉型,以“多村聯動、共建共享”為機制,根據各村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統籌規劃發展創新項目,引入高經濟價值作物,打造產業可持續發展示范片區,實現全產業鏈循環、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
系統籌劃,催生增長新動能。一是重視補齊短板弱項。強化項目管理的制度和機制,完善資金籌措和使用機制,重視產業項目的后期發展,以保證正常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二是發揮各方特色優勢。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規模化種植和專業團隊市場化運營的發展新模式,利用科技特派員團隊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同時引入先進機械化設備,以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三是深化本地戰略布局。立足當地紅色資源,從挖掘、修繕、盤活、利用等全方位、多角度發力,強化前期謀劃,摸底排查后梳理遺址現狀,充分挖掘背后的紅色事跡。
目標明確,統籌推進促項目落地。一是量化指標分解項目需求。加大向上爭取力度,協調和整合原單位給予的包括政策體系、資金支持、物資保障等資源,及時了解掌握政策,充分發揮各類企業、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在幫扶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務實推進破解項目難題。發揮科技創新對農業種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依托科技特派員力量,帶領農戶廣開思路,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通過金融支撐助力項目發展,以政府獎勵資金為引導,用財政資金撬動信貸資金支持和壯大鎮特色優勢產業。三是精細管理助推項目落地。以重點村為抓手,聚焦特色產業,全過程跟蹤、全流程對接已爭取到位資金項目的建設進度,扎實推動相關產業落地見效。
錨定需求,惠農助農賡續前行。一是探索企業助農新路徑。重視市場主體的引進和扶持,提升產業質效,利用好企業的專業優勢不斷拓寬銷售渠道。通過加強品牌建設、優化營銷策略、改善技術條件等手段,塑造當地特色產業優勢。二是強化利益聯結惠農機制。推動村企高效合作,引導龍頭企業參與發展,發揮企業輻射帶動作用,提供充分的就業崗位。創新利益分配機制,主動作為促進企業、村集體經濟與農民的利益有效銜接,將分配的價值鏈向農戶傾斜。
(作者單位:彭瑋、曾博濤, 廣州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張森發,廣州對口幫扶協作梅州指揮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