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農宣中心(農廣校)將信息化手段充分應用到農民教育培訓中,創造性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和探索。
制好一套課程。根據鳳翔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學習需求特點,量身定制了一套適合鳳翔農民學習的課程。主要用以提升農民的專業技能,重點解決農民在種植、養殖、加工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旨在為鳳翔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組好一個團隊。選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征兵、楊凌農職院黃璞、全國共享師資郗銀全、市級蘋果專家李廣文、土肥專家封涌濤、糧食專家王均強等一批農民喜愛的教學名師豐富教師庫。同時在全區范圍內面向農業專家大院、科技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選聘“土專家”共同組建了150余人的師資專家團隊。
建好一個機制。依照“體制完整,機制高效”的原則,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體制框架,實現全區覆蓋無空白、黨政部門運行全管理、技術力量全程負責。具體構建了區委區政府領導下的“12個鎮黨委+160個村‘兩委’”組織架構,區農業農村局負責統籌規劃,區農宣中心主要負責內容開發、網課教學、宣傳推廣、解疑答惑、后臺維護等業務,保證平臺正常運轉。
鳳翔區通過前期探索培訓,農民的現代信息技能得以進一步發展,一條集線上培育和農民終生學習的新機制不斷健全。
“全程全面”提升農民素養與技能。一是健全完善培育體系。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教材、師資、課程、線上教學、跟蹤服務等十大體系,幫助農民補短板、強弱項,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以田間地頭為陣地,做強101所農民“田間學校”,以現代網絡為依托,做強鳳翔農民“手機學校”,積極推廣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開展農民繼續教育。二是助力“六類”人才成長。聚焦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建設人才需求目標,培育產業發展“排頭兵”、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鄉村振興“領頭雁”、農村電商“領跑者”、農業農村“發明家”、鄉村文化“傳承人”六類人才。注重提升農民科學素養,注重激發農民創新研發能力,引導他們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試驗和示范推廣,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三是對標“六能”目標育人。中心以培育能干、能銷、能管、能寫、能講、能宣的“六能”型農民為目標,教農民學習農業實用技術、企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加工、讓農民用好“智能手機”這個新農具、流量這個新農資、干好直播帶貨這個新農活,教會農民為家鄉代言、為自己的農產品做代言,學會宣講黨的好政策、宣傳農業新技術、新模式。2023年7月,在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上,鳳翔區高素質農民胡全讓獲得泥塑賽項一等獎,趙小蓮獲得刺繡賽項三等獎。
形成完善的農民培育模式。探索形成了“黨委政府、涉農部門、農廣校、鄉鎮”四級聯動的“126”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民教育培訓“離校不離訓”與“繼續教育”的諸多難題,推動了農民的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激活了鄉村人才培育的一池春水。
構建了農民終身學習體系。持續推動終身學習,發放《繼續教育證書》,制定《繼續教育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持證高素質農民每年必須參加不少于24課時的繼續教育,課程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以“鳳翔農民手機學校”作為線上培訓的主要載體。農機手張篤峰說:“我完成了3500個學分,幫我解決了20多個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咱農宣中心的培訓不但越來越人性化、多元化,而且非常接地氣,我們很喜歡。”這一模式助力農民素質與素養的提升,推動了農民終身學習和終身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農業宣傳信息培訓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