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近年來,福建省南平市強化科技賦能特色農業發展,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不斷探索山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徑,推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南平為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獲取高效益,大力推行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的“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一是發展節地、節水型農業。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耕地保護行動,嚴格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數字農田”管理,推動耕地高效利用,2023年新建高標準農田22.1萬畝,平均產能提升10%,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面積全省第一。同時,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微噴滴灌、氣霧培、基質栽培等高效節水“五新”技術,全年推廣農業“五新”技術281項,全市節水灌溉面積達150萬畝。二是發展節肥、節藥型農業。深入實施減肥降藥行動,推廣有機肥、科學精準施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水旱輪作、土壤酸化改良等“八法減肥”技術,全市化肥施用量較五年前下降14.1%。同時,大力培育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行農藝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等統防統治植保技術,全市農藥使用量較五年前下降15%。三是發展節能、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開展農作物秸稈、農膜、農藥包裝物的基料化、燃料化生產和結構重塑,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90%,農膜回收率84.16%。整縣推進畜禽糞污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推廣養殖廢棄物“332組合”綜合利用方式,引進應用 “人工智能+沼液資源化利用”“異位發酵床+高溫高效發酵菌”“液體固化+異位發酵床”等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經濟實用先進技術與裝備,提升了畜禽糞污處理和利用效率。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9.40%,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配套率達到100%。
深入實施種業振興。一是做好種業發展規劃布局。將種業創新作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圍繞建設種業強市的目標,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種業發展規劃,明確種業創新的戰略定位、發展重點、發展布局,促進種業健康發展。二是打造雜交水稻和家禽兩大種業創新中心。積極促進科研單位、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共建種業創新中心,提升本土種業研發能力。依托南平市農科所現有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儲備,聯合國家、省屬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南平現代種業(水稻)創新中心,依托圣農集團建設種禽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業品牌。三是建設現代種業基地。集聚一批水稻種業龍頭企業,打造沿線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產業基地。支持浦城、建甌種業基地縣建設現代水稻和水果玉米種業產業園,推動科技研發、加工物流、營銷服務等市場主體向園區集中,資本、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園區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整合種業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構建從育種、繁育到推廣、銷售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鏈。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一是促進科技特派員團隊建設。精準對接主導特色產業與新興產業,以“四鏈”融合為抓手,主導組裝科技特派員團隊,加大各種要素組合融入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力度。探索建立科技特派員服務聯盟和專業服務團隊開展集成服務,打造一批高標準的產業創新平臺與示范基地。二是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經營管理人才引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要載體是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人才決定企業發展競爭力,從而決定農業現代化的成色。針對大型龍頭企業、規上企業、小微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與家庭農場進行分合有度的精準高效培訓。三是加強現代職業農民培養。高素質農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高素質的農民更能掌握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南平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育農村領頭群體,造就一批有新理念、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加快培養農村電商、鄉村工匠等一批鄉村產業人才。
推進現代農業機械化支撐。一是提高農機裝備與作業化水平。圍繞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重點產業,梳理特色主導產業農機裝備需求,建立小型農機具科研導向目錄,實行重點需求項目“揭榜掛帥”制度。逐步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把“小田并大田”作為高標準農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項目建設主要內容,一體規劃設計、一體推進實施,推動“以地適機”。二是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建立完善的農機服務組織體系,包括專業合作社、農機租賃公司、維修網點等多元主體,鼓勵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創辦高質量的農機服務組織。建立涵蓋農機作業調度、遠程監測、維修保養、技術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農機云服務平臺,為農機社會化服務提供信息化支撐。三是加強農機人才培養。構建由政府引導、學校教育、企業實訓、社會參與的多元農機人才培養體系。與南平農校合作開設農機相關專業,設置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專業課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高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和服務水平。
通過推進科技賦能,南平市特色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為進一步促進科技與南平特色農業相結合,必須進一步理順思路、明確抓手。
樹立大食物觀。要樹立大食物觀,滿足民眾日益多樣的食物需求。首先,要保障食物安全,保障民眾身體健康,加強食物安全管理,設定食物安全標準,加強監督與問責。其次,要調整食物生產結構,讓民眾享受多樣的食物。最后,要保證食物供給的永續,加強科技投入,減少水土資源消耗,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保障各地區對于食物消費的需求。
發展特色產業。伴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也迎來機遇。首先,要積極引導農民,開拓農民視野,轉變農民思路,延長特色農業產業鏈。其次,要優化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加強特色產業供銷一體化建設。最后,要擴大品牌效應,整合資源,打造鄉村專屬產品,加強宣傳,塑造鄉村獨有的文化內涵。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行,加強各級政府的幫扶力度,加強政策的投入力度,加強宣傳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更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適應“互聯網+”時代需求。其次,加強融資力度,拓展融資渠道,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推動生產利益最大化。最后,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科技培訓與文化教育,以形成適應農村發展的綜合素質與農業專業知識等。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